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北农村的环境与贫困危机涉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多个领域,其产生的原因,生态环境自身的恶劣致贫是一方面,是自然原因;为摆脱贫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环境是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环境恶化与贫困交织一处,使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都无法从单一层面各自解决。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民的积极参与、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环保法律制度的完善都是实现陕北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桂林 《环境保护》2011,(8):67-69
日本环境危机管理起步于大规模自然灾害和工业公害的对应处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和环境突发事件后,日本吸取政府应急管理反应滞后、处理不当等教训,同时结合西方国家的经验对环境应急管理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生态服务供需关系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为例分析,采用分区域生态服务供需评价矩阵,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研究基础上,基于地理探测器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指数的影响,揭示了供需格局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甘肃省中部和南部,生态系统供给与需求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错位,呈现出高供给-低需求和低供给-高需求的状态,供需服务高度不平衡区域主要集中在甘肃中部区域.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供需指数之间权衡和协同关系并存,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强度和供需指数之间都为权衡关系.从地理探测结果看,年均降水量和植被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影响的解释力q值在50%以上,是导致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而人口数量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强度影响的解释力最高,q值超过40%,对供需指数的影响中,社会经济因子中的人口数量和自然因子中的降水量解释力最高,q值超过35%.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需求强度、供需指数)的影响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均为非线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赵春雨  温瑞霞  杨娜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2):2916-2928
区域性贫困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核心表现。以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的皖西地区为例,以乡镇贫困发生率为贫困空间分异指标,以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20个因素为自变量,综合运用相关分析、空间回归、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究各因素对贫困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坡度、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二三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例、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是导致皖西地区贫困空间分异的核心因素,且其影响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地理机制、经济机制、社会机制是皖西地区贫困空间分异的主要机制,其中,地理环境是基础影响,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强,社会环境影响广且大多与地理环境相关。研究结果对贫困干预的地理瞄准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着致癌性质的甲醛在大气中的含量逐年增加,加强对大气甲醛及其影响因素的监测意义重大。本文利用OMI卫星反演数据,对2008~2016年甘肃省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特征以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甲醛柱浓度空间分布极其不平衡,呈现出由甘肃南部向中部、西北部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与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的植被分布有关,植被排放对大气甲醛有一定的贡献。(2)甲醛柱浓度年均值最低为7.15×1015 molec/cm2,出现在2008年,最高为10.66×1015 molec/cm2,出现在2011年;按照季节划分甲醛柱浓度均值,表现为夏季 > 冬季 > 春季 > 秋季,这与夏季光化学反应和甘肃省冬季采暖有关;甘肃省大气中的甲醛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次之。(3)甲醛柱浓度变化不仅与自然因素的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还与社会经济因素中的第二产业值、工业产值以及能源消耗等具有一定相关性。甘肃省甲醛柱浓度时空特征总体受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6.
连片特困区贫困是特殊的区域性贫困,实现持久脱贫,关键在于识别和评估区域的贫困程度以及深究其致贫原因。基于此,通过构建经济维度硬现状、社会维度软现状及自然维度潜在状态3维的多维贫困度量指标体系,应用均方差权重法测算了2006、2010及2014年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及各子区域的多维贫困度,并分析了多维贫困及其各维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度得分偏高,表明该区域贫困程度较深,且多维贫困在不同贫困维度上呈现显著差异。(2)2006—2014年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度都呈减弱趋势,且表现出以甘肃省徽县至湖北省房县为轴带的中部地区集聚的空间演变趋势。(3)在整体多维贫困显著改善的同时,不同连片扶贫区及不同的贫困维度在减贫路径上也体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所得结论为该区域内县域尺度贫困类型特征识别以及扶贫工作前期评估以及后期验收成效等提供一定技术支持,也为后期实施因地制宜的脱贫措施提供科学的辅助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7.
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灾害风险研究是当今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回顾国内外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自然灾害脆弱性的基本内涵,通过对国内外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尺度、评价模型、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指出国内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未来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应加强对人-地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以及对其内在形成机制和发生演变规律的研究。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研究课题,并且呈现出多学科交融的趋势,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网址:www.yishanyishui.cn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河北路956-962号高新大厦A座14C-14D电话:0931-8408197传真:0931-8408197E-mail:lucwesd@lzu.edu.cn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经甘肃省民政厅和甘肃省社科联批准于2008年1月成立,旨在通过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项目的实施,探索、研究、实践西部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该机构主要致力于社会智库、社区发展和能力建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全球所面临的各种危机愈演愈烈,如贫困、饥饿、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安全危机、土地退化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等,这些危机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指出,生物多样性目前消失的速度要高出1000万年来平均速度的数千倍,  相似文献   

10.
李逢帅  巨天珍  马超  咸龙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0):4082-4092
基于OMAERUV数据日产品,对甘肃省2008~2017年吸收性气溶胶指数(UVAI)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省近10a UVAI空间格局为由西北向东南区域逐步递减,UVAI的高值区域一直分布在酒泉市及邻近区域,为吸收性气溶胶污染源中心;甘肃省UVAI的稳定性呈现从东北向西南区域逐渐降低的规律;UVAI月均值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每年的月变化均呈现"V"型;四季UVAI水平为:冬季 > 春季 > 秋季 > 夏季,四季变化规律基本同步,十年来四季的UVAI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四季中主导的吸收性气溶胶来源不同.基于PM2.5的UVAI指示的空气质量等级分析,甘肃省空气质量以良为主;从气象因素与UVAI相关性分析来看,降水量、气温均与UVAI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风向也对其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植被覆盖度与UVAI呈现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西北部、武威市中部区域,呈现负相关的甘肃南部天水、陇南等区域为较高的植被覆盖区域.从人类活动因子与UVAI相关性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与UVAI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尤其以第二产业与UVAI相关性最高;UVAI与汽车保有量、能源消耗总量及人口密度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说明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及建筑粉尘也是吸收性气溶胶的重要来源.针对甘肃省UVAI时空分布特点、自然及人类活动因素分析情况,提出了减少人类活动强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