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兴平 《四川环境》2015,(1):133-137
城市景观水体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城市景观水体污染问题尤其是富营养化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水体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景观水体的生态治理技术及其机理,重点介绍了人工浮岛、生物操纵等技术在景观水体修复中的应用和发展,以期对景观水体的治理和修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影响富营养化水体沉水植物修复的生态因子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不仅降低了它的使用功能,也使水生态系统日趋退化,从而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组建或重建沉水植物技术净化水质或进行水体生态修复是一种有效的生态工程措施。本文综述了光照、pH、营养盐、重金属、悬浮颗粒物及着生藻类等生态因子对沉水植物修复的影响和修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天津某再生水景观河道生态修复工程采用了生态修复处理技术以净化和保持河道水质。本文通过对该生态示范工程运行期间的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为盐碱地区同类型景观河道的建设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了工程经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我院最新开发的湖泊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包括湖滨陡坎沿岸带基底修复技术、植物浮岛生态技术、入湖河渠污染控制技术和湖滨沿岸带大型水生植物群落恢复技术在滇池草海东风坝及老干鱼塘水域生态修复工程的实际应用情况,本项目在滇池草海约3.3km。水面实现了大型水生植物恢复面积约1.0km^2,在湖滨带形成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等不同植被类型组成的生态结构,大型水生植物覆盖率达30%,恢复水生植物共计20余种,栖息的水禽及鸟类目前已达27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呈现出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生态修复区良性水生植被生态系统已经初步建立,湖泊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水体透明度增幅约为65%-70%,TN和TP去除率约为30%,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为滇池及超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工程示范。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型水生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生态修复技术。本文从大型水生植物对藻类的抑制作用和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作用2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城区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生物修复技术在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中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生物操纵控藻技术、植物控藻技术和微生物控藻技术的研究现状,讨论和展望了不同生物修复技术相互结合在水体修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智  杨骏骅 《四川环境》2005,24(6):83-86
城市水景水体的修复和保持是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中的热点之一,重庆市双龙湖是典型的城市水景水体,治理前富营养化状况严重。双龙湖治理采取了综合整治的方案,包括污水截流工程、雨水截流及净化工程、湖水复氧循环工程、湖水的生态治理工程和污泥固化工程等。截断外源污染,抑制内源污染,有效的控制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经过治理,双龙湖水体水质明显提高,由治理前的劣Ⅴ类水质恢复到Ⅳ类水质,满足景观水要求。双龙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为我国,特别是三峡库区众多的城市水体的修复和保持积累经验,为城市水景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技术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针对唐山南湖富营养化问题,对南湖补给水源及湖体水质进行监测与评价。监测结果表明:春季南湖水体中TN、TP含量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Ⅴ类水质标准;Chla(叶绿素a)浓度呈增长趋势;补给水源对南湖水体营养物质的贡献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南湖水体水质在春季期间富营养化程度严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对唐山南湖外源和内源加以防控,避免藻华暴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锦城湖3、4号湖实施草型湖泊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水质由原来的富营养化水体降低为中营养水平。锦城湖由藻型湖泊转变为草型湖泊,湖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锦城湖营养盐指标和水体透明度均有明显的“修复点”。湖泊生态修复对锦城湖的浮游植物群落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生物量、平均藻细胞数和细胞重量大幅降低,藻类群落由原来的绿藻(Chlorophyceae)、硅藻(Bacillariophyta)为优势种群转变为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ceae)为优势种群,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0.
王朝  柴夏  万陆军  周超  赵兵  杨坤 《四川环境》2023,(5):128-134
近年来,以生物方法为核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城市湖泊治理工作之中。为了评价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对湖区水体水质的修复治理效果,本研究对湖区3个点位开展了持续的水质监测,分析工程实施前后水体中总氮、总磷等指标浓度变化情况,采用富营养化状态指数法对比分析湖区富营养化程度变化情况,并对采样点位和水质指标间的关系开展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相比于治理前,治理后1号点和3号点的TP、NH3-N、COD浓度值均降至Ⅰ类标准,TN浓度值从Ⅲ类标准降至Ⅱ类,治理效果显著。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表明,治理后三个点位的营养化等级仍处于“中营养”水平,营养指数变化率分别为15.5%、12.53%、17.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点位间的水质指标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本工程的实施可显著改善水体水质,治理后的水质指标较治理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为大型城市人工湖全湖开展水生态修复建立了工程示范,并为日后相关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峰华  王学江 《四川环境》2010,29(1):100-105
原位修复是一种可靠、卓有成效的河道水体净化修复技术,具有治理费用低和最大程度降解污染的特点,适合于污染严重、流量较小的河流水体。本文概述了河道曝气法、生物接触氧化、河流湿地处理和生态浮床等河道原位处理技术的原理、发展及应用情况,其中河道曝气和生物接触氧化起步早,技术较为成熟,为早期污染水体治理贡献很大,相对河流湿地处理和人工浮床起步晚,但成本低,耗资少,处理效率又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工艺都是经济、有效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物生态技术,在国内外发展比较迅速,但在进一步改进的前提下,其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2.
Epuvalisation生态净化床处理技术是一种主要针对分散型废水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较人工湿地或生物塘等传统生态处理技术有着显著的优势,具有更高的净化效率、更好的灵活性、更低的运行维护成本及产生附有价值的副产品如蔬菜、花卉以及植物饲料或肥料等。无论是开路还是闭路系统,作为对废水进行深度(二级或三级)处理的技术,Epuvalisation废水生态处理系统对废水中的氮、磷以及像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生活污水的一些指示性污染物都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处理后的废水可以用作农业灌溉或直接排放至地表水体中而无需担忧造成二次污染或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浮床作为水体原位修复的一种有效技术,在富营养水体生态修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比较分析了目前常用原位治理技术基础之上,追述了生态浮床的发展历程,并对不同类别浮床结构及特点作了对比分析,认为采用组合式生态浮床是提高浮床净化效果的有效途径。综述了浮床植物筛选及近年来获发明专利授权的组合式浮床结构、发展及在受损水环境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从截留和植物吸收、生化作用和协同作用分析了生态浮床净化机理,展望了该技术在水环境生态修复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于自然水域富营养化加剧的现象,富营养化水域修复的基本原理入手,分析了自由移动的太阳能曝气具有的较好的水体交换功能、水动力条件、溶解氧传输功能,以及低碳环保的好处。理论分析、相应功能应用实例和设备应用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缓解、修复自然水域富营养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水体富营养,水中藻类大量生长,导致水体溶解氧下降,水生动植物死亡,水质恶化。生物浮床技术将植物种植在富营养水体中,通过植物生长吸收水中N、P等富营养物质,最终通过植物体的采收,将富营养化物质从水中带出。综述近年来生物浮床技术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成果,总结生物浮床的构建以及浮床栽培植物的种类,将生物浮床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机制归纳为浮床植物吸收、浮床吸附、微生物分解利用及浮床、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讨论目前生物浮床技术的优势、不足与发展前景,同时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提出生物浮床技术研究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学者在湖泊水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主要集中在各种形态氮、磷等营养盐上,对有机质的来源、循环及生态学效应的研究比较缺乏。近期研究表明:有机质是水体及沉积物中的重要组分,沉积物中有机质可经分解、矿化,释放到上覆水体,重新进入营养循环;同时,有机质对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湖泊有机质已有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有机质在湖泊水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技术突破及难点,指出有机质研究对水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开展有机质在水环境中循环转化、生物有效性及其与富营养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将是湖泊水环境研究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江苏省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与修复技术应用情况以及生态缓冲带构建案例进行了综述。目前常用的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和修复技术有生态防护林、生态护岸、基底修复、植物群落恢复以及人工强化措施等。对于现状自然植被良好的河湖,生态缓冲带宜以保护为主;对于现状生态功能退化的缓冲带,应在去除干扰后进行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建议分类推进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定,强化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与修复,建立河湖生态缓冲带长效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以太湖流域河道水体为例,开展了河道水体综合整治技术研究,研究出"初雨控制、控源截污、生态清淤、高速脱色、生态修复、景观营造"全方位治理模式,通过进一步优化,可形成适合于太湖流域河网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净化系统技术。  相似文献   

19.
城市景观湖泊质量的好坏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有着重要影响。目前,由于人为原因,城市景观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氮、磷含量上升导致的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针对湖泊污染的日益严重性,生态修复技术用于受污染的城市湖泊是目前的热点领域。文章分析总结了城市景观湖泊的污染现状和当下的生态修复技术,为污染湖泊修复和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战略与重大任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态保护修复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行动,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显著进展,但生态系统本底脆弱、保护修复基础薄弱、管理机制不协调等问题依然突出。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与实现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尚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需要。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主要进展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一段时期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协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核心,探索构建生态保护修复与污染防治统筹推进机制,强化监管制度设计、示范样板引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筑牢美丽中国生态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