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同 《灾害学》2019,(4):181-184
重大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安全都存在严重的影响,而灾区人们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反应,与社会整体的抗灾救灾效果都具有较大的关联性。该文探讨重大灾害后心理干预行为教育对策,针对灾害对灾区人们产生的心理应激障碍问题,采用叙事疗法按照构建契约、故事重建、制图、探险、结束和复查五步骤,将灾区受灾人群从不良的生活模式中唤醒,并通过体育干预从主体、个体、群体三个角度指引灾区人群,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采用阅读疗法优化灾区人群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2.
《灾害学》2019,(4)
评估灾区人群的灾害可承受风险时,可以先从灾区患病人群挖掘、心理风险源因素识别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基于信息熵的灾后患有心理疾病人群挖掘算法,挖掘灾区患有心理疾病人群,减少评估范围;面向挖掘出的心理疾病患者采用改进ISR压力模型,判断心理风险源因素,提高评估结果准确性;最后通过建立的灾害可承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心理承压的灾害可承受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灾区中患有心理疾病人群的灾害风险承受能力。为验证基于心理承压的灾害可承受风险评估模型有效性和性能优势,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评估灾区人群基于心理承压的灾害可承受风险,评估复杂度低于5%。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2020,(3)
由于受灾群体心理重建分析的心理重建效果差,为了降低受灾群体心理波动指数,加强受灾群体的心理重建效果,该文出了暴风雪环境下灾区受灾群体心理重建分析。通过灾害给受灾群体所带来的伤害,分析了受灾群体的基本心理需求;利用灾区受灾群体心理障碍挖掘流程,完成了灾区受灾群体心理障碍的挖掘;针对受灾群体不同的心理状态,计算了心理重建模型在t时刻的心理状态值,总结出心理重建维度的权重取值,通过受灾群体心理重建模型的特征设定,完成受灾群体心理重建模型的构建;最后通过受灾群体心理重建流程设计,实现了暴风雪环境下受灾群体的心理重建。  相似文献   

4.
赵亮  王伟  孔锋  张磊 《灾害学》2024,(2):185-191
积极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区旅游项目评价对提升灾后重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汶川地震重灾区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旅游项目开展评价,结合“重建得更好”理念提出灾害多发地区旅游业韧性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结合灾区实际和数据局限性,灾区恢复重建项目后评价可依据恢复重建项目完工情况与投资完成情况来综合确定。评价得出绵阳市城乡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评价等级为良好,其中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区项目恢复重建实施情况相对较差;(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通过制定政策保障,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创新营销模式等途径振兴旅游产业,但由于特色旅游资源多处于复杂地质环境区域、灾后救援资源局限以及次生灾害影响促使恢复重建的效果降低。(3)结合“重建得更好”理念提出从旅游规划、结构韧性、防灾减灾、经济与生计、社会与心理、体制机制、法律规章、监测评估八个方面构建旅游业韧性发展路径。为实现灾害多发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分析不同产业间的内在联系,以便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振兴带动灾区社会经济的改善,提升灾后重建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20,(2)
为探究价值观引导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教育中的作用,深入分析灾后青少年心理教育重建存在问题,组织协调不足、有待加强沟通与灾后初期救援较多,缺乏规范性和长久性两点因素是制约灾后青少年心理教育重建的主要问题,采用青少年需要结构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问卷调查9种积极价值需要对灾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不同价值观对灾后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在此基础上价值观通过个性品质引导青少年对重大灾害认知、通过意志引导青少年对重大灾害的承受力以及建立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缓解情绪,分析价值观引导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教育中作用。积极价值观引导可完善灾后青少年人格和世界观,并扩大心理教育重建范围,实现对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教育的目的,为灾后心理重建提供全息视角。  相似文献   

6.
汶川8.0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科学选址的防灾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云  孔纪名  王成华 《灾害学》2010,25(2):140-144
汶川8.0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防灾形势严峻,灾后恢复重建的防灾关键就是选址问题。在重建前要充分评估灾害孕育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环境条件,有效避让破坏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灾害,同时对不可避让灾害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防灾从重建前的选址开始,科学选址,有效防灾,是选址防灾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选择芦山地震灾区为研究区,以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研究。首先,选择坡向、坡度、地层岩性、断裂带、河流冲刷作用、地震烈度和降水量7个影响因子建立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提取研究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林地覆盖率、建筑覆盖率、道路密度和滑坡灾害影响区6个指标因子建立了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分别应用信息量模型和贡献权重迭加模型,进行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进而开展了基于GIS的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最后应用自然断点法进行了滑坡灾害风险度区划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面积分别为102.43 km2和3529.65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0.24%和8.25%,其灾害分布密度分别为20.50个/100 km2和2.38个/100 km2(均大于芦山地震灾区的平均值,尤其是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分布主要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经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与实地调研结果对比发现,研究结果基本符合芦山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可以为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聚落搬迁和人口分布再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磊 《灾害学》2021,(2):159-165,175
韧性理论引入灾害风险管理领域,为世界防灾减灾实践提供了新理念,并在国内外韧性城市社区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针对乡村地区,尤其是高脆弱性的贫困村韧性社区建设的研究还较为鲜见。该文以韧性理论为基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通过对贫困村社会生态系统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新时期我国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与灾害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及特点。研究发现:贫困村不仅产业经济落后,而且还具有自然环境复杂、基础设建设滞后、社会公益设施匮乏、教育水平较低、自然灾害频发等特点。这类灾害多发区与贫困人口聚集区在空间上的叠加,成为我国社会生态系统高脆弱性地区,面临着严峻的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的双重挑战;基于韧性理论视角,通过构建贫困村适灾韧性系统,开展贫困村社区韧性综合评价,调整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理念等,以推动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转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贫困村社会生态系统特点,以建立健全贫困村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探究提升贫困村适灾韧性社区建设的新途径、协同灾害管理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开展灾区恢复重建动态监测与后效评价等政策举措为抓手,深化贫困村灾害风险管理实践,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降雨型泥石流是影响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灾害类型,震后几年已经给灾区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白沙河流域为例,对比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后泥石流临界雨量条件,震后临界雨量比震前日雨量降低约36.0%~48.8%,小时雨强降低约20.3~52.2%;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5种雨量数据组合条件下的泥石流预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与气象部门紧密结合的当日降雨量泥石流预报等级,对于震后泥石流预测预报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晓青 《灾害学》2011,(4):103-105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震后灾害监测、应急指挥与抢险救援、灾害调查、损失评估、灾民安置、恢复重建以及地震科学研究等工作中,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遥感解译图集》根据地震后地震现场建筑物震害遥感比对科学考察资料和震害遥感资料分析处理结果,按照科学性、知识性和资料性的编制原则编制而成。主要包括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地势和社会环境,灾区遥感影像获取、建筑物震害影像特点与实际震害表现、震害遥感定量评估方法、汶川大地震灾区(Ⅷ度及以上地区)震害遥感定量评估模型,以及主要城市和乡镇震害遥感影像和震害评估结果等。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5.12汶川地震灾区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特点,探讨了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相一致,与断裂带密切相关,并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崩塌、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灾害链。灾后重建必须注重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科学规划选址,合理避让地质灾害高风险地段;对重点高陡边坡灾害须进行必要的岩土工程加固,山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相关要求,要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预防工程诱发灾害。研究结果可为灾区岩土工程减灾防灾以及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震灾害心理伤害的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结合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行为问题研究,对将近2000份有关地震社会问题的问卷进行了重新统计、整理,归纳提炼出了与地震灾害心理伤害相关的内容。作者作为地震灾害的幸存者,与灾民相伴,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的心理帮助,并作了大量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灾害造成的心理伤害程度,同时进行了灾害心理统计与分析,总结研究了地震发生前后的各种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灾害学》2016,(1)
为给我国震后灾区恢复重建的民用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评价标准,首先采用文献数据库和问卷调查法选取5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来构建质量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然后运用区间特征根法求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选择四川省芦山县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小区作为评价对象,采用灰色相对欧几里德方法进行工程质量评价分析,计算出与不同评估等级相对应的灰色Euclid加权关联度,根据该模型虽然得出该小区重建质量为优,但是还存在一些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该结论与恢复重建实践过程相符,说明了该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该模型存在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以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多源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899处次生地质灾害点。选取地形、地质、地震、气象水文和人类活动等5类共9项指标,利用GIS技术对地质灾害和各因子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基于K-prototypes聚类分析和最大似然分类法对灾区次生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区和评价。结果表明:灾区地质灾害因类型而异,呈间断性集中分布;灾害危险性以中、高和极高危险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5.10%、21.67%和24.38%,而极低和低危险区共占18.85%;灾害点的空间分布与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直接验证了危险性分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芦山地震后次生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分析并预测芦山地震次生灾害规律将有助于灾区的灾害评价和灾后重建工作。震后,四川省国土局组织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开展芦山地震次生灾害风险评估,本人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其中。本文利用芦山地震后四川国土部门和中科院山地所提供的灾害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庐山地震后次生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达到灾害总量的99%,其中97%为小中型灾害。统计发现,地震各主要县市地质灾害密度差异较大,地震烈度等级越高,区域内各种次生灾害的密度就越大,大型规模次生灾害的密度也越大。本研究利用庐山地震灾害密度数据拟合多项式,并利用汶川地震灾害统计数据和国土局统计的芦山地震灾害密度数据对多项式进行对比验证,发现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统计数据基本吻合。本研究得出的拟合多项式以及相关的统计规律将为庐山地震后预测崩塌和滑坡等次生灾害提供参考,为震后灾区重建和灾害评估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灾后生育模式变化的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19,(3)
自然灾害引起的生育模式变化及其对人口变化的深远影响,对于灾后重建和人口恢复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统计描述、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因素分解等方法,对出生队列和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分离出地震灾害的净影响。研究表明,地震灾害对灾区人口的生育模式产生显著的影响,短期内对生育水平起到了抑制的作用,从而使得出生人口数量偏离原有的趋势,灾后生育水平约为灾前的80%。地震灾害对人口的影响除了直接的伤亡以外,还有生育水平因灾"额外"下降导致的出生人数下降,降幅近10%。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恢复,灾后生育水平也在短期内得到恢复,但城镇地区的恢复进度滞后于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7.
成良霞  苏生瑞  李松  张宁博 《灾害学》2012,(2):82-86,91
地震可以引发多种灾害链,尤其是强震。震区环境不同,引发的灾害链也不同。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映秀至卧龙公路两旁次生地质灾害尤为严重,先后多次中断震中交通生命线,严重影响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由于山区公路环境具有特殊性,通过对震后映秀至卧龙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山区公路强震灾害链主要可以分为公路自身系统及其灾害链和公路社会系统及其灾害链,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对山区公路环境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链式影响提出了不同的灾害防治措施,以求达到断链的目的,将损失最小化。同时也为将来发生强震后山区公路的抢通与恢复重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灾害学》2020,(1)
为改善重大灾害后受灾人员的心理应激状态,提出一种个体面视角下重大灾害后心理干预行为教育对策,分析重大灾害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可知:重大灾害后受灾个体的认知会出现混乱,并且对自己心理异常问题会具有逃避心理。而我国重大灾害后心理干预起步较晚、认识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医生专业水平较低、心理干预的持续性较差,并且灾害教育缺少法律保障;因此需要遵循正常性、协作与互动、区别对待的心理干预行为教育基本原则,基于阶段形式、整合形式以及特殊发展形式,构建心理干预服务体系,采用构建与使用灾害教育场地、心理倾听、疏导、宣泄、放松方法对个体进行心理干预,增强个体灾害意识;通过日常灾害教育媒体宣传与集中宣传,向个体实行有关的灾害教育知识和技能普及。  相似文献   

19.
基于ARIO模型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域投入产出模型(ARIO),以一个月为时间步长,模拟了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各部门产出和需求随重建进程的变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完全恢复重建大致需要近9年的时间,灾后36个月时,四川省的当地总产出能力将超过灾前水平。在重建模拟的基础上,评估了灾后实施不同风险管理策略的潜在效益,若最大生产能力在灾后3个月内能够加速达到灾前的150%,则与无加速重建相比,恢复重建期至少可以缩短3年半,证明了灾后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对于缩短恢复重建期的作用。提出的重建期模拟方法可以为缩短重建期、合理分配抗灾救灾资源的灾害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神农架森林资源丰富,旅游经济特征突出。本文采取实地调研与数据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神农架1978年至2016年人口、农作物、房屋、直接经济灾害损失的年际趋势,及区域内各乡镇人口、农作物、经济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研究发现,该区灾害损失呈现逐步平稳、降低趋势,极端气候导致多灾并发、交替呈现,承载主体暴露度与脆弱性具有一定关联性,但乡镇之间存在灾损差异、不均衡状态。当地政府应加强监测分析预警;结合长期成本效益,降低易灾区域人口暴露度;结合神农架退耕还草、还林工程,在风险隐患较大的区域进一步增加植被覆盖度;发展旅游经济、拓展碳汇存储经济价值,增加灾害应对和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