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捷达车实测排放因子和MOBILE6预测值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OEM是最新的基于车辆实际行驶路况的车载尾气检测系统,文中利用OEM在实际道路上对不同捷达车的实时尾气排放进行测量,得到10天测试车辆每秒的尾气排放数据,并利用数据库统计、排放数据匹配行驶周期等方法,计算出每天的平均尾气排放因子。同时使用了美国的MOBILE6软件,确定相对应的输入参数,得到相应排放因子。最终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探讨MOBILE6在中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PEMS技术的交叉口尾气排放特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车载尾气检测设备(PEMS)OEM-2100收集了在交叉口和路段上的实时尾气排放数据,利用GIS和相应二次开发工具构造了排放数据的分析平台,提出了交叉口尾气排放的空间分析方法,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交叉口处车辆各转向下的不同排放物的排放特征,计算了交叉口各转向相对于路段的排放系数,并对PEMS技术交叉口尾气排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实时尾气检测系统OEM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机动车尾气排放实时检测系统OEM是基于车辆实际行驶路况的新型车载尾气检测系统。该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定点尾气收集数据的局限性,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不同路段、不同车型、不同时段的以秒为单位的尾气排放数据以及包括速度和加速度在内的瞬间车辆行驶数据。文中对OEM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给出了应用该系统在北京市交通网络测试尾气的一些初始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巴车实测排放因子和MOBILE6预测值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文  于雷  刘娟  宋国华 《交通环保》2005,26(3):40-43
利用车载尾气检测(OEM)技术对在实际道路上行驶的中巴车辆进行测试,得到该车的实测排放因子;同时应用美国环保局(EPA)开发的MOBILE6模型,在对相关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后计算相应的排放因子;对得到的排放因子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就MOBILE6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5.
采用遥感尾气测试系统实测了柴油车在实际道路工况下的CO、HC和NO排放特征,修正了排放因子的计算方法,并与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实测结果进行了验证,获得了实测车辆的CO、HC和NO排放因子.测试结果显示,在各种遥感监测的工况下柴油车尾气中均含有较高浓度的氧气,未考虑氧气影响的燃烧方程反演获得的各污染物体积浓度计算值与PEMS实测值的偏差较大,且氧气浓度越大,偏差越大.经过氧气修正的燃烧方程反演计算的尾气浓度与PEMS实测值吻合度大幅提升,适用于实际工况下遥感检测车辆尾气的反演计算.修正算法得到CO、HC和NO的排放因子离散性较小,精确度较高,可以为量化柴油车尾气排放贡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车载尾气检测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机动车尾气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准确、便捷、实时反映城市路网排放的测试方法。本文详细介绍了车载尾气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原理,综述了该技术在行驶周期开发、尾气排放特性和规律研究、建立机动车尾气排放数据库和建立城市路网排放清单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通过比较该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差距,提出了在绿色交通领域充分利用该技术进行机动车污染评价与控制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重型柴油车实测排放因子和MOBILE6预测值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车载尾气检测技术(PEMS)可以获得实时的机动车排放数据.笔者利用PEMS实测了重型柴油车的排放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CO、HC、NOx和PM的排放因子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同时使用MOBILE6模型,经过模型参数的校正,从而得到相应的预测排放因子,最终对排放因子的实测值、MOBILE6模型预测值以及欧Ⅱ的排放标准估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汽油车尾气羰基化合物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在用汽油车实际道路尾气中羰基化合物的排放特征,基于车载排放测试技术,利用2,4-DNPH吸附管对北京市10辆不同排放标准的在用汽油车实际道路尾气排放进行采样测试,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排放的羰基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排放标准对测试汽油车尾气羰基化合物排放因子及组分均有明显影响,国Ⅰ前、国Ⅰ、国Ⅱ、国Ⅲ和国Ⅳ标准测试车辆羰基化合物排放因子分别为6.41、3.20、2.59、2.05和1.09 mg·km-1.行驶工况对测试车辆的羰基化合物排放因子也有较大影响,热启动工况排放因子最高,热运行工况次之,快速路工况最低.  相似文献   

9.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来源之一,深入了解机动车尾气VOCs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其污染治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台架试验和车载测试是研究尾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的关键方法,该文主要综述了机动车尾气VOCs的实验研究进展,阐述了不同测试方法下的机动车尾气VOCs排放特征,对比了不同研究得到的VOCs排放因子及组分特征,包括燃料与车辆类型、排放标准、运行工况、启动方式、累计行驶里程及燃油组分等不同因素对VOCs排放的影响,并提出OVOCs组分的分析测定、机动车驾驶行为减排和生物质燃料的应用是未来研究重点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利用先进的车载尾气检测技术(PEMS)收集了我国大型柴油客车尾气的实时排放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排放标准下车辆(国Ⅰ、国Ⅱ、国Ⅲ)的CO、HC、NOx和PM排放因子与速度的关系;使用MOBILE6模型,经过模型参数校正,预测了相应车辆的排放因子,并与不同排放标准下的车辆排放实测值进行对比,从而验证了MOBILE6模型对我国大型柴油客车尾气排放预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机动车行驶周期的建立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一种北京市机动车行驶周期的建立方法。行驶周期的确定是建立在准确的行驶工况数据之上的,通过结合使用GPS与OEM两种先进的技术,收集机动车行驶工况数据,为北京市行驶周期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方法。并通过初步的实路测量试验得到了一个北京市的简易机动车行驶周期,最后与国外的一些著名行驶周期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目前,工业源有机溶剂相关的实测型研究在我国鲜见报道,为摸清我国工业源有机溶剂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含量及物种情况,提供建立我国工业源有机溶剂使用源排放清单所需的排放因子,选取我国用量均高居全球第一的木器涂料及汽车涂料开展研究.通过到企业采样及市场购买等途径获取涂料样品,按国内涂料相关标准检测方法进行测定,获取涂料中VOCs含量及成分谱,并计算其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结果表明,在木器涂料中,溶剂型、水性和光固化(ultra-violet,UV)涂料的平均VOCs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37.28%、9.88%和18.02%.汽车涂料中,水性原厂漆、溶剂型原厂漆、水性修补漆和溶剂型修补漆的平均VOCs含量分别为15.06%、59.90%、11.79%和54.50%.不同种类的涂料VOCs含量差异巨大.水性涂料的主要组分及OFP贡献者为醇醚类,溶剂型涂料的为苯系物及酯类,UV涂料的为酯类和醇醚类.涂料样品的均值均可满足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但存在12%的溶剂型木器涂料样品和42%的溶剂型汽车原厂漆样品未达标.此外,除了水性木器涂料的苯系物超标外,其余涂料样品中规定的有害物质含量均达标.  相似文献   

13.
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因子测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调查我国重型柴油车排放污染物的基本水平,确定CO、HC、NOx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利用满足国Ⅲ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分别采用PEMS(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车载排放测试系统,由便携式SEMTECH-DS型气态污染物排放测量设备和DMM颗粒物排放测量设备组成)及满足法规排放测量要求的重型车整车底盘测功机方法,研究了不同负载(0%、50%、100%及120%)和2种测试工况对重型车排放因子测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过载(120%负载)下NOx和颗粒物等排放因子均比零负载下高出近90%;在平均车速较低、怠速时间长的VECC工况下,气态污染物、颗粒物的排放因子比平均车速高、怠速时间短的C-WTVC工况高出30%左右;PEMS系统和重型车底盘测功机系统所测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的相关性较好,但DMM颗粒物排放测试设备与重型车整车底盘测功机所测的颗粒物排放因子相差可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14.
富康车实测尾气排放数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OEM系统收集富康车在实际路况上的实时尾气排放数据,得出3种主要污染物NOx、CO、HC的排放因子及测试车辆的百公里耗油量,并将排放因子同MOBIEM6模型预测的排放因子进行对比,最后对OEM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刘蛟  刘晓辉  刘铁  钱波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1):2481-2490
流域水循环中各要素之间高度的非线性关系,使得驱动数据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变得复杂。结合站点实测和遥感的降水、温度和潜在蒸散发驱动数据,构建了叶尔羌河流域的8个MIKE SHE模型;根据方差分析模型(ANOVA)对模型“输入”与“输出”之间显著性影响检验的结果,以积融雪过程为例,剖析了驱动数据影响的具体表现。结果表明:相比站点数据,TRMM降水驱动的模型导致积雪输出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更加明显;MODIS温度数据驱动的模型导致了中低山区的永久性薄层积雪覆盖更广,而高山区的储雪量更少;遥感蒸散发驱动的模型在积雪模拟方面并无显著差异。ANOVA对水文系统中要素之间的显著性假设检验,可为明晰驱动数据对水文过程的具体影响方式提供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riving cycles on their exhaust emissions and fuel consumption rate of gasoline passenger car was investigated in Bangkok based on the actual measurements obtained from a test vehicle driving on a standard chassis dynamometer. A newly established Bangkok driving cycle (BDC) and the European driving cycle (EDC) which is presently adopted as the legislative cycle for testing automobiles registered in Thailand were used. The newly developed BDC is constructed using the driving characteristic data obtained from the real on-road driving tests along selected traffic routes. A method for selecting appropriate road routes for real driving tests is also introduced. Variations of keyed driving parameters of BDC with different driving cycle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C and CO emission factors of BDC are almost two and four times greater than those of EDC,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difference in the NOx emission factor is small, the value from BDC is still greater than that of EDC by 10%. Under BDC, the test vehicle consumes fuel about 25% more than it does under EDC. All these differences ar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greater proportion of idle periods and higher fluctuations of vehicle speed in the BDC cycle.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exhausted emissions and fuel consumption of vehicles obtained from tests under the legislative modal-type driving cycle (EDC)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actually produced under real traffic conditions especially during peak periods.  相似文献   

17.
国标GB18285-2005和GB3847-2005规定在用机动车的排气检测方法选择与简易工况法标准限值的制定均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虽增强了地方排气监管工作灵活性,但困难也增加了.各地在推动实施简易工况法时,检测方法的选择应重点从地方管理、地方经济、技术条件和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考虑,条件许可的地方选用简易瞬态工况法.简易工况法的初始标准限值可以先选用HJ/T 240-2005和HJ/T241-2005两个行业标准中的最松限值,然后在推进简易工况法的过程中逐步收集检测数据,并重新确定地方的排放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