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03年8月28日对奥运帆船赛场海域海水水质要素进行了现场调查,并以无机态氮(DIN)、无机态磷(PO4-P)、化学耗氧量(COD)、溶解氧(DO)为化学指标参数,探讨了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奥运会帆船赛场海域除石油烃外,大部分海域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烃平均含量超过国家二类水质标准。该海域调查海区PO4-P、DIN主要受陆源排放影响,特别是浮山湾至石老人沿岸海域含量较高。部分区域已经开始呈现轻微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化状况主要受陆源排放等因素的影响。整体上奥运会帆船赛场海域水质良好,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辽东湾海水中PAHs(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与生态风险状况,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对辽东湾及其海上石油开发活动密集区表层海水样品中16种PAHs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风险商值法对辽东湾海水中PAHs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辽东湾海域及其海上石油开发活动密集区海水中ρ(∑PAHs)平均值5月和6月明显高于8月,其中ρ(Nap)(Nap为萘)最高,为20.6~288.5 ng/L;其次为ρ(Phe)(Phe为菲),为19.2~59.5 ng/L.表层海水中PAHs均属于轻度-中度污染,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东湾西南部海域、辽河口和大辽河口附近海域以及金州湾和普兰店湾附近海域,海水中低分子量芳烃占主导优势;异构体比值分析表明,辽东湾海水中PAHs存在石油来源;BbF(苯并[b]荧蒽)为高风险PAHs单体,高分子量芳烃对生态风险贡献最大,贡献百分比为50%~82%.研究显示,辽东湾海域及其海上石油开发活动密集区均属于中等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3.
于2015年4月和9月在钦州湾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环境调查,获取了表层海水温度、盐度、pH、DO、COD、Chl a、石油烃、营养盐和重金属等指标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该海湾水质状况,并探讨影响该海区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8项调查指标中筛选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原始变量信息73.68%的结果。主成分综合得分分析表明,钦州湾2015年4月水质污染比9月严重,空间分布上由内湾向外湾水质污染呈递减趋势,茅尾海水质污染严重。河流输入、鱼虾贝类养殖、浮游植物消长及水动力过程是影响钦州湾水质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影响钦州湾水质污染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氮营养盐、盐度、pH、Cd和Zn。陆源输入和养殖活动是主要污染源,应加强钦江、茅岭江的水环境保护,科学规划内湾养殖规模,进而改善钦州湾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4.
渤海石油烃输移扩散对水质污染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2010年环渤海主要河流及海上油气平台的石油烃入海量,利用建立的与水动力模块相耦合的污染物输移-扩散模型,数值模拟了2010年渤海表层石油烃浓度分布以及主要入海河流、油气平台单独输入时对渤海石油烃浓度的影响及其分担率场。结果表明: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及渤海中部海域石油烃浓度范围分别在20~80μg/L,13~15μg/L,8~10μg/L及2~10μg/L之间;莱州湾中黄河的分担率(60%)最高,渤海湾中黄河的分担率(30%~50%)也是最高,辽东湾中辽河的分担率(20%~60%)最高,渤海中部黄河的分担率(20%~50%)最高;在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及渤海中部海域海上油气平台分担率分别为10%、10%~20%、20%~30%、10%~30%。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天津近岸海域2009-2018年的调查资料,系统分析了海水水质污染状况、变化趋势以及不同环境监测项目水质类别的情况。结果表明,天津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上呈现逐渐好转的趋势,但趋势并不明显,尚未形成根本改善的态势;主要污染物为氮和磷,化学需氧量(COD)和石油类的污染不明显,重金属浓度基本处于优良水质的范围;陆源输入是该海域主要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但大气沉降和海水养殖的输入也不可忽视;围填海工程对纳潮量和局地水动力的改变会导致沿岸区域物质的输运受阻,导致污染物集聚而影响局部海域的水质。建议在严控氮、磷污染物陆源排海的同时,加强对大气输入和水产养殖业的监管,优化产业结构,制定精准减排方案,确保陆海统筹下渤海湾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渤海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TOC)、正构烷烃(n-Alks)、石油烃(TPH)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TOC含量介于0.12%~1.13%,平均值为0.44%,n-Alks含量介于0.9×10-6~5.1×10-6,平均值为2.25×10-6。C/N、δ13C结合正构烷烃的分析表明,有机质为海、陆混合来源。TPH含量介于15.2×10-6~65.3×10-6,平均值为30.1×10-6,渤海湾含量最高,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n-Alks比值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的陆源贡献大于海洋源,沉积物普遍受到了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原子荧光法测定了辽东湾3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Hg、Cu、Pb、Cd、Cr、Zn及As共7种重金属的含量,同时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辽东湾海域进行了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重金属相关性及主因子分析表明,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Zn、Cu、Pb、Cr、Cd、As和Hg可能具有同一污染源;(2)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Hg、Cu、Pb、Cd、Cr、Zn、As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9、18.81、20.55、0.35、34.15、52.94、5.84 mg/kg;(3)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 > Hg > Cu > Pb > Zn > As > Cr;(4)单个重金属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Hg > Cd > As > Cu > Pb > Cr > Zn,研究海域除锦州湾13号站位附近具有很高的生态风险外,其他海域生态风险处于轻微或中等生态危害水平。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2018年10月(秋季)、2019年5月(春季)和2019年8月(夏季)在莱州湾进行的3次入海污染物通量和海域污染分布的陆海同步精细调查,估算了莱州湾主要入海河流及排污口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通量,分析了莱州湾海域不同季节石油烃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结合石油烃中正构烷烃组分及构成等,探讨了莱州湾海域水体中石油烃的来源。结果表明,莱州湾石油类污染物与盐度成显著的负相关,高值区主要位于湾底部的小清河河口等入海通量分担率最高的陆源排放影响区域,且不同季节石油类污染物浓度均值与入海通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夏季>春季>秋季的特征,表明陆源排放是莱州湾海域石油烃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船舶运输、渔业活动等海上污染源对海域石油污染的贡献也不容忽视。莱州湾表层海水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呈明显的“低碳数”和“高碳数”的双峰分布,且低碳数峰群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主峰分别为n-C15和n-C18,表明该海域石油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和陆生植物,但局部海域受到明显的外源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滨海核(火)电厂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发引起重视。本研究于2016年至2017年,以连续观测和大面观测的方式分别对海南核电工程取排水口和邻近海域48个站位的海水水质情况进行调查,并以此评价电厂取排水对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海南核电工程运行1年内,取排水口水质较好,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未见富营养化;邻近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状况较好,绝大多数指标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个别站位秋季和冬季发生轻度富营养化,主要与季风造成的工业污染物输运和陆源营养盐的输入有关。本研究发现海南核电工程邻近海域海水水质整体较好,该工程运行期内对水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于2015年5月在渤海中部海域采集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生物硅(BSi)、有机质(OM)、含水率(MC)进行了分析测定,通过分析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有机质物源的贡献以及海域生物地球化学等过程。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含量分别为TOC(0.21%~1.43%)、TN(0.01%~0.12%)、TP(0.01%~0.04%)、BSi(0.08%~0.46%)、OM(1.43%~9.42%)、MC(18.24%~47.70%),TOC、TN、TP、OM和MC分布特征相近,总体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特征,BSi则在渤海中部含量较高。TOC、TN摩尔比值显示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来自陆源和海源混合输入,以陆源输入为主;而TOC/BSi说明硅藻对渤海中东部海域总初级生产力贡献较大。沉积物质量评价显示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海域沉积物中TOC和TN含量超过加拿大安大略省环境和能源部沉积物质量评价标准的Ⅱ类标准。  相似文献   

11.
自净作用下渤海海域COD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测算自净作用下我国渤海COD环境容量,按地理特征将渤海水域划分为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以及渤海中部4个分区,从水动力交换扩散和化学降解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利用各分区水半交换周期分别求得COD的扩散能力,另一方面利用COD衰减规律得到其降解能力,综合后得到各分区在不同水质标准下COD的环境容量.研究表明,渤海各湾水域COD浓度和环境容量各不相同,其中,莱州湾水质属于较清洁,在此区间内还有26%的环境余量;渤海湾水质属于轻度污染,在此区间内还有5%的环境余量,辽东湾水质属于较清洁,在此区间内还有88%的环境余量.  相似文献   

12.
龙岛邻近海域水质状况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16年6月、11月对龙岛邻近海域表层海水的水质要素(包括温度、盐度、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铵氮(NH4-N)、活性磷酸盐(PO4-P)、硅酸盐、铜、铅、锌、镉、总铬、汞、砷和油类等)两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龙岛邻近海域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海域表层海水中各污染要素质量浓度大致呈现由龙岛向西南递增,向东南递减的趋势,且无机氮是主要的污染物。营养化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指数计算结果显示该海域表层海水总体营养水平较高,处于磷限制的潜在性富营养水平,有机污染程度较轻,水质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域夏季石油烃污染状况及其环境容量估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调查分析了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状况,建立了渤海石油烃多介质动力学模型,估算了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和剩余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石油烃平均浓度为(25.7±13.6)mg/rn3,变化范围为4.4~64.8 mg,/m3,其中,莱州湾,渤海湾等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在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ECo)为29 169 t/a,在三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ECo为177 306 t/a,在四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ECo为298 446 t/a,各海域在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分别为,渤海湾5 255 t/a,辽东湾8 869 t/a,莱州湾4 889 t/a,渤海中部10 156 t/a。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富营养化评价及风险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2013年渤海海域水质监测数据资料,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对渤海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的变化趋势实施评价,并通过回归分析法对未来5 a内富营养化风险概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富营养化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普兰店湾、辽东湾、永定新河口、海河口、马颊河口、莱州湾底等区域,主要贡献因子是DIN、PO4-P、COD。建议对主要贡献因子采取总量控制措施,以期避免富营养化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5.
对2013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两季辽东湾西北部海域共26个采样站位7种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Hg、Zn和Cd含量的平均值均高于渤海工业化前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单因子污染指数和重金属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d属于"轻度"污染,Hg、Cu、Pb、Zn、As和Cr属于无污染程度。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单金属潜在危害系数程度较高的是Cd、Hg。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和TOC相关性分析表明:TOC含量与重金属Hg、Cu、Cd、Cr和As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有3个来源,即有机质降解;工业废水、城市排污及养殖自身污染;岩石的自然风化和侵蚀过程。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辽东湾西北部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初步推断了重金属污染来源,可为辽东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近岸海域水体和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多种方法定量评价了深圳市近岸海域水体和沉积物的环境质量,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深圳市近海水体主要受到沿岸陆源污染和海上交通污染的影响,主要超标物为无机氮(TIN)和PO4-P。(2)由于污染源空间分布的差异,西部海域水体污染较为严重,为Ⅳ级水质;而东部海域的污染较轻(除小梅沙湾口外),其水质大多达到Ⅰ类标准。(3)东部海域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小于西部海域.东部海域水体大多为贫营养水体;西部海域所有监澍点的水体都是过营养水体,且TIN(〉PO4-P)为主要的限制性因子。(4)深圳市近海沉积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但总体尚好,大多能达到Ⅱ级标准。除了有机污染物外,沉积物还受到重金属污染。沙头角湾口以Hg和Cd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较大,而其他海域以Hg污染的潜在风险系数较大;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只有沙头角湾口和固戍近海在2002年达到强的程度,其他监测点较轻微。  相似文献   

17.
庙岛湾海域石油类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庙岛湾海域位于黄、渤海交汇外,是渤海海水环的主要出口,面积116.5万平方公里,是闻名全国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多年来,长岛县环境监测站对该海域水质状况进行了持续定期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庙岛湾海域石油类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该海域石油类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辽东湾西北部近岸海域水质现状调查及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辽东湾西北部海域2013年9月和2014年5月春、秋两季常规水质调查数据,分析了辽东湾西北部海域的污染状况、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西北部海域的污染呈现离岸递减的分布特征,该海域的污染属于陆源污染,控制陆域污染物的入海将有效控制该海域的环境质量。该海域的春季一类、二类有机污染指数均大于1,部分站位三类有机污染指数大于1,春季的有机污染程度要重于秋季,并且秋季污染指数及污染物与离岸距离呈线性负相关,具有更加规律的离岸分布特征。该海域各海洋功能区的富营养化指数均大于1,具有轻度富营养化的趋势。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特征污染物为无机氮,有机物污染的特征污染物为COD。  相似文献   

19.
1985~2003年渤海湾水质氮磷生源要素的历史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丙辉  秦延文  孟伟  张雷  万峻 《环境科学》2007,28(3):494-499
通过对渤海湾表层海水生源要素的现场调查以及相应历史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渤海湾生源要素的现状、历史演变趋势以及富营养化状态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表层海水处于较为严重的氮污染状态.北塘口、大沽口是渤海湾无机氮、磷的2大污染源.DIN、DIP的历史演变趋势与人海径流量息息相关,尤其是大沽口近岸海域,DIN、DIP与人海年径流量呈现显著正相关性,显示了渤海湾无机氮、磷污染的陆源输入性.受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无机氮含量持续增长的影响,1985~2003年期间,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氮、磷营养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85年的"氮限制"状态转变为"磷限制"状态,这将对这一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造成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杭州湾与长江口直接相邻,水文特征复杂多变,As和Hg是海洋中具有严重危害的两类重金属,因此,探究杭州湾外海域海水中As和Hg的分布特征,对改善海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杭州湾外海域海水中As和Hg浓度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污染程度和分布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夏、秋季A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134~1.728)μg/L和(0.318~1.142)μg/L; Hg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021~0.109)μg/L和(0.004~0.040)μg/L。从平面分布来看,近岸海区As和Hg浓度较高,这也说明了陆源输入对近海的影响。As浓度秋季略高于夏季,Hg浓度夏季明显高于秋季,表、底层浓度也表现出一定差异。As和Hg的分布受陆源输入影响,同时还受长江冲淡水、海流、沉积物、悬浮物释放、生物活动、大气沉降以及海水中温度、溶解氧(DO)、pH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