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收集分析了浙江省6a的火情监测与记录,及相应的环境林分信息,如坡度、树种、龄级、郁闭度、林地权属,整理分析了火、植被以及人为环境梯度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浙江省火损失的格局,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淳安县、开化县、龙泉市等地的林火损失最高,义乌市、永康市、江山市等地区居中,而余杭市、余姚市、海宁市等地的林火损失最低。而且,主要的火损失发生在2月至4月,以白天10-17时的火损失最大。火季(2月至4月)晴冷干燥,中等程度温度和降雨加上冬日积累的枯枝落叶及加剧的人为活动及火源,造成了主要的森林蓄积量损失。在各种权属的林地中,集体所有林地的蓄积量损失最多,约占总损失量的80%。各林种中,松树最易着火,由此造成的总损失量也最大,火的数目与林木蓄积量损失约占总量的60%。研究可以为森林规划和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项寅 《灾害学》2021,(3):35-40
重大传染病风险评估是国家制定卫生安全战略的参考依据.通过构建我国重大传染病疫情风险指标体系,从潜在威胁、社会脆弱性、疫情后果三个维度并采用熵权法对各省区进行风险评价,研究发现:①三个分维度中,社会脆弱性对疫情风险影响作用最大,疫情后果其次、潜在威胁最小;②我国重大传染病疫情风险空间差异显著,具体表现在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  相似文献   

3.
贾宁  刘强  石先武  刘珊  路明 《灾害学》2022,(2):16-20
选择海洋灾害受灾最为严重的受灾人口、死亡(含失踪)人口、海水养殖受灾面积、船只损毁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等5个因子作为评估指标,利用灾情综合指数法构建了海洋灾情绝对指数和相对指数,从海区和省级沿海区域两个尺度评估了海洋灾情强度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南海区受灾程度最大,海洋灾害影响程度最深。按照绝对指数和相对指数的对应关系,将我国沿海各省级单元受海洋灾害影响程度分为4类,其中广东遭受灾害影响程度最高,海南、浙江和福建次之。  相似文献   

4.
广西冬季冻害发生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易燕明  苏志  李秀存 《灾害学》2002,17(3):48-53
利用广西88个观测站1959-2000年冬季(12-2月)逐日极端最低气温资料,根据冬季冻害的标准,分析了广西冬季冻害的发生规律和地域分布特征,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和太平洋海温场与广西冬季冻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16,(2)
采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选择年均湿润系数、年均风速、年均气温日较差作为气象指标,火灾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作为火灾指标,对1954-2013年陕西省、陕北、关中和陕南不同地区的气象因子与森林火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气候变暖背景下林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陕西省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与时间序列呈反曲线式下降,1950年代至1960年代前期陕西森林火灾频发,1990年代后火灾减少并趋于稳定。陕西林火每个月都有发生,89.3%的受害森林面积集中在1-5月,每天的10-12时和13-16时是火险高发时段,且火灾等级较高。陕西省火灾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年均湿润系数和年均气温日较差表现出下降趋势,年均风速在21世纪以来逐渐加大。气候因子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具有地域性和滞后性,年均湿润系数、年均风速和年均气温日较差均对当年森林火灾表现出正相关。目前陕西林火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森林火灾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6.
安徽沿江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的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准确了解区域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利用安徽沿江地区1990年和2007年的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价了其洪涝灾害风险,绘制了洪涝灾害风险指数图和风险等级图,分析了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990-2007年间研究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在时空分布格局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低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的面积减小,而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面积在增大;风险整体在增大,区域内部差异减小,但不同地区风险增减不一;风险景观形状指数减小,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聚集度和分离度均增大,人为活动影响在逐步增强。该研究可为沿江地区制定规划及灾害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林金瑛  张锦福 《灾害学》2001,16(4):33-39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是关键的一环。为了不低估大地震的影响,恰如基分地将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分配到带内各个潜在震源之内,准确确定地震带内发生Mj档震级的地震落在第i 个潜在震源区的概率是关键的一步。本文采用图像识别方法确定地震发生的相对概率,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地震的时、空不均匀性,准确地确定地震带内发生Mj档震级的地震落在第i个潜在震源区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上海洪涝灾害发生特征、致灾因子及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上海1949-1991年间洪涝灾害发生频次和程度数据,综合考虑城市化和区域环境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可能影响,系统探讨了研究时期内上海洪涝灾害发生的基本特征和趋势性。选取汛期降雨量、米市渡和黄浦公园年最高潮位以及逐年河道消失数作为主要致灾因子,分析了它们对上海洪涝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和方式。研究表明,选取时段内上海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有下降趋势,灾害程度趋于减轻;水利工程对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致灾因子自身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及其区域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响应关系,其致使洪涝灾害发生的作用方式呈阶段性变化。降水和潮位的致灾影响基本是即时性的,河道消失的致灾影响则具有滞后性和持续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采用米市渡年最高潮位、年河道消失数和汛期雨量指标,可以进行洪涝灾害发生的趋势性预测。  相似文献   

9.
以大华北地区 (2 9°~ 4 2°N ,10 9°~ 12 4°E) 1970年以来发生的 11次ML6 0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 ,从地震的空间分布入手 ,来研究强震的发生位置与活动断裂带的关系。结果表明 :(1)强震往往发生在地震带发生明显拐折或相互交汇的部位。 (2 )断裂带对于强震的位置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3)强震前 1~ 5年内主震所在地震带上b值普遍有高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空间分异格局及季相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采用全国396个站点的沙尘暴观测资料,结合1:100万中国数字高程图和1:100万中国沙漠分布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重建了1951~2000年中国沙尘暴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对沙尘暴灾害发生时间的月相、季相的多年平均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全国沙尘暴空间格局总体呈西南-东北分异,我国沙尘暴的空间和强度变化分布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根据全国各省受影响的程度来看,重点区域在西北,并相对集中分布在新疆南部、西藏北部、青海中西部、内蒙中西部、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及河南部分地区。灾害发生的最大、最小年份和多年平均状况的影响界线分布基本一致,只是影响程度不同。从灾害发生时间的月相和季相过程看,可以分成3种类型和两个过渡带,重度区域从11月一直延续到次年6~7月,时间跨度很长,并与中国沙源地空间分布格局密切相关;其它受影响的区域主要发生在3~5月,且程度较轻。最后指出了在定性到定量的沙尘暴研究中,除了需要对沙尘暴的天气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外,应该对与沙尘暴有关的下垫面的参数及其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定量的研究,从而提高沙尘暴的研究精度。  相似文献   

11.
为厘清京津冀地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空间格局,优化地区防灾和减灾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以京津冀地区1 275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和计量方法,对京津冀地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呈集聚型分布,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差异较大,从市域尺度看,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天津市和石家庄市;从地理区域来看,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冀中地区等区域;核密度分析显示京津冀地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空间分布上有3个高密度地区,其中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一带最为明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空间分布的全局莫兰指数表明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京津冀地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空间格局主要受到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影响,受政策因素和灾害风险因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钉螺的分布与其孳生地环境的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并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在建立洞庭湖区江滩钉螺分布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钉螺孳生地的环境状况作了多因子分析,发现洞庭湖区江滩钉螺孳生地植被类型主要为芦苇和莎草类,孳生地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潴育性水稻土;孳生地土壤为pH值处于5.5~7.5的弱酸性环境,有机质含量处于2%~3%;80%孳生地的植被标化指数在0.100~0.375之间、土壤湿度在0.202~0.507之间、近水源距离为10~230之间。并且标化植被指数、莎草类植被类型与钉螺密度成正相关,而pH值、有机质含量均成负相关。同时,钉螺密度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征:(1)在空间上呈集聚模式;(2)空间自相关性比较强,相关程度受离群值的影响;(3)变异函数呈指数模型,并存在空间方向性。  相似文献   

13.
香港地处热带高温多雨强风化区,且地形陡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导致滑坡灾害成为香港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许多针对香港滑坡的研究侧重于研究人工斜坡上发生的滑坡,由于自然滑坡难以调查,很少有人从区域的尺度来研究自然滑坡。然而,几十年的研究和调查表明,自然地表滑坡确实代表着一种自然灾害。大屿山岛是香港地区最大的离岛,保存着相对完整的自然状态,是研究香港地区自然滑坡的理想研究区。本文利用多年航片解译的滑坡数据,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屿山岛自然地表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滑坡与地形、地貌、地质、土地利用和植被等相关影响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大旱年发生概率及可能发生的年份预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邢东兴  孙虎  延军平 《灾害学》2004,19(1):69-72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及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法分别推算了21世纪陕西省大旱年发生的概率和预测了该省未来30多年间可能发生大旱灾的年份.运算结果显示:陕西省在21世纪的100年中,大旱年发生次数至少为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五次的概率分别为94.52%、86.65%、72.91%、54.78%、35.57%;在未来30多年间陕西省有可能在2006年、2008年、2024年、2031年发生重大旱灾.  相似文献   

15.
首先采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两种方法对大跨度空间网壳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了解该形式结构的工程抗震受力性能。然后对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考查了结构杆件内力的变化,进而得出了内力差异随结构跨度、矢跨比和周期等的变化关系,找出了采用球反应谱法分析得出的结构响应偏于危险的杆件,从而为网壳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法,确定了生态脆弱带内蒙乌盟后山河北坝上地区年降水、气候产量、牲畜增减变化、气候风蚀力和年大风日数等5类沙漠化因子波动的空间类型。各因子典型场在空间格局、变化方向上极为相似,只是年大风日数相对特别一些,通过分型归纳,将波动的空间类型化为3型6类。A型为全区域变化同步,B型代表河北坝上与内蒙变化反向,C型反映中部的内蒙农牧交错带同北部的乌盟、锡盟草原以及东南部的河北坝上变化反向。围绕与沙漠化的关系,可将各因子1960-1980年逐年的空间耦合类型分为协调型、脆弱型和中间型3种。依据波动的空间类型,可建立地区粮食、牲畜在极端灾害年区域间的协调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17.
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及R/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统计了公元960年到1979年我国地震、洪涝和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的时间及死亡人数,以分形几何中的Cantor集合为模型,发现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形特征,并采用Smalley方法分别计算了不同灾害发生时间序列分布的分维值,它们均在0.5左右,同严格意义上的数学分形Cantor集合相比分维较小,说明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自组织程度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危害程度将可能进一步提高;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R/S分析,得出3种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H指数均在0.28左右,同日斑指数、树木年轮、湖泊水位变化等自然现象相比较小,说明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短程相关性,其发生规律没有日斑指数等自然现象明显.该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等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60-2012年宁夏强干旱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16,(1)
利用宁夏19个气象站1960-2012年降水、气温月数据,使用干旱指标SPEI,定义了干旱强度指数,对近50年宁夏及其4个气候区强干旱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960-2012年宁夏及四个气候区SPEI-12气候倾向率均小于0,干旱化趋势明显,干旱气候区干旱趋势大于半干旱气候区大于半湿润气候区。通过干旱强度指标确认强的干旱事件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宁夏卷》、《宁夏水资源公报》中的重大干旱事件能很好的对应,强干旱事件在空间上由1980年代之前的区域规模发展到全省规模且强度不断增强。近50年气候暖干化是强干旱增多的主要原因。ⅡC区、ⅡB强干旱事件主要受升温作用影响,ⅠB区受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共同影响,ⅠA区主要受降水减少的影响。ENSO与宁夏强干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EL Nino事件的影响超过LA Nina事件的影响,ⅡC区、ⅡB受ENSO事件影响小,EL Nino和LA Nina事件的交替发生对强干旱事件影响大。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上海地区三阶段(1970-2004年,2020-2054年和2060-2094年)四要素(降水、吴淞口风速、太湖流域面雨量、吴淞口潮位)提取年极值时间序列,采用GEV分布首先开展"雨洪风潮"各致灾因子气候变化分析,结果显示:"雨洪风潮"各致灾因子年极值受气候变化影响均呈增加趋势;进而基于Copula联合函数中的三维...  相似文献   

20.
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发生M_S6.9级强震并引发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为研究其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遥感技术提取该区域的滑坡、崩塌等灾害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入高程、坡度、坡向、地层岩性、水系和断层等六种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影响因素在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所占权重,得到了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地质灾害总面积达到32.77 km~2,并以中小浅层滑坡和崩塌为主,且55.6%的地质灾害位于极易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