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南沿海陆相多旋回双模式火山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闽东永泰地区为实例,具体阐述东南沿海陆相多旋回双模式火山岩及其区域性分布特点。早白垩世为主要形成期,与世界其它地区以太古代为主体有所不同。区内双模式火山岩为主元结构,Ⅰ旋回(下组合)为沉积岩——玄武岩——流纹质凝灰岩;Ⅱ旋回(上组合)为沉积岩——碱性玄武岩——流纹质凝灰岩;Ⅲ旋回为沉积岩——玄武岩——火山集块岩及钾长流纹岩,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板内拉张环境,岩浆结晶温度大约在970—1156℃,估算过渡岩浆房形成深度约3.5—5km。  相似文献   

2.
黄渤海辽宁省海湾的环境现状及其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87~1990年海湾环境调查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位起东部北黄海的青堆子湾(东经123°25′05E,北纬39°45′50″N).,西止渤海的锦州湾(东经121°04′55″E,北纬40°47′22″N)的辽宁省共13个海湾水质、底质和生物中化学要素含量分布,得到广诸海湾污染程度是:除污染物锅外,重金属为底质>生物>水质;系统阐述了各海湾的环境质量现状及化学要素的超标情况,为今后选划各湾的适养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 一般认为,碱性玄武岩的源区深40—80公里,而金伯利岩的源区为80—250公里。因此,对这两类岩石的研究,可了解地球深达250公里的情况。上地幔中由40公里到250公里这一区段很重要,因它是板块活动和地震形成的关键地区、是大部分岩浆和许多与矿床有关的热液的发源地,同时又是形成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圈的气体散发地区。 从金伯利岩在全球的分布看(图1),它主要同前寒武纪稳定地块有关。非洲的金伯利岩(图2)没有例外地都出现在西非地块。刚果地块和卡拉哈里地块上。一些金伯利岩虽产于环绕稳定地块的褶皱带中,  相似文献   

4.
1965—2013年渭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65—2013年渭河流域及其周边22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数据,采用线性回归、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ann-Kendall突变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渭河流域近50 a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来看,在0.05显著性水平上,除春季降水呈现明显减小趋势外(-6.23 mm/10 a),其他季节和全年降水量的变化均不明显。同时,突变分析表明春季降水存在明显的突变,1991年为其突变点,其他季节和年降水均不存在显著的突变。2)渭河流域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总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减小的趋势,从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来看,上游的减少趋势大于中游地区。3)EOF分解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全年和四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存在总体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区域反位相型的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5.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是我国东南部濒西太平洋的欧亚大陆前缘中生代近北东向线性构造变质带的一部分。它从福建沿海一直延伸到广东境内,通称为“长乐—南澳变质带”,长约500公里,宽约30—60公里。该变质带与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中酸性火山岩共生。其成因、形成条件、形成时代和原岩时代及其地质构造环境,早已引起地质界极大的兴趣,同时在这些问题上也产生一些分歧意见。为此,福建省地质局各地质队作了大量工作,特别是福建省区测队和长春地质学院等单位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6.
<正> 野鸡尾多金属矿区位于湖南郴州市东南约26km,只p东经113°05′——113°11′,北纬25°42′—25°47′,西与著名的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相邻。计有铅锌、锡、钨、铋、铜等矿带,一起划作野鸡尾岩体型锡多金属矿床。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中上统的跳马涧组碎屑岩(D_(2t))、棋梓桥组(D_(2q))、余田桥组(D_(3s))、锡矿山组(D_(3x))碳酸岩和震旦系下统浅变质石英砂岩及板岩。碳酸岩从早到晚变纯,强度降低。矿区位于岩性不同的碳酸岩与砂岩或板岩接触带。棋梓桥组灰岩因泥质含  相似文献   

7.
<正> 地核位于地球的中心,其半径为3470公里。地核的体积约占地球的16%,但其质量却占地球总质量的32%。 据(1978)的资料;在A”模型中,地核包括下列几个部分: 带 深度(公里) 压力(兆巴) 密度(克/匣米~3) E(外核) 2898—4980 1.36—3.20 9.98—12.17 F(过渡带) 4980—5120 3.20—3.28 12.17—12.15 G(内核) 5120—6371 3.28—3.61 12.25—12.51 地震观测没有发现穿透外核的横波。据此认为外核是液态的。地球磁场的存在以及一系列其他地球物  相似文献   

8.
茅山推覆构造见于江苏西南部丹徒、句容、溧水、金坛、溧阳及高淳等县交界处的茅山山脉。向南延伸到安徽宣城附近。总体呈北东30°方向伸展,长约百余公里,宽约10公里,呈S状蜿蜒展布,相对于两侧平原,异峰叠起,别具景观。 此处曾是“茅山运动”命名之地,亦是淮阳山字型宁镇反射弧“茅山脊柱”所在。1/20万区测曾称“茅山地垒或隆起带”。1980年地质力学编图,除肯定了“脊柱”成分以外,认为主体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卫星影像也反映了它的北北东向构造带的基本特征,不少研究者注意到该区存在的辗掩构造,持断块构造观点者提出茅山断块是推覆体在推逆过程中形成的“边缘挤压隆起带”。近年来有些人提出茅山是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红盆地中的楔状冲断体”。  相似文献   

9.
铝土矿产资源是河南车富的矿产资源之一。自1950年在郑州市巩县发现赋于寒武一奥陶系碳酸盐岩古风化面上的石炭本汐组的铝土矿以来,在河南沿黄地区20多个县市均有发现,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全省65%的可露采的富矿主要集中在三门峡~温地~新安~巩县这一沿黄地带,郑州市的储量就有0.74亿吨。沿黄矿区铝土矿的品位很高,平均含Al_2O_362.82—70.79%,矿山开发条件十分优越,除国家兴办的铝厂和有计划开采的6处矿山外,因铝土矿的开采效益很高,开采1000吨高铝矿石和1000吨含3.2克/吨的金矿价值相当,加上该地区人口密集,吸引了大量的乡镇企业和个体采掘户前  相似文献   

10.
除安徽休宁流塘—浙江临安马哨一线外,苏浙皖地区石炭系黄龙组纯灰岩段之下,普遍地有几米至几十米厚度不等的白云岩(不少地方白云岩的上部因去云化作用变为巨晶灰岩),它们形影相随。大致以江苏镇江——安徽宿松一线为界,可分南北两带,两带白云岩中的化石面貌各界。南带全部属中石炭世早、中期,而北带除江苏江宁大连山剖面白云岩顶部发现中石炭世早期牙形石组合外,其余均属早石炭世晚期。对这种层序相同,岩性相似,但时代不一的现象,目前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方案,归纳起来,主要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论文从人-地结合视角看待碳移动问题,根据2001—2009 年遥感数据和能源数据,分别计算各省碳排放和碳吸收量,引入流动比率,从而划分出高碳源地、低碳源地和碳汇地,结合标准差椭圆进一步分析人-地碳源汇系统离散和聚集趋势,进而得出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研究表明:①高碳源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上海地区,作为高碳源地的华北地区呈逐步向外扩张趋势,低碳源地主要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广东地区,呈现不断向西、南方向扩散趋势,碳汇地主要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②高碳源地从点状式分布逐步向外扩散,到2009 年呈现华北两端聚集,上海突出的类三角形结构,低碳源地呈现华中和华东两端聚集,广东、吉林突出的类四边形结构,而碳汇地基本是在外围包围低碳源地,人-地碳源汇系统呈现逐级由上至下态势,高碳源地不断由内向外扩散,低碳源地不断转变成高碳源地,同时碳汇地也不断转变成低碳源地;③2001—2009 年高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位于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呈西北—东南格局,范围在2005 年之前基本不变,2005 年之后逐步扩大;2001—2009 年低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从“东北—西南”到“西北—东南”,再到“东北—西南”,最后又回到“西北—东南”,低碳源地在主轴和辅轴上分布不断分散,2001—2003 年间变化最大,2003 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少;2001—2009 年期间碳汇地系统呈东北—西南分布格局,且椭圆整体位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碳汇地系统在此期间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  相似文献   

12.
马坑铁矿床位于福建省龙岩县东南约15公里处(见图6)。就目前所知,闽粤一带具有工业价值的铁矿,大多数都具有与马坑铁矿床相同或相类似的层控地质特征,通称“马坑式铁矿”。因此,深入剖析马坑铁矿床的地质构造控制因素,无论是对马坑式铁矿床成因的探讨,或是对已知马坑式铁矿床的评价,以及对今后寻找同类型矿床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南部碎斑熔岩基本特征及成因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东南沿海的火山岩地区,例如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分布着一种具有特殊地质意义而在成因上又有争议的岩石——碎斑熔岩。50年代,这种岩石被普遍确定为花岗斑岩、微花岗岩或花岗岩类侵入体的边缘相带。60年代以后,岩石学工作者将其归属于火山岩或次火山岩。总之,到目前为止,对这类岩石的岩相归属、岩石命名和成因尚有不同的意见。争论的问题大体上包括二个方面:其一,关于“粒状碎斑熔岩”,有角岩化熔结凝灰岩及次火山岩相、碎屑熔岩相、侵出相等不同观点;其二,关于“粒状碎斑熔岩”外围的一套与之呈过渡关系的岩石,有定为熔结凝灰岩,也有定为凝灰熔岩,相应地其成因机理说法也就很不一致。碎斑熔岩问题,是从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和普查找矿中提出来的,随即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正确认识碎斑熔岩不仅具  相似文献   

14.
“东火”项目“福建永泰—德化地区火山地质及含矿性研究”课题组科研取得新进展,通过专题研究,基本查明了永泰及石牛山火山洼地的火山岩地层层序吸时代。发现石牛山火山洼地的火山岩是由一套红色沉积——火山岩系组成。底部为紫红色砂砾岩、超覆不整合于晚侏罗世南园组及早白垩世石帽山群之上;下部为凝灰质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夹凝灰岩;上部为高硅、高钾的英安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粒状碎斑熔岩。它与下伏永泰早白垩世石帽山群由玄武岩——高硅高钾流纹岩为主组成的双模式火山岩系有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工业“三废”的排放,按国家标准GBJ4—73的规定,挥发性酚是单测项目之一,其标准为0.5毫克/升。我厂生产酚醛树脂时,每天有高浓度的含酚废水(苯酚含量约50%)170公斤和低浓度含酚废水(苯酚含量约5%)630公斤产生。全年苯酚排放总量约34吨,其中高浓度含酚废水苯酚量占73%,低浓度含酚废水苯酚量占27%。除含苯酚外,还含少量甲醛和成份复杂的焦油。  相似文献   

16.
1982~1999年青藏高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生态学过程模型,利用1982~1999年间NOAA-AVHRR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其相匹配的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等气象数据,结合植被和土壤质地等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植被的总NPP为0.21PgC·a-1(1Pg=1015g),约占全国植被NPP总量的12.43%。NPP的总体分布趋势是,自东南至西北递减,这与水热条件的分布趋势一致。18年来,青藏高原植被的NPP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从1982年的0.19PgC增加到1999年的0.24PgC,年平均增加速率约为1%;其中,青海省的东南部、西宁地区和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西藏东部的横断山区和雅鲁藏布江南部的部分地区的NPP增加显著。除10月和12月的月平均生产力呈减少趋势外,大部分植被类型的其它月份大都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 马伊卡-克里克稀有金属-白云母伟晶岩矿田位于澳大利亚著名的芒特-艾萨多金属矿床附近,在芒特-艾萨矿山西南10—15公里处。二十年代内,在这里曾开采过白云母;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期间(直到1960年)曾小规模地开采过绿柱石。在伟晶岩脉中除上述矿物外,还见有锡石、铌铁矿、钽铁矿、硅铍石及独居石。 伟晶岩矿田产于面积约80平方公里的花岗岩体北面尖灭处。此花岗岩属于年龄为1550百万年的锡别尔杂岩体,它切穿了赫斯林格坚变质岩群(1650—1700百万年)以及其上覆的朱杰纳恩层和其它岩石。伟晶  相似文献   

18.
<正> 在日文环境科技文献翻译中,因其语言特点,除要将日文字母表达的单词译成汉语外,还要涉及大量的日文中汉字的翻译问题。“产业”一词便是其中一例。有的译者认为口本的“产业”等同于中国的工业,所以往往简单地把原文的“产业”译成“工业”。例如:产业—工业产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  相似文献   

19.
不同流域大量发育的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晚新生代的气候信息,也为地貌演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单元——昔格达组,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大河流域中广泛发育,如攀枝花地区金沙江湖相地层。因此,对该地区湖相地层的沉积特征、形成时代及其成因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形成时代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昔格达组颜色上以黄色、灰白色为主,厚度介于几十米到几百米,主要由黏土、粉沙、细沙等细粒组分组成,发育水平层理多数呈半成岩状态;该套地层的分布受现今河流的严格控制,呈孤立状态分布于金沙江及其支流的河谷中。本文在金沙江中游奉科地区发现出露典型湖相地层,厚约20 m,在奉科剖面采集5个样品,开展ES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套湖相地层年龄为440—556 ka,属于中更新世沉积。野外地质地貌考察结果显示:该套湖相地层直接超覆于基岩之上,且在上覆湖相地层中未发现砾石层和沙层等典型的河流相二元结构,结合ESR测年结果,初步判断奉科湖相地层为大型滑坡堵塞金沙江形成的堰塞湖沉积。  相似文献   

20.
夏邦栋(1959)将黄龙组下部的白云岩单独划出,称为“老虎洞白云岩”。20多年来,地层界对这层白云岩的时代归属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争论的焦点在于该层白云岩是早石炭世晚期,还是晚石炭世早期,以及宁镇至巢县一带分布的与苏皖南部一带分布的白云岩,两者是一层还是两层。近年来,我们对下扬子地区该套白云岩从沉积学、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它是一个穿时的岩石地层单位,由北向南时代渐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