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测定和计算兴凯湖地区沼泽湿地及由其垦殖而来的旱田和水田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析了垦殖对兴凯湖周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土壤剖面截留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垦殖显著影响湿地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大豆田和水稻田0~10、10~20、20~30、3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湿地相比分别降低了79.07%和82.01%、79.01%和82.28%、79.86%和92.90%、37.49%和78.05%;40 cm以下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垦殖前后差异不显著.大豆田和水稻田有机碳密度相比沼泽湿地分别降低了25.50%和47.35%,但三者1 m深土壤中大部分的有机碳均是储存在0~50 cm土层中.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深度之间的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来描述,垦殖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并未改变其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垦殖为大豆田土壤剖面对可溶性有机碳的截留效果较湿地和水稻田更明显,沼泽湿地和水稻田对可溶性有机碳的截留效果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2.
<京都议定书>中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共同行动计划>和<清洁开发机制>要求对目前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碳通量及碳截留潜力进行科学的理解,特别是对于碳贮库大但碳排放显著的、存在大面积和可重新造林土地的热带生态系统的了解.非洲中部拥有世界上10%的现有热带湿润森林,但有关该地区的碳研究甚少.1980年,非洲中部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的碳蓄积为28.92Pg,到1990年则减少到24.79Pg.以增加生物量碳密度为目标而改善的森林管理能够截留18.32Pg的碳,到2050年还有超过50万km2原为森林的土地可以重新造林,从而增加截留10Pg的碳.了解生物量碳蓄积及其潜在截留量的空间分布对于通过<共同行动计划>和<清洁开发机制>所启动的碳贸易行动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用长碳链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膨润土,研究其对典型液态有机物(苯、氯苯、硝基苯、柴油)的截留性能及作用机制,并进行了中试规模的模拟应急处置试验.改性膨润土对液态有机物的单位截留量(2.83~9.01 g.g-1)明显高于常规截留剂(0.28~1.17 g.g-1).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添加量及有机物本身的黏度是影响改性膨润土对液态有机物截留性能的重要因素,其中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为改性剂且其添加量为100%CEC的改性膨润土的截留性能最佳.在液态有机物泄漏模拟处置中,改性膨润土应急截留装置可在短时间内(30 min)完成对液态有机物90%以上的就地截留.研究表明改性膨润土截留液态有机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表面活性剂的改性处理增强了改性膨润土的疏水性,并增大了其层间距,从而提高了其对液态有机物的截留性能.  相似文献   

4.
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中微生物量碳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于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气温,土壤水份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为时一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气温和土可溶性有机碳之间均存在负的相关性。夏季频繁的土壤干湿循环加快了土壤微生物量碳转换成可溶性有机碳的速度,并不断地消耗微生物量碳,从而使微生物量碳含量降低,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冬季的情况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5.
作物植株残体还田土壤对除草剂的截留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入成熟作物植株残体还田的土壤(简称秸秆还田土壤)与自然土壤的土柱淋洗对比实验,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土壤对除草剂乙草胺和阿特拉津的截留作用以及水稻秸秆还田土壤对丁草胺的截留作用。结果表明,作物秸秆还田土壤对所研究的三种除草剂有明显的截留作用,在土桩的最上部10cm内,秸秆还田土壤对乙草胺、丁草胺和阿特拉津的截留量分别是自然土壤对其截留量的1.33、1.77和1.88倍。  相似文献   

6.
每当新闻界谈论森林被大量砍伐时,基本上指的是热带雨林。然而热带雨林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还有另一个巨大的森林带也正像热带雨林一样迅速地消失,这就是地球北部森林,这围绕北极圈的森林带,覆盖了地球表面的 11%,约占全世界森林总面积的 1/3。它构成了世界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世界上工业木材和木材纤维的主要来源。   北方森林覆盖着阿拉斯加、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70%以上北方森林面积在俄罗斯境内。北方森林主要由针叶树、大齿杨和白桦构成。   加拿大:滥伐森林的经济   在加拿大西海岸的…  相似文献   

7.
风湿病常发生在寒冷、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在我国,风湿病的发病率北方远远高于南方;寒冬和早春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它季节。就全球而言,风湿病患者人数以温带地区最多,其次为亚热带地区,而热带地区患者很少。那么,风湿病真的是风湿所致吗? 风湿病,中医称之为“痹症”。《内经》曰:“风湿寒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具体一点说,就是气候变化无常,或居处潮湿、寒冷,以及涉水、冒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森林中碳的贮藏和固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级碳收支的研究为温室气体缓解的国家决策提供了一个定量的基础。对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来说,与森林相关联的碳库和碳流是国家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有8.84亿hm^2森林,估计在其活生物量中贮藏有42.1PgC,腐屑中贮29.5PgC,林产品中贮有2.9PgC。在1988年至1993年期间,碳在活生物量中的贮量减少了0.5Pg,这是由于木材采伐、火灾和其它自然干扰的结果。被干扰的森林碳库  相似文献   

9.
为理解人工林土壤磷截留与淋溶流失特征随降水格局的变化,研究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四川盆地桢楠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磷元素在旱季早期、旱季末期、雨季早期、雨季中期和雨季末期5个关键时期的输入、淋溶输出和截留过程.通过连续采样,分析了水溶性全磷(TDP)、水溶性有机磷(DOP)和溶解性反应磷(DRP).研究结果表明,桢楠和马尾松林土壤对TDP的截留量别为2.65和0.84 kg·hm-2·a-1,土壤TDP淋溶输出量分别为1.10和3.23 kg·hm-2·a-1,其中,截留和淋失的土壤DOP占TDP的84%以上.桢楠和马尾松林土壤的磷截留和淋溶输出过程主要集中于旱季早期、旱季末期和雨季早期,并且两地土壤DOP和TDP的淋溶输出量及桢楠林土壤DOP和DRP的截留量都随这3个时期呈显著增加趋势,马尾松林土壤DRP的截留量随5个时期呈递减趋势,且雨季早期的土壤DOP的截留量为-0.46 kg·hm-2,表现为净流失.桢楠人工林土壤在雨季中期和雨季末期的DRP也表现为净流失.桢楠林土壤DRP的输入量和截留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输出量与降水量不相关.马尾松林土壤DOP和DRP的输入量、土壤DOP的截留量和土壤DRP的输出量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1).此外,桢楠和马尾松林土壤磷的淋溶输出和截留量与对应磷组分的输入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马尾松林土壤DOP的截留量与DOP的输入量不相关.由此可见,桢楠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磷的淋溶输出形式以DOP为主,主要发生在旱季和雨季早期.  相似文献   

10.
厌氧消化产气量计算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厌氧生物处理中产气量的计算,理论上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根据转化的需氧量COD(或BOD)来计算产气量(氧法)。第二种方法是根据转化的有机碳量TOC来计算产气量(碳法)。氧法计算产气量提出历史较长,使用也较为广泛。碳法虽然由 Shin.K 于1959年提出,但只是在近十年来有机碳的测试成为一项简便易行的方法后,才开始显示出其使用上的优越  相似文献   

11.
热带树木种植园经营措施对养分损失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 1990年,热带地区的树木种植园面积达到44×106hm2,其中63%分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地区[1].而且,这一数字将因为试图通过造林以吸收碳的国际努力而继续增加[2].人工林在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中都受到很高的重视.比如,印度尼西亚计划到2030年发展1000万hm2的人工林,其中主要在树木种植园[3].  相似文献   

12.
江西九连山区常绿阔叶林林冠截留量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常绿阔叶林小流域的水分平衡,我们在江西九连山区进行了3a林外雨量、林内雨量和树干流量的观测,并据此进行了年林冠截留量的估算。观测结果表明,林冠截留率由一次降雨量为0.4~1mm的78.1%逐步降低到一次降雨量为60mm的3.4%~3.6%。一次降雨量大于60mm时,林冠截留率基本稳定在这一百分数。1988、1989和1990年3a的年降水量在1718.5~2116.5mm之间。估算结果表明,年林冠截留量在300~340mm之间,约为年降水量的16%~17.5%。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截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用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的截流量及其截留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的截流量年均为49.3mm,截留率为12.5%。枯枝落叶截留的动态过程受大气降水和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也与其自身湿润程度有关。在次降水过程中,其截留的过程是当降水开始时,截留量增加迅速;降水持续到一定时间后,截流量的增量变小,达到最大值后,截流量在此处上下增减。枯枝落叶截留的动态过程可用直线和正弦函数的组合描述,且该函数能揭示枯枝落叶截留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对其过程的影响。该模型在计算森林水文及其水土保持效应评价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流速对河道系统截留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有效阻控太湖湖西地区小流域河流中的氮、磷进入太湖,对比了不同流速下河道对河流上覆水和间隙水中NH4+-N,NO3--N,NO2--N和可溶磷的截留情况,同时通过实验室模拟河道探讨了不同流速下氮、磷截留的机理. 结果表明,河道系统本身不太稳定,在有外界条件(如其他河流的汇入)作用下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流速对河道中NH4+-N,NO3--N,NO2--N和可溶磷的截留有较大影响,在保证初始条件和外部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快速流(流速为1.00 cm/min)对氮、磷的截留量最小,中速流(流速为0.35 cm/min)次之,慢速流(流速为0.17 cm/min)对氮、磷的截留量最大. 在整个过程中流速对氮的截留基本上是先增加再略有下降,而对磷的截留是先增加再逐渐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5.
以2020年的京津冀地区数据为基准,测算出2020年释碳耗氧量、固碳释氧量,对2025年释碳耗氧量、固碳释氧量、生态用地需求面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20年京津冀地区释碳量和耗氧量分别为125 576.1万和143 533.7万t。预测出2025年京津冀地区释碳量和耗氧量分别为135 957.0万和163 392.0万t。从2025年京津冀地区总体来看,维持碳平衡所需标准生态用地面积小于现有标准生态用地面积,说明不需要再另外增加面积。但分省(市)来看,北京、河北的生态用地面积均能够满足碳氧平衡需要,而天津还应增加标准生态用地,方能满足市内维持碳氧平衡的需要。在实际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用地面积会略有调整,而且生态用地结构和质量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应根据每年生态用地的实际变化量来逐步修正。  相似文献   

16.
土壤质地对自养固碳微生物及其同化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养微生物可同化大气中的CO2并将其转化为土壤有机碳,对提高农田土壤的碳吸收和碳储存有重要意义,然而土壤质地对自养固碳微生物功能种群及其同化碳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选取亚热带地区同一母质发育而成的两种质地水稻土壤(壤质黏土和砂质黏壤土),通过14C-CO2连续标记技术结合室内模拟培养实验,探讨土壤质地对自养微生物同化碳(14C-SOC)、自养微生物截留碳(14C-MBC)和自养微生物可溶性碳(14C-DOC)的影响.以固碳功能基因(cbb L基因)作为指示基因,结合PCR和克隆测序技术,分析不同质地土壤自养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壤质黏土14C-SOC、14C-MBC和14C-DOC平均含量分别为133.81、40.16和8.10 mg·kg-1,均显著高于砂质黏壤土14C-SOC(104.95 mg·kg-1)、14C-MBC(33.26 mg·kg-1)和14C-DOC(4.18 mg·kg-1)平均含量(P0.05),说明土壤质地显著影响了土壤自养微生物碳同化量以及自养微生物同化碳在土壤中的转化.稀疏曲线、细菌cbb L基因文库覆盖度以及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壤质黏土固碳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砂质黏壤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壤质黏土细菌cbb L基因序列与Rhodoblastus acidophilus、Blastochloris viridis、Thauera humireducens、Mehylibium sp.、Variovorax sp.等具有一定的同源性,而砂质黏壤土cbb L基因序列主要与根瘤菌和放线菌同源.可见,土壤质地对自养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壤质黏土中较高的黏粒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可能有利于维持更高的自养固碳微生物多样性和活性,从而导致不同质地土壤自养微生物碳同化量及其转化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运用线性趋势分析、气候倾向率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中国1962年-2011年温带地区不同景观带气温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温带地区不同景观带气温变化趋势以及气温突变状况,分析气温变化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中国温带地区森林、草原、荒漠三个景观带的年平均气温、四季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都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且均存在突变现象,虽然同属温带地区,但是气温增长速率及突变时间存在差异。温带草原带和温带森林带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相似文献   

18.
陆地生态系统从碳源到碳汇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及林产品有可能截留碳,但至今为止,土地管理的全球趋势表明,陆地系统一直向大气系统释放碳。在1850-1980年期阐,有100Pg以上的碳向大气释放:在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森林的采伐)每年引起的碳净释放为1.6Pg约占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25%以及增强的辐射强迫的15%,把陆地碳的释放转化为面的贮存的管理活动包括:1停止森林的采伐;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现有森林的碳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1981~2001年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利用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机理模型(VIP模型),以GIS背景数据库(土地利用图、土壤质地图和数字高程图)为支撑,在NOAA-AVHRRNDVI数据和气象信息的驱动下,连续模拟了1981~2001年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蒸散过程。结果表明:模拟的作物蒸散量与Lysimeter观测值和其他学者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华北平原冬小麦多年平均蒸散量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其中黄河以北地区和山东半岛的蒸散量在200~400mm之间,南部地区在400~466mm之间。对玉米而言,北部的海河低地平原以及津、冀、鲁的沿海地区多年平均蒸散量变化在230~380mm,其余大部分地区蒸散量在380~470mm。除本区最南端的极少部分地区外,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的自然降水都小于蒸散量,水分亏缺量大于200mm,而夏玉米生育期内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大于蒸散量。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海河流域地区植物中碳的输出量和土壤库存量。结果指出:不同作物-土壤系统中各种作物碳的输出量和归还量有很大不同,作物碳输出量一般为归还量的3-17倍;海河流域地区不同子流域土壤中碳的库存量也有差异,以滹沱河子流域土壤碳的库存量最高,大清河子流域土壤中碳的库存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