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先华  邹邁  郭际  朱薇薇 《灾害学》2015,(1):150-156
目前从公众认知水平的角度出发,评价灾害气象服务满意度的文献较少。该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公众气象认知这一概念,以深圳市3 029份公众气象安全认知度调查数据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评估了公众认知、感知价值与灾害气象服务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众认知水平对灾害气象服务满意度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还发现:1深圳市公众对于气象服务总体评价良好,对台风期间的气象服务的满意度最高,而对气象预警信息获得的便捷性的满意度最低;2公众气象认知与灾害气象服务感知价值均显著影响公众对于灾害气象服务的满意度;3提高公众气象认知,可通过促进对气象服务价值的感知,进而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针对以上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影响公众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因素,有助于寻找风险因子,为加强风险沟通与理解、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供基础依据。防洪工程作为人类抵御水灾的重要手段,具备使公众对其产生信任动机的条件,成为影响公众水灾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位于长江流域上游的重庆、中游的九江和岳阳、下游的上海和吴江等地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共885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研究了公众对于防洪工程的信任程度,及其对水灾风险认知的影响。结果显示,防洪工程明显的御灾效果改变了大多数(3/4强)民众对水灾灾害属性的认识,由此建立了工程信任;信任使得多数(80%)公众对水灾风险的评估值很小,尤其是对个人受灾的风险估计出现乐观偏差;进而产生了消极与积极并存的防灾意愿倾向,并导致实际的防灾备灾行为不足。研究还发现,工程信任、风险评估是属于社会共构的心理特性,各地公众基本持一致的观点或态度,但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相较而言,长江中游的民众对水灾的风险感知最强,其次是上游地区的民众,下游地区民众的风险感知最弱。由于对防洪工程的信赖而降低风险意识,是公众风险认知中存在的风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规模和功能的不断扩大与增强,特大城市在面临战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威胁时,遭受损失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世博召开在即,上海市民在遭遇突发事件及紧急情况下,会有怎样的认知和应急措施?是否会出现异常的心理与行为?为此,上海市民防协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特大城市紧急情况下民众的社会心理及其行为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本刊编辑日前就相关问题对课题组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4.
沈鸿  孙雪萍  苏筠 《灾害学》2012,(1):87-93
信任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两者通过认知行为决策及行为后果这一环节构建互馈关系。探索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其对灾害风险认知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揭示灾害风险的潜在因素,调适风险认知与避灾行为,从而降低灾害风险。选取水灾发生频繁、强度大、防洪措施多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运用随机抽样调查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资料,研究公众的水灾科技信任和管理信任的水平、影响机制、动机-效应差异。主要结论有:①公众科技信任水平普遍高于管理信任。信任水平受到公众性别、年龄、灾害经历、城乡差异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信任具有区域共构的特点;②科技信任改变了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加强了其灾害应对信心,降低了其对受灾风险的估测,对其避灾行为倾向影响显著,而管理信任对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及防灾备灾行为倾向的影响均不大;③信任的产生动机以认可减灾措施有用性为前提,科技减灾和管理减灾由于具有不同的减灾原理及作用时段,导致了公众的不同信任动机及其效应。  相似文献   

5.
防洪工程作为人类抵御洪灾的首选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保障,但人们对其风险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从公众层面入手,在我国历史上洪灾最严重的两大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选取岳阳沿洞庭湖区和开封沿黄河地区为研究区,调查公众对当地防洪工程的信赖状况和水灾风险认知情况,回收有效样本831份。据此分析影响防洪工程信赖的因素和工程信赖对公众风险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对防洪工程的信赖度较高,区域趋同性明显;公众对工程信赖的程度,因居住地与风险源的距离、性别、年龄和家庭劳动力结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时,对防洪工程的过于信赖,会降低公众对洪灾的恐惧心理和警惕性,并使得公众产生消极和积极并存的应对灾害的行为倾向。洪灾多发地区应建立大型洪灾、巨灾的风险防范和洪水保险机制,完善我国的再保险制度;政府在高风险区的分区域管理过程中,应以大局为重;构建"文化自觉"的科学防灾文化观,正确引导公众认识到工程措施能力的限度,扭转在工程信赖基础上的风险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6.
李晓同 《灾害学》2019,(4):181-184
重大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安全都存在严重的影响,而灾区人们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反应,与社会整体的抗灾救灾效果都具有较大的关联性。该文探讨重大灾害后心理干预行为教育对策,针对灾害对灾区人们产生的心理应激障碍问题,采用叙事疗法按照构建契约、故事重建、制图、探险、结束和复查五步骤,将灾区受灾人群从不良的生活模式中唤醒,并通过体育干预从主体、个体、群体三个角度指引灾区人群,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采用阅读疗法优化灾区人群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7.
灾害救助是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常规灾害救助不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受灾害类型的影响更大。以汶川地震、西南特大连旱为案例分析发现,这两种特大灾害救助在下列几方面存在异同:(1)救助物资需求方面,突发性特大灾害救助存在瞬时物资需求峰值及恢复重建物资长期需求2个时间节点,而渐发性灾害救助主要是中长期物资需求;(2)救助对象多样性方面,突发性特大灾害承灾体类型的多样性导致救助对象多元化明显,而渐发性灾害救助对象往往集中于某一特定领域及其衍生的部分领域,多元化相对较低;(3)灾后救助方面,突发性特大灾害更需要统筹各类救助政策或措施,甚至创新性地提出一批新的政策来确保长期救助的有效性;(4)灾害领域热点概念——弹性、脆弱性、恢复性等相关理论可对上述3个异同点进行较好地解释。研究成果可为丰富灾害救助理论、完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于红军 《灾害学》2019,(4):176-180
选取汶川地震中的伤员和陪护家属各40人作为干预对象,采用心理治疗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对干预对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干预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以构建良性关系为目的的初始阶段、以治疗为核心的干预和稳定阶段、以评估干预效果为目的的评估阶段。干预评估结果显示,心理危机干预前后,伤员和陪护家属评估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与语言方法相比,该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后,各量表得分显著下降,症状自评量表各评估方向得分显著低于语言方法的量表得分,前、后侧得分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该方法心理危机干预对震后人员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16,(2)
调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灾害救援心肺复苏知识的认知、培训及需求等情况,了解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分析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采用整群随机抽取方法,对新疆4所高校本科二年级学生共798人(医学类452人,非医学类34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接受心肺复苏CPR理论及技能培训分别为51.9%、44.9%;非医学类大学生答题正确率均50%;接受过培训的大学生认知水平高于与未接受培训大学生(P0.001);接受过技能培训对心肺复苏CPR认知情况有显著性影响(P0.001),而接受过理论培训对心肺复苏CPR认知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大学生心肺复苏CPR技术普及率低,且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对认知的影响是技能培训明显优于理论知识培训。建议开展多元化心肺复苏CPR培训,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CPR规范培训及技能考核,加大灾害救援的公众普及力度。  相似文献   

10.
媒介是信息(包括风险信息)传播的通道和载体,不同人群的媒介选择也不尽相同。基于对疯牛病风险的问卷调查,综合运用描述统计、指数比较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大学生群体在获取风险信息时媒介选择的总体特征和内部差异。结果发现:①不同大学生群体对报纸的选择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随着家庭所在地城镇规模的逐级扩大,地区主流报纸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有所降低;②网上新闻是当代大学生群体获取风险信息最主要的资讯来源;③大学生群体在公共风险认知上总体上偏于保守。上述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媒介选择的特点,有助于风险沟通和风险管理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受灾民众及未受灾民众对台风等重大灾害性事件的风险认知及预警情况,比较两者的差异,为政府对重大灾害性事件建立预警管理模式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受灾民众和未受灾民众对重大灾害性事件的风险认知水平低,受灾民众对台风的风险认知明显高于未受灾民众(P<0.01);②两者对提升防灾意识的意愿强烈但对防灾资讯关心程度不够,且受灾民众明显更关心防灾资讯(P<0.01);③两者在通过某项预防措施可以避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撤离危险地区的问题上意见基本一致,但未受灾民众对政府辅助撤离更具有依赖性(P<0.01,P<0.05);④受灾民众比未受灾民众更相信科学家对灾害的预警能力(P<0.01),但均对目前的灾害预警系统满意度一般。  相似文献   

12.
苏筠  伍国凤  朱莉  周夏  付丽佳 《灾害学》2008,23(2):19-23
研究公众自然灾害知觉中的不安全因素,有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减灾宣教活动、构建社会预防文化。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北京5所高校大学生的自然灾害知觉现状及特征。统计分析显示,大学生自然灾害知觉中存在不安全心理特性,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灾害知识和经验存在过高估计的乐观偏差;在灾害预期中表现出悲观的心理噪声效应;面对自然灾害多数出现消极情绪,其应急行为倾向呈负距平状态;防灾减灾过程中对政府行为依赖性、服从性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普及正确防灾知识、完善心理防御机制、强化能动意识等重塑大学生灾害知觉、调适灾害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晓萱  徐慧  温家洪  王丹  沈菊  田雨  杜士强 《灾害学》2022,(1):192-198+219
气候变化背景下,适应城市极端天气风险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越来越需要公众参与。然而,对风险感知、适应感知和适应行为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还缺乏系统认识。通过问卷调研上海市居民发现:(1)风险感知可以促进适应感知,二者均与收入和教育水平等显著正相关。(2)与关注预警信息和使用防水防潮材料等个人适应行为相比,居民对集体行为的响应程度更高,如增加绿地面积和提高监测预警准确性等。(3)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信息通达性、社区归属感、适应意愿、适应激励、风险感知和适应感知,其中信息通达性和适应激励是显著提高个人适应行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公众对地震谣言的认知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地区不同阶层人群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需求及科普形式创新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以及对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成功制止谣言的传播和2010年山西部分地区地震谣言传播事件进行的分析,阐述了地震谣言产生和传播的社会基础以及政府危机传播策略在地震谣言事件中存在的问题.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匮乏以及对地震部门工作的不了解导致公众对地震谣言的识别能力低下;媒体对地震知识的概念混淆,使得高知人群更容易对国内地震预报工作产生误解;政府仅仅通过单一媒体对地震谣言进行简单的辟谣,效果将会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部分城区震害预测与信息服务系统,是在原广州市震害预测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工作区内所有数据进行了重新调查更新,并建设新的系统。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对系统进行整合开发,将之集成在多元平台之上,使其可广泛使用于电脑、移动设备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以及其他网络平台,系统操作简单灵活,实现了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准确、实用的地震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2016,(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中对弱势群体管理关注较少,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系统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中弱势群体救助管理技术体系,包括疏散撤离管理技术、特殊环境救援指挥决策管理技术、住宿管理服务技术、饮食管理技术、特殊环境心理健康矫正技术、医疗环境卫生救助技术、应急文化管理技术及就业管理技术、弱势群体人机工效设计技术等。并将构建的弱势群体多元救助管理技术体系设计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中弱势群体管理实际进行调查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多元化救助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中弱势群体安置存在的几大问题,整体来看,被调查人群对弱势群体的整体安置服务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缺陷;对构建的救助技术体系持积极肯定评价,表明救助技术体系设置合理有效,获得了救助人群认同;有相当部分被调查人群对弱势群体人机工效设计技术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提出了很多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居民地震保险信任度调查问卷”为依据,构建Logit模型,研究机构信任度对居民地震保险购买需求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部门信任度的平均水平略高于保险机构信任度;地震部门信任度和保险机构信任度对地震保险需求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地震部门提供地震保险宣传服务,会对地震保险需求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根据保险机构和地震部门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居民对地震保险实际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多发频发,如何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稳健的灾后应急救援策略十分必要。基于此,将惩罚成本和恐慌心理新概念纳入灾后应急救援决策研究,构建政企协议应急救援决策模型,剖析政企合作灾后应急救援的效用机制与策略选择,并借助数值算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惩罚成本分担行为和灾后民众恐慌心理程度对灾后应急物资救援效率均存在显著性作用关系。其中,惩罚成本分担行为在分散决策下强化政府统筹调控功能,驱动协议企业完善升级,是促进应急救援系统发挥整体效能的能动因素。而民众恐慌心理程度在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情形下均表现为消极制约作用,缩减应急物资服务需求,阻碍应急治理体系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19.
基于徐州台和常熟台 2 套 VP 型宽频带倾斜仪记录到的 186 次同震形变波,统计分析其振幅-震级特征,分区对比研究其衰减关系,结合观测资料计算仪器特征参数,通过岩芯试验获取场地基岩性质,综合分析仪器观测效能。结果表明:(1)相比于常熟台,徐州台的 NS 向和 EW 向拟合均较为稳定,记震能力更好;(2)不同构造分区中拟合的振幅-震级关系,随着震中距增大,最大振幅幅值呈指数上升且拟合程度显著增强;(3)仪器基墩稳定性对同震响应存在一定的影响,基墩稳定性好,观测数据年零漂小,同震记录相对稳定;不同岩性的基墩对同震记录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同震响应振幅与基墩弹性模量成反比。  相似文献   

20.
公众风险感知评价--以高校在校生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众风险感知状况可以反映出社会发展变化对人们心理状况造成的影响以及人们的反应.采用比较分析法,确立了风险感知研究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了高校学生由于个体差异特征而形成的风险感知能力的强弱差异,得出了以下结论:在风险信息的传播方面,学校教育的影响远远落后于各类媒体;从性别差异看,女生的风险感知强于男生;从学科差异看,文科学生的风险感知强于理科学生;从年级差异看,低年级学生的风险感知强于高年级学生;从生源地差异看,城市学生的风险感知强于县镇学生.对个体特征与风险感知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学科差异与风险感知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其后依次为年级、性别和生源地,其中年级差异与风险感知呈明显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