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分析了太子河本溪市区段水污染现状,阐述应通过主要排污沟总量控制解决太子河本溪市区段水质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
1前言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水质污染严重,出境断面(也是出城区断面)COD和挥发酚基本为劣Ⅳ类地面水,并经常有劣Ⅴ类现象,氰化物的污染也较严重。1997年本溪市开展的排放水污染物申报登记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本溪市污染物排放情况。本文根据申报登记结果和监测资料对主要污染物COD、挥发酚和氨化物,利用太子河本溪段的一维混合水质模型,讨论本溪市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污对太子河本溪出境断面水质的影响程度。2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污对太子河本溪出境断面水质的影响2.l重点工业污染源分布及排污情况本溪市排污申报单位共319家,经对这些单…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沉积学原理和环境化学行为特点,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对太子河(本溪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太子河市区段重污染是严重的,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为Cu、Pb,其次为Zn、Cd、Hg。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太子河“本溪河段”水环境质量进行现状分析和评价,了解和掌握了“八五”期间太子河Z“本溪河段”的水质变化情况,同时对“九五”期间“本溪河段”各段面的水持状况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在太子河本溪城市段7个点位采集表层水样,应用多元数理统计法研究其DOM的来源、组成、结构及腐殖化水平.推导出9个紫外光谱指数(SUVA254、E_2/E_3、E_2/E_4、E_4/E_6、S_(275~295)、S_(350~400)、A_2/A_1、A_3/A_1和A_3/A_2)用于研究DOM的组成与结构特征,进一步评估DOM的腐殖化水平.研究表明:太子河本溪城市段水体中DOM的腐殖化程度呈现城市河段及工业废水排放分布特征,本溪钢铁厂排放废水所含的DOM为聚合程度低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E_2/E_3与E_2/E_4呈现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S_(275~295)、S_(350~400)和A2/A1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太子河本溪城市段水体DOM腐化程度不仅与有机物分子缩合度有关,同时与富里酸和胡敏酸比值密切相关;DOM组成结构特征与A_2/A_1、SUVA_(254)和S_(275~295)呈显著正相关,而与E_2/E_3和E_2/E_4呈显著负相关;得分图显示7个采样点分别位于3个35%置信度的椭圆内,进一步验证太子河本溪城市段水体中DOM组成与结构、腐殖化水平呈现城市河段及工业废水排放分布特征,表明太子河本溪城市段DOM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太子河是辽河的重要支流之一,流经本溪、辽阳、鞍山、海城等地,全长406km。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太子河流域内,仅本溪、辽阳、海城三市县排入该河流域总量达133.8万t/d,其中工业废水占总排放量的77.1%,导致太子河的水质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辽阳石油化纤公司(后文简称辽化)主要以石脑油为原料,生产聚酯切粒、尼龙六六盐、聚乙烯、聚丙烯、涤纶短纤维和绵纶长丝等六大产品,以及十几种副产品。该厂废水排放总量为120000t/d(其中清净废水占l/2), 经地下管道由两个排出口排入太子河,一为清净废水排出口—太子河辽阳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太子河“本溪河段”水质污染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从生物学角度对水体污染作出评价,并提出污染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 一、概况太子河位于辽宁省中部地区,是辽河水系较大支流。发源于新宾县红石砬子山和本溪县平顶山,流经本溪、辽阳、鞍山地区,于三岔河汇入大辽河。全长413公里,沿流有细河等八条支流汇入。在本溪辽阳交界处有一座库容7.9亿立方米的水库。每年接纳  相似文献   

9.
基于鱼类保护目标的太子河环境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流量是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因此,本文借鉴FLOWS法,以太子河重要鱼类为保护目标,构建了流量组分与鱼类生态需求关系模型.同时,结合栖息地指标与流量关系曲线,计算了包含基流、脉冲流、平滩流和漫滩流4种组分在内的太子河环境流量.结果表明:太子河本溪、辽阳、唐马寨河段鱼类保护年基流量分别为2.93×108、3.12×108、2.88×108m3;现状径流总体可以满足年基流量的要求,但水文过程需要通过水库调度以匹配鱼类生态过程.推荐的各河段脉冲流、平滩流和漫滩流的量级、频率、历时、出现时间等水文参数,可以体现环境流量组分与自然径流过程的一致性要求.该研究可为太子河流域水库生态调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太子河辽阳段十年来的水质监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从中寻找出该流域的COD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自1993年以来,本地区的化学需氧量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海城河、五道河是海城市2条纳污河流,也是入太子河小姐庙断面上游的最后2条支流,小姐庙断面是太子河流域最下游的国控断面,也是该流域鞍山境内河流水质的重点考核断面,而海城河、五道河水质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小姐庙断面的水质;根据几年来掌握的监测数据,对海城河、五道河水中的COD浓度现状、纳污量及太子河对小姐庙断面水中COD浓度的贡献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污染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太子河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辽宁省太子河流域为研究范例,调查了全流域内69个采样点的着生藻类群落和水环境理化特征,并且以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为基础,对太子河流域的水生态系统类型区进行了划分. 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CCA(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驱动全流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形成的水环境因子为电导率、ρ(TDS)(TDS为总溶解固体)和ρ(TN). 基于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将太子河流域划分为3个着生藻类类型区:第1分区为太子河上游的森林多水区,第2分区为中游低山丘陵森林区,第3分区为下游平原农业区. CCA结果还显示,显著影响第1分区、第2分区及第3分区的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分别为ρ(NO3--N)、ρ(TN)及ρ(总溶解固体)和硬度.   相似文献   

13.
为保证本溪市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规定的水质目标。需要建立污染物与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关系,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由此确定本溪市区域水环境容量,及可利用的水环境容量,确定本溪市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满足本溪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需要。达到水环境目标。是本溪市水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依据,是水环境管理基础。以此作为先决条件,指导本溪市经济发展和工业布局。  相似文献   

14.
太子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栖境适宜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郑文浩  渠晓东  张远  孟伟 《环境科学研究》2011,24(12):1355-1363
应用加权平均法和无度量多维标定(NMS)法,检测到影响太子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最重要的栖境因子依次为底质、流速和水深. 对太子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主要优势类群的栖境适宜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生境表现出明显的趋异性,多数物种喜栖息在粗糙卵石底质的生境; 大型底栖动物的流速偏好性与其摄食方式、生活型和形体结构相关,对水深的偏好性差异较小. 对该流域主要优势种热水四节蜉(Baetis thermicus)的栖境适宜性研究表明,热水四节蜉偏好小卵石底质,最适流速为0.4 m/s,最适水深为0.2 m. 栖境适宜度指数的预测模型显示,热水四节蜉个体数在多数采样点的实测值小于预测值,表明除栖境指标外,其他的环境要素亦对该种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偏最小二乘模型的河流水质对土地利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影响河流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子流域尺度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基于太子河流域遥感影像和水质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水质的影响程度.选取7个不同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百分比作为自变量X,总氮(TN)、硝酸根离子(NO_3~-)、氯离子(Cl-)与硫酸根离子(SO_4~(2-))这4个水质参数浓度值作为因变量Y,构建了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流水质数据的偏最小二乘模型,并使用其余子流域数据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不同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流水质指标TN与NO_3~-之间线性关系显著,决定系数R~20.62.其中,耕地面积变化对水体中TN浓度变化影响明显,居民及工矿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则对水体中NO_3~-浓度变化影响强烈.但对于Cl-和SO_4~(2-)来说,土地利用类型对其浓度大小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虽然太子河流域未利用地面积百分比极小(1.13%),但是未利用地面积变化对水质参数有较显著影响(影响系数0.24).  相似文献   

16.
太子河鱼类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辽河流域太子河为例,开展鱼类生态调查,分析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鱼类地理分布区域划分. 结果表明,太子河鱼类分属2纲9目12科36属44种,符合辽河亚区鱼类的分布特征,其种类繁多,且以纺锤形体型的鲤科鱼类居多. 通过CCA(典范对应分析)发现,水深、水体电导率以及ρ(TDS)(TDS为总溶解固体)和ρ(TN)与鱼类的种类及数量的相关性最大. 根据对各采样点鱼类的渔获量、Shannon-Wiener指数的聚类分析,并且结合各采样点的水温、水深、饵料生物组成、岸边植被、底质、流速、土壤等生态环境因素,以及鱼类分布和种群的结构特征,将太子河流域划分为2个生态区,其中A区包括太子河中、上游的流域,涵盖了51个采样点;B区包括19个采样点,主要是太子河下游的绝大部分流域.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保护目标的太子河下游河道生态需水量计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河流生态需水量计算是进行生态水权分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配置的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针对太子河下游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确定生态保护目标的基础上,采用月保证率法和生态水力学法计算下游河道不同等级生态需水量,既可以从各月角度反映河道生态需水是一个与自然径流相适应的过程,又注重水生生物的关键期和生境需求.通过Tennant法验证月保证率法和生态水力学法计算结果可靠,最终确定太子河下游河道最小、适宜和理想等级年生态需水量分别为:5.31×108m3、8.52×108m3和12.17×108m3,而且现状流量可以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太子河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与硅藻群落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评价河岸带土地利用对河流硅藻群落的影响,于2012年5月对太子河河岸带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森林用地、森林耕作用地、耕地、城镇建设用地)下38个采样点的硅藻群落和水环境特征进行采样分析. 结果表明:森林用地的指示种为膨大桥弯藻(Cymbella turgida)、优美桥弯藻(C. delicatula)、弧形峨眉藻(Ceratoneis arcus)、Gomphonema trancatum等寡污指示种;耕地的指示种为颗粒直链藻(M. granulate)、库津小环藻(Cyclotella kuetzingiana)、线形菱形藻(N. linearis)、尖布纹藻(Gyrosigma acuminatum)等污染指示种.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域内,硅藻群落结构特征较为相似. 典范对应分析显示,ρ(CODMn)、ρ(SS)(SS为悬浮物)和ρ(TDS)(TDS为总溶解固体)是影响硅藻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水环境因子.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域内硅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显著,其中,森林用地内硅藻生物指数(17.98)和硅藻属数量(17.33个)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22)和Pielou均匀度指数(0.54)最低;耕地内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最高,分别为3.37和0.82;城镇建设用地内物种丰富度(11.00)、硅藻生物指数(9.20)和硅藻平均密度(0.71×104 L-1)最低. 研究显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对水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而影响硅藻群落的变化,其中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所占比例较高的河流水环境质量和硅藻群落状况最差;太子河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硅藻群落结构影响显著,并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