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试条件下考察了成熟石英砂表面滤膜去除地下水中氨氮(NH_4~+-N)的效果,并通过改变不同的进水NH_4~+-N浓度(1.6、2.1、2.5mg·L~(-1))拟合NH_4~+-N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NH_4~+-N在滤层中的去除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当进水流速为5 m·h~(-1)时,滤层厚度为130 cm的成熟石英砂滤层最大NH_4~+-N去除浓度为2.51 mg·L~(-1).同时,通过改变不同的进水温度(10.8、10.9、12.4、14.0℃)测试了NH_4~+-N反应活化能,结果表明,NH_4~+-N在成熟石英砂滤层中氧化所需的活化能为96.8 k J·mol~(-1).  相似文献   

2.
孟莹莹  冯沧  李田  王玲 《环境科学》2009,30(12):3527-3533
对上海市3个典型分流制雨水系统H、G、N的旱流污水水量水质进行了研究.在调查泵站运行情况、服务区域的特点的基础上,得出3个系统单位面积的截流水量分别为3 610、1 550和2 970 m3~/(km~2·d);生活污水混入比例分别为25%、85%、71%;H系统以地下水渗入为主,旱流污染程度最轻,G、N系统都以生活污水混入为主,旱流污染较为严重.对旱流污水可能的混接来源--灰水、黑水、地下水的水质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以LAS/NH_4~+-N、NH_4~+-N/K、Mg/K 3个参数作为灰水、黑水和地下水的示踪水质参数,灰水的特点为LAS/NH_4~+-N>0.2、NH_4~+-N/K<1,包含黑水的生活污水的特点为LAS/NH_4~+-N<0.2、NH_4~+-N/K>1.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流程图法和CMBM法在雨水系统旱流溯源中的应用,得到的结果与水量水质综合分析的结果基本相符.研究结论和方法可为国内类似分流制雨水系统旱流来源的分析诊断以及后续改造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南京城市大气氨-铵的高频演化及其气粒转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于2018年秋季利用在线气体和气溶胶组分监测仪以高时间分辨率连续测定南京市大气中的气体(主要是NH_3)与二次无机气溶胶(主要是NH_4~+、NO_3~-和SO_4~(2-))浓度,借此研究污染和非污染期城市大气NH_3和NH_4~+的演化规律,进而探讨NH_3-NH_4~+气粒转化过程中的化学机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NH_3和NH_4~+浓度的平均值(±1σ)分别为(15. 3±6. 7)μg·m-3和(11. 3±7. 8)μg·m-3,且日变化在污染和非污染事件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综合在线观测的NH_3和NH_4~+浓度数据,通过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了NH_3和NH_4~+的潜在贡献源区在重污染过程受长距离污染传输影响较小,证明城市也是NH_3排放的重要热点地区.进一步分析发现,NH_3-NH_4~+的气粒转化是影响NH_3和NH_4~+日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具体体现在:低温、高湿(温度在7. 5~12. 5℃,湿度在50%~90%)时,NH_3和NH_4~+的气固转化速度较快,NH_3与酸性物质反应生成更多的NH_4~+,使得(NH4)2SO4和NH4NO3的形成从而导致污染事件的加剧.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城市大气NH_3的来源和转化机制及其对颗粒物的潜在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南昌市三种类型环境区域(混合区、道路区域以及郊区)开展PM_(2.5)中NH_4~+和空气中NH_3的同步采样监测,分析PM_(2.5)中铵盐及其气态前体物的分布特征,探讨氨气的转化与细粒子铵盐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2014-2015年采样期间南昌不同区域空气中NH_3浓度和PM_(2.5)中NH_4~+浓度较高;NH_3浓度存在空间分布差异,反映了不同环境区域NH_3源强的差异;NH_4~+浓度的空间分布表现为道路区域、郊区高于混合区,源于道路区域和郊区的气态前体物浓度高;NH_3/NH_4~+比值郊区道路区混合区,反映NH_4~+的形成受前体物(SO_2、NO_x)影响大;NH_3浓度春秋冬夏,说明NH_3源强受各季气象条件的影响大;NH_4~+浓度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特征,反映不同季节的气象条件对铵盐的生成、清除和分解的影响不同;然而,NH_3/NH_4~+比值春夏秋冬,NH_3/NH_4~+比值季节分布与NH_4~+浓度季节分布呈相反的趋势;NH_3浓度昼、夜分布有差异,受昼夜间温差、太阳辐射、源强、逆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NH_4~+浓度日变化各季节有差异;NH_3/NH_4~+比值日分布与NH_3浓度日分布相似;不同季节PM_(2.5)中铵盐形成的受控因素有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态前体物和温度、湿度;NH_4~+/SO_4~(2-)的比值(1.5),表明铵盐充足;铵盐形式主要为硫酸铵、硝酸铵,硫酸氢铵较少。  相似文献   

5.
采用ASBR反应器,通过改变进水COD/NH_4~+-N值,研究了COD/COD/NH_4~+-N对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OD为300mg/L,NO2--N为145mg/L时,COD/COD/NH_4~+-N是影响厌氧氨氧化对耦合反应脱氮贡献及COD/NH_4~+-N去除率的主要因素,但不会对NO2--N去除率产生影响.当COD/COD/NH_4~+-N值在1~3.25时,厌氧氨氧化对耦合反应的脱氮贡献率基本稳定在73.03%;当COD/COD/NH_4~+-N值在3.75时,厌氧氨氧化对耦合反应脱氮的贡献率开始由71.76%下降至约55%;当COD/COD/NH_4~+-N值在4.25~5.25时,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的脱氮贡献率基本相等;当COD/COD/NH_4~+-N值在6.5~12.5时,反硝化的脱氮贡献率随着COD/COD/NH_4~+-N值的增大由51.69%增大到79.62%.耦合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颗粒化程度不断增强,颗粒污泥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6~1.5mm范围内,污泥沉降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6.
在水厂,以中试模拟滤柱开展了高铁锰氨氮(8~10℃,TFe 6~14mg/L,Mn 0.8~1.5mg/L,NH_4~+-N 2.0~3.0mg/L)地下水净化试验及氧化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一级曝气+一级过滤、一级曝气+两级过滤工艺均由于溶解氧(DO)不足,对高铁锰氨氮地下水净化失败;曝气生物滤池由于曝气对水流造成紊动,净化效果最差;曝气生物滤池+两级过滤工艺可实现高铁锰氨氮地下水净化,但是运行滤速仅有6.0m/h;两级曝气+两级过滤工艺净化效果最优,可实现高铁锰、氨氮地下水(8~10℃,TFe 17.66mg/L,Mn 1.71mg/L,NH_4~+-N 3.37mg/L)净化,一级和二级滤速分别可达13.25m/h和12.75m/h,且在低温下亦适用,可实现低温高铁高锰高氨氮(5~6℃,TFe 9.72mg/L,Mn 3.29mg/L,NH_4~+-N 3.44mg/L)地下水的净化,一级和二级极限滤速分别为10.0m/h和8.0m/h.氧化动力学分析表明,铁氧化去除遵循一级化学氧化动力学规律,其氧化动力学常数为(1.02~1.18)×10.氨氮和锰的去除均遵循零级酶促反应动力学规律,其氧化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15~0.83)×10~(-1)和(0.31~1.20)×10~(-1).除铁除锰生物滤池中,铁的氧化去除速率最快,优先完成去除,锰和氨氮完成氧化去除的先后顺序受基质浓度大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硫酸盐还原氨氧化体系中基质转化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NH_4~+与SO_4~(2-)在接种ANAMMOX培养物的条件下发生同步转化的现象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并据此认为这是发生了以SO_4~(2-)为电子受体的NH_4~+氧化过程.然而在相关文献报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疑惑.本文利用CFSTR反应器通过接种ANAMMOX微生物研究了NH_4~+与SO_4~(2-)同步转化特征,在进水除氧、非充满的密封条件下,NH_4~+-N平均转化50.8 mg·L~(-1),SO_4~(2-)-S平均转化量达4.5 mg·L~(-1),同时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到的黄色固体不是单质硫而是含铁化合物;而在完全充满的批试反应器中,观察不到NH_4~+的转化,SO_4~(2-)发生明显转化,且转化速率与接种生物量有关.这两种条件下反应器中的ORP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分析论证,认为本研究及相关文献观察报道的NH_4~+与SO_4~(2-)同步转化很可能不是ANAMMOX微生物以SO_4~(2-)为电子受体氧化NH_4~+,而是各自独立的反应过程:NH_4~+的氧化是由于反应器运行过程形成的微氧环境所致,而SO_4~(2-)的转化是因微生物衰亡过程释放有机物导致的异养还原.这种转化途径可以澄清和解释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的除氮情况城市污水中的氮,主要是NH_4~+-N和有机氮。NH_4~+的含量为30~50mgN/l。经生物处理后,被氧化成NO_3~--N和NO_2-N。残留NH_4~+-N的浓度和污泥负荷有关。污泥负荷越高,出水中NH_4-N的浓度就越高。NH_4~+-N是高耗氧物质,每生物氧化1克,需耗溶解氧4.57克  相似文献   

9.
以天然斜发沸石粉为主要原料,水泥为粘结剂,铝粉为造孔剂通过优化实验制备出沸石加气混凝土生物填料(ZPBF),并利用偏光显微镜(P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来表征ZPBF孔结构特征.结果表明:ZPBF开放孔隙率达到29.55%,为微生物进入ZPBF的内部附着生长提供空间.BET-N_2吸附测得介孔孔径平均11.92nm,比表面积59.54m~2/g,有利于离子交换吸附.ZPBF装填实验柱挂膜成熟后,以模拟含NH_4~+-N废水进行离子交换吸附、排空、鼓风微生物硝化再生、淋洗硝酸盐四阶段序批式运行,当离子交换吸附阶段HRT为2.8h,进水NH_4~+-N浓度10mg/L,以出水NH_4~+-N浓度1.5mg/L为穿透点,可吸附NH_4~+-N运行5d,鼓风24h可完成再生,NH_4~+-N平均去除率达到87%,TN平均去除率达到60%,出水达到北京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  相似文献   

10.
ANAMMOX体系中氨与硫酸盐的同步转化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石语  毕贞  张文静  黄勇 《环境科学》2019,40(8):3691-3698
在CFSTR(continuous flow stirred tank reactor)反应器中接种混合污泥(ANAMMOX污泥与污水厂浓缩污泥按1∶1混合)研究NH_4~+与SO_4~(2-)的同步转化,通过不断投加污泥令体系内ORP值稳定在(-200±50) mV,同步转化现象持续42 d,NH_4~+平均转化14. 81 mg·L~(-1),SO_4~(2-)平均转化8. 77 mg·L~(-1).在批试实验中通过溶液是否充满玻璃瓶来控制体系内厌氧条件,不充满组NH_4~+与SO_4~(2-)均降低,但两者的转化不同步;在完全充满组中NH_4~+不转化,SO_4~(2-)浓度下降明显,实验后期检测到S~(2-).分析认为同步转化现象产生的一般条件为NH_4~+和SO_4~(2-)基质充足,接种浓度适量的混合污泥,体系漏氧且ORP检测值在-150~-300 mV范围内.同时认为本文及相关研究中所使用的实验条件均不能证明NH_4~+与SO24-的同步转化是两者相互转化的结果,相反实验条件更利于NH4+与SO24-各自独立转化.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纵向分布和迁移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纵向分布和迁移及其对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在典型褐土中,重金属在B层发生淀积,但在冲积性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随冲积层粘性增高而增多,土柱模拟试验表明,Cd仅在土壤表层聚积.野外研究表明,在旱作农田下,由于灌溉水和雨水不能渗入深层.重金属亦难于下移到深层.但在污泥沉淀池、污水渠或水稻田等长期存纳污水情况下,重金属会向下迁移并可能污染地下水.  相似文献   

12.
数值模拟在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土壤中溶质迁移转化模型,建立土壤中引油类污染物质迁移转化数值模拟模型,以预测在油井井场附近,石油类污染物质在土壤剖面的分布、迁移和转化,在大地龙北油田开发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此模型预测石油对土壤的污染,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近,认为在通常情况卜地表的石油主要积累在30cm以上的土壤中,下渗的最大深度为80cm,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对陆地水循环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0,自引:8,他引:130  
论文从土壤水文学科视角来研究和分析黄土高原森林水文作用的两个重大问题,即对总径流量和对地下水转化的影响。联系黄土高原与水循环有关的生态属性,系统阐述了林地土壤下伏干层的发现、分布、水文性质及其生物学成因。重点分析了干层因其巨大水分亏缺量阻隔重力水下渗,阻止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作用。指出森林因其显著拦蓄径流作用,蓄积水分又难以转化为地下水,因而具有减少林地出境总径流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述了雷州半岛胀缩土地裂缝的特征及分布发育规律;分析了胀缩土地裂缝的成因。认为雷州半岛胀缩土地裂缝的形成发育是胀缩土以及气候、植被、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作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胀缩土含大量的亲水矿物和失水产生向心收缩的特性从而成为地裂缝成生发展的内因。而特定的气候、植被、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作用等外部环境条件则是导致胀缩土失水和发展形成地裂缝的重要外因。桉树是一种吸水-蒸腾能力极强的树种,树根的干燥作用是导致了林区土体干燥-收缩和形成收缩应力场及在林地边缘产生地下暗裂缝的关键因子,而极端的干旱气候环境和久旱后第一场大暴雨则是暗裂牵动式胀缩土地裂缝发育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胀缩土地裂缝灾害应重在预防,有关的策略包括防水保湿、科学植树、建筑设计和地基处理、科学选址。  相似文献   

15.
土壤或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经包气带迁移后进入建筑物,导致室内污染物聚集危害人体健康.为研究场地蒸气入侵的过程及影响因素,以苯为例,借助一维J&E解析模型和二维近似解析AAM模型,探究土壤性质参数对污染场地建筑物底板处蒸气衰减系数和室内蒸气衰减系数的影响,并分析两个模型的适用条件.结果表明,室内蒸气浓度(Cin)取决于建筑物底板处蒸气浓度(Cck)和土壤气体进入室内的速率(Qck).J&E模型中,室内蒸气衰减系数(αsin)随着地基埋深增加先减后增,而AAM模型中室内蒸气衰减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毛细管的存在使蒸气衰减系数降低1~2个数量级,土壤水分也可有效阻挡蒸气向上扩散.在低渗透土壤条件下,两个模型计算的室内蒸气衰减系数均在10-4左右;在高渗透土壤条件下,建筑物底板处对流作用强烈,J&E模型建筑物底板处蒸气浓度减小,室内蒸气衰减系数在10-3左右,AAM模型建筑物底板处蒸气浓度为定值,室内蒸气衰减系数随土壤渗透系数的变化大致呈线性增长,且比J&E模型结果高1~2个数量级.研究显示,当污染场地建筑物底部对流作用强烈或在砂土、壤土类土壤中,采用J&E模型更为合理;对流较弱或在粉土、黏土中,可以采用AAM模型代替J&E模型,简化计算过程,便于进行场地风险评估.污染物蒸气在砂土中穿透力较强,而黏土层可以有效阻挡蒸气的迁移,在实际场地风险管控中,可以采用换土或表层覆盖黏土的方法阻挡蒸气的迁移.   相似文献   

16.
氮对地下水的污染预测模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刘翔  刘兆昌  朱琨 《环境科学》1991,12(6):8-11
本文利用分段模拟试验法,研究氮在土壤中的行为及其污染地下水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污染的氮预测模型,并用现场试验监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模型预测表明:产生地下水氮污染的主要因子是硝酸根,而反硝化过程是土壤去除硝酸根的主要途径.因此,保持一定厚度的厌氧土层以利于反硝化作用是防止产生土壤和地下水氮污染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原油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其所带来的污染危害同样不容忽视.通过自制的有机玻璃水槽,建立模型模拟自然地层的非均质性,模拟了原油在沿海土-水系统中的运移过程,探讨了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底部隔水层、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质地、岩性突变界面对原油在砂土中运移速度和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和底部隔水层对原油的运移具有阻碍作用,会改变其运动速度和路径.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初始含水率越高,原油的侧向运移速率和垂向运移速率越大(模拟成层性土层中原油垂向运移速率随含水率增大,由0.43 cm·min~(-1)增大到1.00 cm·min~(-1),在低含水率区域原油侧向运移速率分别为0.08 cm·min~(-1)(粗-细界面)和0.10 cm·min~(-1)(细-粗界面),而在含水率较高的区域则为0.14 cm·min~(-1)),而过高的含水率又会阻碍原油的运移.土壤孔隙越大,垂向运移越快,侧向运移越慢,反之,垂向运移越慢,侧向运移越快(模拟成层性土层中,原油在粗砂中的垂向平均运移速率为0.54 cm·min~(-1),而在细砂中仅为0.33 cm·min~(-1),自然泄漏时原油在粗砂中的最大扩散范围为9.10 cm,在细砂中为12.50 cm).原油在土壤中运移遇到岩性突变界面时,会产生聚集效应,在聚集处产生侧向运移,试验中在粗-细界面扩散宽度为6.70 cm,在细-粗界面扩散宽度为29.00 cm.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水土盐形成演化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黄河三角洲形成与演化规律基础上,研究了浅层地下水赋存分布与水质特征以及土壤含盐量分布特征,重点探讨了地下淡水、微咸水形成与演化规律。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携带泥沙填海造陆而成,据三角洲形成年代,将黄河三角洲划分为古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2)近年来,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河口三角洲发育不可忽视的因素;(3)黄河三角洲咸水含水层广布,浅层地下淡水和微咸水主要赋存在黄河现代河床、古河道带和决口扇高地;(4)黄河三角洲地下淡水、微咸水的分布与形成演化及土壤含盐量分布状况与三角洲形成的早晚、黄河河道的变迁、所处微地貌部位及现代河道与渠系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5)三角洲形成时间越晚,浅层淡水和微咸水分布面积越小,水量越贫乏。  相似文献   

19.
周睿  秦超  任何军  赵妍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6):2734-2743
以深圳市水源地周边三种不同类型土壤(赤红壤、红壤、水稻田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较高环境含量且毒性较强的Zn、Pb、As为目标,探究其在三种土壤剖面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A、B和C层)中的分布特征及赋存形态,同时分析重金属含量、赋存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并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潜在迁移指数法从重金属全量和赋存形态两个角度对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Zn、Pb、As在三类土壤各层中含量较高,但均低于当地土壤环境质量背景值,重金属含量受当地土壤成岩母质影响较大.形态分析表明三种重金属在三类土壤中均以残渣态为主,但红壤中可还原态Pb含量较高,在低pH时易转化为弱酸可溶态,而后释放并迁移.相关性分析表明Zn、Pb的全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还原态Zn与pH呈显著正相关,Pb和As的弱酸可溶态与可还原态显著正相关,黏粒和粉粒含量对Pb和As的形态分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三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级别均为轻微,对水源地安全潜在生态风险影响较小;重金属迁移能力大小在不同土类中依次为红壤土>赤红壤>水稻田土,元素本身迁移能力强弱依次为Zn>As>Pb;赤红壤和水稻田土A层Zn迁移能力最强,B层As最强,C层Zn、Pb、As均较弱;红壤中A层迁移能力Zn最强,B层Zn、Pb、As均较强,C层Zn、Pb、As均较弱.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渗滤液污染土壤的复电阻率特性及其与海水入侵所造成的电特性差异,指导海滨场地的污染探测,设计了黏土和砂土两种土壤,在水饱和情况下通入不同浓度的渗滤液,测量复电阻率的幅值和相位响应;在砂土中通入与渗滤液电阻率相同的模拟海水,对比海水入侵与渗滤液污染所造成的相位差异.结果表明:受渗滤液污染土壤的复电阻率变化明显,0.1 Hz下被2%渗滤液(渗滤液体积占溶液总体积比例为2%)污染的土壤中,与背景值相比,黏土的幅值和相位分别降低了78%和70%,砂土的幅值和相位分别降低了66%和33%,且渗滤液浓度越高,幅值和相位的值就越小;而对于电阻率背景值较低的土壤(如海水入侵场地或地下水-海水交错带区域),通入渗滤液后,其复电阻率参数没有明显变化.对比海水入侵与渗滤液污染,受渗滤液污染较轻的土壤的相位略高于海水入侵污染土壤,而当渗滤液浓度较高时,二者几乎没有区别.研究显示,正常条件下,复电阻率法对渗滤液污染的反映灵敏,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其参数变化主要与孔隙水中金属离子的含量和双电层极化有关;而在天然低电阻率背景条件下,渗滤液污染引起的电阻率变化很小,但相位变化较为明显,这种相位的变化有可能被识别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