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PAA改性纳米铁强化还原降解水中亚甲基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婧  王向宇  王培  刘坤乾 《环境科学》2015,36(3):980-988
利用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中各类污染物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纳米零价铁颗粒在水中的团聚会导致反应活性降低,研究通过在纳米铁颗粒制备过程中添加分散剂聚丙烯酸(PAA),提高其分散性,强化其在水中反应活性,合成改性纳米零价铁颗粒(PAA-Fe),并首次用于降解水中的亚甲基蓝.对其SEM、TEM、XRD和比表面积表征结果表明,与未改性原始纳米零价铁颗粒相比,PAA-Fe颗粒表面较光滑,团聚减少、颗粒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改性剂PAA添加浓度为0.1 g·L-1时,经过60 min降解反应,PAA改性纳米铁颗粒对亚甲基蓝的脱色率为98.84%,较未改性颗粒脱色率提高了27.32%.改性纳米铁颗粒对亚甲基蓝的脱色效果受初始溶液的p H值、初始溶液的浓度、PAA-Fe投加量和反应温度影响.PAA-Fe与亚甲基蓝的脱色反应符合假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2.
蒙脱石粘土改性吸附剂处理印染废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通过实验得到天然蒙脱石粘土改性和提高蒙脱石粘土吸附剂处理印染废水效果的方法,阐述了蒙脱石粘土改性和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蒙脱石经钠化和无机聚合物改性处理后,大幅度地提高了天然蒙脱石粘土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改性粘土吸附剂在投加量为0.1%时,处理红色印染废水,COD去除率85%,脱色率88%以上;处理兰色废水,COD去除率94%,脱色率达98%。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回用要求。模拟实验表明,该吸附剂对含有各种类型染料的印染废水都有稳定的处理效果。本研究为印染废水处理提供了廉价高效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3.
羧甲基壳聚糖对水溶性染料废水的脱色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本文应用羧甲基壳聚糖对五种水溶性染料模拟废水进行絮凝脱色处理,研究了溶液的酸度、絮凝剂的投加量等对脱色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对水溶性染料具有优良的脱色效果,在pH2.5~6.5,絮凝剂用量约为45mg/L条件下,其脱色率平均达94%以上,COD去除率平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4.
样的脱色率较低,处理405后脱色率在40%~50%,而当pH<4或pH>7时,处理405后脱色率最高也可达80%以上。试样中加入NaCI和NaZSO;的实验结果表明:cl一使脱色率降低,而50羞一使脱色率提高。图6参7X791.3 9602983化纤织物碱减量碱液的回用技术/寿越穗(绍兴市环保所》二//环境污染与防治/浙江省环保局一1996,1〔;(2)一32~33环信X一3X791.3 9602984蒙脱石粘土改性吸附剂处理印染废水实验研究/陈天虎…(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1996,16(1)一60~63环信X一58 通过实验得到天然蒙脱石粘土改性和提高蒙脱石粘…  相似文献   

5.
改性粘土矿物的制备及其对水体中二氯喹啉酸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固-液吸附法,以天然钙基蒙脱石为原料,硫酸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为改性剂,制备了3种改性蒙脱石,并借助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全分析及有机碳含量测定对所得的改性蒙脱石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先酸化后再进行有机改性所得的改性蒙脱石(AHM)不仅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层间距,而且有机碳含量是最高的.同时,采用批量平衡实验比较了这3种改性蒙脱石和天然蒙脱石对二氯喹啉酸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天然蒙脱石对二氯喹啉酸的吸附率最小,不足5%,而先酸化再进行HDTMAB改性所得的改性蒙脱石对二氯喹啉酸的吸附率最高,其对二氯喹啉酸的吸附容量约为天然蒙脱石的20倍.二氯喹啉酸在这种改性蒙脱石上吸附速率很快,吸附平衡时间为2 h,吸附动力学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可用Linear和Freundlich模型较好地拟合.  相似文献   

6.
煤矸石灰渣研制聚硅酸铝混凝剂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煤矸石灰渣制取聚硅酸铝(PSA)混凝剂以及利用PSA混凝剂处理印染和钢厂除尘废水。实验表明,该混凝剂具有优良的除浊、除色、除SS性能。与常规混凝剂相比。PSA混凝剂的脱色率和SS去除率均提高20%~40%。综合考虑SS去除率、脱色率两方面因素,在处理废水时,选择pH值为6.0,沉降时间15~20min为最佳。本文还对PSA混凝剂的混凝脱色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不同粘粒矿物在高温下释放氟污染物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蒙脱石、高岭石、水铝英石、蛭石和针铁矿在高温下释放氟污染物的特征.结果表明:高温下氟化物从这些矿物中的逸出率不仅随矿物种类而变化,而且与烧成温度、比表面积、矿物结构水含量的变化以及高温加热时间密切相关.蒙脱石的晶格瓦解温度比高岭石的滞后,可能是不同高温下蒙脱石氟化物逸出比高岭石滞后的原因之一.含钙化合物能降低氟从蒙脱石中的逸出率.以CaCO3处理蒙脱石为例,800℃时,氟化物逸出率比对照降低了59.6%,800℃时,5种含钙物质的固氟能力的大小顺序为:CaCO3>CaO>Ca3(PO4)2>Ca(OH)2>CaSO4.  相似文献   

8.
固定化微生物柱对染料废水的脱色试验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以凹凸棒粘土颗粒为载体,混合固定化筛选出的7株高效脱色菌,组装成固定化微生物反应柱。该生物柱对各种染料废水均有良好的脱色作用,在染料为唯一碳源和能源时,对60mg/L的混合染料6h能脱色91%,对于用染槽废液与食堂废水配制的实际废水,能在72h的连续流动态下,保持80%以上的脱色率。固定化微生物柱的脱色机理是凹凸棒颗粒对染料的吸附和细菌对染料的降解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征  朱茂旭  徐焕志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12):2578-2584
合成了δ-MnO2及不同Mn含量(4.8%、25.5%、34.9%)的3种δ-MnO2膜-蒙脱石复合体(FHT-1、FHT-2、FHT-3).在模拟酸性环境中(pH = 4.0、4.7、5.5),通过膜分离和加入强还原剂两种实验方法定量探讨了以颗粒态和膜形态存在的δ-MnO2的吸附和氧化作用各自在次甲基蓝脱色中的相对贡献及环境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在pH = 4.0~5.5范围内,膜态δ-MnO2对次甲基蓝的氧化脱色率随pH降低而升高,吸附脱色率随pH降低而降低.蒙脱石的存在阻碍了δ-MnO2的结晶,增加了其无定形程度,致使膜态δ-MnO2比颗粒态δ-MnO2具有更强的氧化活性,能更有效地氧化有机物次甲基蓝.由于锰氧化物膜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以前用颗粒态锰氧化物模拟研究对有机物的非生物氧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天然锰氧化物的氧化效率.  相似文献   

10.
Pd/Fe及纳米Pd/Fe对氯酚的脱氯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得到了纳米Fe和纳米Pd/Fe(20~100nm),利用制备的纳米催化剂对氯酚进行了催化脱氯研究,并与常规的零价铁和Pd/Fe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反应活性,所制备的纳米Pd/Fe双金属BET比表面积达到12.4m2/g,而商用铁颗粒(<10m)的比表面积只有0.49m2/g;当钯化率为0.0666%,纳米Pd/Fe用量在6g/L时,氯酚脱氯率达到90%以上,在相同的处理效果下,常规Pd/Fe的使用量为纳米Pd/Fe的20倍左右,纳米Pd/Fe催化氯酚的脱氯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11.
邹华  潘纲  陈灏 《环境科学》2005,26(2):148-151
研究了水体的离子强度对粘土和壳聚糖改性粘土絮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 .离子强度的增加有利于粘土对藻类的絮凝去除 .与一般粘土除藻相反 ,壳聚糖改性粘土却在离子强度低的条件下具有更好的除藻效果 ,是适合在湖泊 ,水库和江河等淡水 (低含盐量 )水体中应用的应急除藻技术 .当离子强度从 0.17mol/L降到 0mol/L时 ,海泡石除藻率从 90 %以上降为 70 %以下(投加量700mg/L) ,而壳聚糖改性海泡石的除藻率却从 70%左右升至 95% (投加量仅为 11mg/L) .用粘度法研究了壳聚糖改性海泡石的絮凝机理 ,发现相对低的离子强度更有利于壳聚糖分子链上阳电荷的相互排斥作用 ,有利于壳聚糖分子链的舒展 ,从而可以充分发挥架桥网捕作用 ,利于絮凝除藻 .  相似文献   

12.
UFPs(超细颗粒物)对人体危害较大且难以脱除,但活性炭颗粒床利用多孔结构可以提高其过滤效率. 为探究试验条件对UFPs过滤效率的影响以及活性炭孔隙结构和UFPs过滤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实验室发生UFPs为研究对象,活性炭为过滤介质,对活性炭颗粒粒径、滤层厚度以及表观风速等条件对过滤UFPs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比过滤前后活性炭的孔径分布,分析活性炭多孔性与UFPs的关系. 结果表明:当活性炭颗粒平均粒径由2.50 mm减至0.45 mm、滤层厚度由20 mm增至100 mm、表观过滤风速由4.25 cm/s降至0.84 cm/s时,总过滤效率分别由41.87%、49.39%、68.24%升至86.27%、89.29%、83.04%;但从活性炭的单颗粒过滤效率和过滤质量角度来看,在活性炭颗粒粒径大、滤层厚度小、表观过滤风速低的条件下,更有利于单个活性炭颗粒的过滤作用的发挥;当UFPs粒径小于14.3 nm时,UFPs发生“热反弹”效应,并且主要过滤机理是扩散效应,但随着UFPs粒径增大,拦截和惯性碰撞对过滤效率的作用增强;活性炭500 nm以下的孔隙结构对脱除UFPs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选择含有更多500 nm以下孔隙的多孔材料更有利于过滤UFPs.   相似文献   

13.
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配制模拟生活污水,利用SBR反应器,研究了系统内分别投加细土和厌氧颗粒对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能促进好氧颗粒的形成,投加细土的反应器运行3周后得到粒径0.4~0.5 mm的颗粒,投加厌氧颗粒的反应器15 d后即获得平均粒径0.8 mm的颗粒,而空白试验运行1个月后颗粒化启动成功,平均粒径仅为0.3 mm。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培养出的好氧颗粒结构致密,孔隙率高,颗粒外表面存在大量杆菌和丝状菌。  相似文献   

14.
预加好氧颗粒对SBR中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沈祥信  李小明  杨麒  曾光明  徐文炘  廖青  郑滢 《环境科学》2007,28(11):2467-2472
以活性污泥曝气池中的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通过观测颗粒形态和粒径的变化,研究预先加入15%成熟好氧颗粒污泥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的影响.对比研究发现,2个反应器内小颗粒(0 .1~0 .3 cm)的形成均较快,但大颗粒的形成速度相差明显.培养过程中还能明显观察到丝状菌缠绕和絮状污泥黏附在小颗粒表面.反应器启动第1、7、14 d,污泥平均体积粒径分别从0 .10、0 .16 cm上升到0 .23、0 .30 cm,最终达到0 .28、0 .43 cm.研究结果表明,预先加入15%成熟好氧颗粒污泥,能加速好氧颗粒污泥在反应器内形成.  相似文献   

15.
有机负荷对除磷颗粒污泥的培养及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玲  刘珊  陈旭 《环境科学》2011,32(7):2030-2035
采用SBR反应器,以厌氧/好氧方式运行,控制SBR反应器内好氧反应时段饱食期溶解氧水平在1.0~2.0 mg/L之间,研究有机负荷对除磷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除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有机负荷(以COD计)为0.482~0.986 kg/(m^3·d)时,SBR内的污泥为大量絮体状污泥和少量形状规则的颗粒污泥的混合物;当...  相似文献   

16.
曝气量对SBAR中好氧颗粒污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SBAR反应器对比研究了颗粒化后表观气速为1.8 cm·s-1和0.9cm·s-1时对成熟好氧颗粒污泥形态结构、粒径、强度等物理特性和硝化性能以及胞外聚合物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化后降低曝气量增加颗粒形态不规则程度,空隙增大;55d试验中,与高曝气量下相比,降低曝气量使表观污泥产率提高33%,颗粒粒径平均增长速率提高25%,相对颗粒强度降低6%, EP5含量平均降低12%.两反应器颗粒污泥SVI值均在10~15 mL·g-1,沉降性能良好,且均具有良好硝化性能和降解COD能力.与高曝气量下相比,低曝气量下硝化菌群活性低,而异养菌活性高.  相似文献   

17.
刘琨  李萍  林海 《环境工程》2007,25(5):25-27
将微电解和生物流化床工艺相结合,探索一种新的工艺——微电解生物流化床,并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该工艺的最佳运行工艺参数:水力停留时间为2h,曝气量0.024m3/h,进水pH6.5,载体浓度3%,铸铁屑颗粒粒径0.074~0.154mm,活性炭颗粒粒径0.154~0.28mm。针对CODCr为400mg/L时的实际生活污水,其CODCr去除率为96.1%,比普通活性污泥流化床高4.3%,水力停留时间缩短3h。当进水CODCr在400~700mg/L变化时,微电解生物流化床CODCr去除率变化幅度为11.0%,其抗冲击负荷能力是普通活性污泥流化床的3.35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利用检测单个粒子的薄膜法,探讨了中国珠海海洋大气中甲磺酸(MSA)粒子的数量浓度、粒子百分数、大小和酸性(pH值)及其一般变化规律。根据在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采集的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甲磺酸粒子在大气中的数量浓度在8.6×10-11~26.6×10-11nmol/m3之间变化,粒子百分数在11.4%~34.8%之间变化,当量直径在1.0964~1.5171μm之间变化,酸性(pH值)在1.86~2.71之间变化;甲磺酸粒子的数量浓度、粒子百分数、当量直径和pH值的变化与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甲磺酸粒子的数量浓度、占总粒子的百分数随气温的升高和海洋生物生长的旺盛而增大,在夏季达到最大值,而随着气温的降低和空气湿度的增大,甲磺酸粒子的当量直径增大、酸性增强,在春季和空气湿度较大时,其当量直径具有最大值、pH值则具有最小值;1天当中,MSA粒子的浓度在下午时达到最大,早晨最小。  相似文献   

19.
Aerobic heterotrophic granular sludge was cultivated in a sequencing batch shaking reactor(SBSR) in which a synthetic wastewater containing glucose as carbon source was f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robic granules were investigated.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flocs, the aerobic granules exhibit excellent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settleability, size, shape, biomass density, and physical strength.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revealed that in mature granules little filamentous bacteria could be found, rod-shaded and coccoid bacteria were the dominant microorq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