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生态工业园的意义与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海山  孙放  张建强  欧阳峰 《四川环境》2004,23(2):57-58,63
本文从工业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现状,说明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工业园的必要性,初步探讨了建设生态工业园的途径,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生态工业园的概念及其建设的重要作用作了介绍。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为例,探讨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方法,并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阐明了生态工业园建设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生态工业园建设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生态工业园建设应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生态工业产业链,实现区内资源循环利用并运用产业生态管理。  相似文献   

3.
田晓刚  谢强  方自力  王蒙 《四川环境》2012,(Z1):128-132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发展低碳化和生态化的主要载体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生态工业园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分析总结了我国生态工业园规划建设中普遍存在的5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关系,进而探讨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生态工业园的一体化水资源网络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业生态学是近年来环境管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以其为理论指导的生态工业园也在世界很多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的相关概念和应用,阐述了生态工业园中水生态系统的目标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工业园的一体化水资源网络模型,以期对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外生态工业园建设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启动了生态工业园和工业示范区建设,它是工业生态学在我国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本文分析了由传统工业园走向生态工业园的历史原因,介绍了中外生态工业园现状;分析了中外生态园建设在宏观走向上的特点;通过两个案例比照,论证了在微观层面上运作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工业园为例,探讨了工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机理,论述了工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原则,即循环性、进化性、多样性和地域性,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存在的生态问题,通过工业园区企业的生态机理、多样性分析以及关键种企业的建立,构建良好的闭环系统,有效提升生态工业园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生态工业园通过将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理论相结合,有效实现能流物复。针对目前河北省未获得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现状,首先分析了生态工业园的内涵与特征,进而介绍了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并对河北省如何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园区产业链的结构将决定整个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研究产业链的结构对于促进生态工业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学和产业链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在根据其产业发展定位和开发区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态产业链总体结构,并根据现代纺织服装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这四个主导产业对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产业链进行了具体设计,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完善,从而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生态工业园的理论与实践进展,在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中山市为例,对如何构建区域生态工业网络、建立企业生态链条、完善管理机制作了探讨。作者认为,构建珠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工业网络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应注意以下几点:宏观上,进行合理布局,重点考虑入网行业、地理分布、试点行业和园区;微观上,解决如何更好地构筑企业共生体和生态工业链、提高生态工业网络的竞争力和稳定性等关键问题;管理上,注意完善机制,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构、保证充分的信息沟通;在政府层面上,充分发挥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等,以保证生态工业网络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
生态工业园低碳发展的指标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生态工业园碳流过程和低碳发展重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工业园低碳发展指导性指标,并从低碳能源、低碳技术、碳汇建设、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生态工业园的低碳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