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坚  童晓庆 《环境科技》2009,22(4):65-69
两相厌氧工艺因产酸相和产甲烷相的分离而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和优势。在此对两相厌氧系统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它的理论依据和运行机理.着重剖析了两相厌氧工艺的影响因素、工艺特点和适用范围,并对其发展和实际应用现状进行了论述。表明此工艺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网格应变分析技术 ,对某轿车采用一次成形、两次成形工艺冲制减振器座的应变状态进行了定量研究 ,结果表明 ,成形工艺对减振器座的应变分布、应变路径、应变大小影响很大 ,一次成形较两次成形对材料的成形性能要求较高 ,两次成形工艺更有利于零件成形  相似文献   

3.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因产酸相和产甲烷相的分离而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和优势。针对该工艺的理论依据和运行机理进行了阐述,讨论了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相分离以及相分离的实现对整个工艺的影响,着重剖析了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影响因素,并对该工艺的应用范围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说明了工艺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铬盐主要有两种生产工艺:少钙焙烧工艺和无钙焙烧工艺。本文从化学反应原理角度分析了两种工艺废渣的产生特性,通过试验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了两种工艺废渣的污染特性。结果表明:1)无钙焙烧工艺产生的铬渣量比少钙焙烧工艺铬渣量少,但铝泥和芒硝的用量有所增大;2)无钙焙烧工艺铬渣中残留的总铬量比少钙焙烧工艺多,但六价铬含量比少钙焙烧工艺少;3)少钙焙烧工艺铬渣中有铬酸钙残留,铬渣治理难度更大;4)两种工艺残留的铝泥和芒硝的性质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水解酸化—两段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制药废水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水解酸化—两段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制药废水,处理量15m3/d。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耐冲击负荷、工艺组合合理。  相似文献   

6.
以车轮法兰面螺母为例 ,对此类零件的两种成形工艺热压与冷挤工艺进行比较 ,论述了其工艺、变形以及模具设计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广饶县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艺即淹没式生物膜工艺和改良式A2/O工艺的特点及运行情况,分析了每个阶段对污染物的去除原理,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两个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相当;2)改良式A2/O工艺对TN的去除效果优于淹没式生物膜工艺,主要是因为改良式A2/O工艺增加了内回流,增强了反硝化效果;3)两个工艺对TP的去除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
探讨在相同进水条件下,BAF工艺和CASS工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工艺对生活污水中CODCr、BOD5、NH3-N、SS、TP等指标都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BAF系统对CODCr、BOD5、TP、NH3-N、SS的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6%、91.0%、80.3%、79.9%、93.7%;CASS工艺对COD、BOD5、TN、TP、NH3-N的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9%,、91.2%、74.3%、91.2%、94.6%。两种工艺系统对CODCr、BOD5及SS的去除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及稳定性,而CASS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要明显好于BAF工艺,BAF工艺对TP的去除效果要优于CASS工艺,两期工艺对于TN的去除效果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9.
2种不同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性能差异的微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单级好氧生物接触氧化和缺氧/好氧两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高氨氮河流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并针对二者工艺性能差异,采用PCR-DGGE、FISH/CLSM及FISH/FCM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生物膜进行了微生态分析,以考察不同工艺菌群结构的演替以及主要功能菌的空间分布和丰度变化规律,并探讨不同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性能差异的微观影响因素和机制.两级生物接触氧化获得了优于单级生物接触氧化的污染物去除效果,COD平均去除率高约10%,氨氮平均去除率高32%~59%.单级接触氧化工艺的生物膜厚度大于两级工艺好氧区生物膜,硝化细菌分布在距生物膜表层180~200μm的深度,而两级接触氧化工艺硝化细菌分布在距好氧生物膜表层105~125μm的深度.PCR-DGGE结果表明单级接触氧化工艺微生物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两级工艺,FISH/FCM实验结果表明两级系统中氨氧化细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的相对丰度随运行时间显著增加,而单级系统则逐渐下降.结果证明两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分区结构有利于硝化细菌等功能菌群的富集,能够有效提高工艺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0.
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周期过长,在实际应用推广中受到制约。为缩短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时间,提高启动成功率,试验分别通过将两种来源的污泥分别接种在两个相同类型的UASB反应器,以及将相同污泥分别接种在不同类型反应器的方法,对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阶段进行试验研究,探索能够缩短工艺启动周期、提高工艺启动成功率的有效措施。结果表明,增加机械搅拌装置、提高接种污泥的浓度及厌氧氨氧化菌落丰度指数,可以有效提高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耐浓度、耐负荷冲击性能,有利于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启动。  相似文献   

11.
曝气池容积计算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曝气池容积的计算方法———BOD5污泥负荷率法与污泥龄法进行了分析。这两种方法实质上是属于同一个公式 ,只是考虑的角度不同而引入的两个不同概念。如能将考虑的角度有机地结合 ,将使曝气池容积的设计计算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2.
王彩琴  李澍 《环境工程》1999,17(2):10-12
采用生物吸附 生物降解工艺(即两级生物法)处理饮料废水。运行2年来,处理效果稳定,BOD5去除率>96%,CODCr去除率>86%,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3.
污水处理设施性能评价中的赋权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利用二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系数,将模糊关系处理数据的多指标相关分析法应用于污水处理厂的综合性能评价之中。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赋权合理,计算方便,一致性程度高,受决策者主观因素影响小,评价结果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嘉慧  张雪峰  邓攀博 《环境工程》2015,33(10):117-120
应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对北方某尾矿库水质进行监测,测定18个尾矿库周边地下水样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千分率(MCN‰)以及污染指数(PI),并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各样点MCN‰差异性显著(P2,属于中度污染;8个采样点PI<2,属于轻度污染,其中有2个样点PI值虽然小于2,但均为1.95,接近2;另有2个采样点PI小于1.5,属于基本无污染,这一结果表明尾矿库周边的地下水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运用SPSS18.0软件将MCN‰与水质的各项理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CN‰与Cl-、Na+、HCO3-相关性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对影响焦化废水生物脱氮运行效果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论述,并从理论和工程实际运行情况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总结,指出除了控制曝气池温度、溶解氧、碱度、污泥龄、回流比等常见的工艺参数外,进水NH3-N浓度和C/N比的控制是焦化废水生物脱氮处理时被经常忽略的工艺参数,并且这两项指标对焦化废水生物脱氮的运行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炼 油废水 二级好氧 工艺 生化 处 理系 统 细菌 的培 养、驯化 ,详 细介 绍 了硝 化菌 和 异养菌的培 养、驯化 方法及步 骤。明确 提出细 菌培养、驯 化过 程中 应注 意的 问题。 通过 系统 的试 运行,确定出 二级好 氧工艺的 最佳运行 、操作条 件  相似文献   

17.
张鹏  韩志强  陈媛 《环境工程》2011,29(4):86-89
为满足环境治理的要求以及更好地保证钢板表面质量,日照轧钢有限公司1580带钢厂及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1580热轧带钢生产线均采用塑烧板除尘器处理热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氧化铁粉、油雾、水蒸汽烟气。结合精轧生产线的工艺特点,选用第三代塑烧板作为清灰滤料,比较了两种吸尘罩对除尘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喜全  王秋菊  孔祥一 《环境工程》2007,25(4):74-74,80
对采用差压式直读测定装置测定生化需氧量(BOD)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操作简单、直观性好,简化了大量烦琐操作并可连续测定BOD。通过测压法与稀释接种法(测定BOD的国家标准方法)的对比及差异性统计检验,表明这两种方法没有显著性差异。经对实际水样的分析并与标准稀释法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该方法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兰州西固地区气溶胶污染源的鉴别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实验测定了兰州西固地区气溶胶中13种元素含量。用主因子分析(PFA)和目标转移因子分析(TTFA)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辨出细粒子六个源和粗粒子四个源,并计算出各源对总悬浮颗粒物(TSP)的贡献,发现煤飞灰是当地的一个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20.
介绍粘胶纤维生产废水的来源、水质特点及物化--生化两级处理工艺。给出了主要构筑物的技术参数及实际工程运行效果,并对该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