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古诗教学,教师主要偏重于引导学生对诗歌字词的理解和诗句的朗读背诵等,关注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讲授,而忽略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展现的意境进行想象感受,特别是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缺乏必要的体验领悟。实现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有机整合,有助于深入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教学媒体,直观形象地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声情并茂的音频朗读展示和交互便捷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性情,从而进一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古代诗歌教学应从情境的创设入手,把学生吸引到诗人当时的创作情境中,超越时空的界限,让学生与诗人进行零距离心与心的交流。变"注重应试技能的训练"为"对诗歌内涵美的解读",借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诗境,带领学生感悟诗境、探索诗情。(一)注重高质量的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引领学生走入诗人心灵的第一步。好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很快就走到诗的意境之中,为下面更为深入地理解和鉴赏  相似文献   

3.
高中新课标对诗歌课堂有这样的评价标准:"诗歌课堂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已成为也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喜欢诗,爱读诗,真正提高诗歌阅读能力,在古诗歌教学中做一些有效尝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正>一、设计意图《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篇想象新奇的诗歌,它以儿童的视角,铺陈夏日的特有景象。文中"想"和"变"的发问,有利于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儿童天生就有探索和发现的欲望以及独特的梦幻想象。从学生实际出发,激活学生内心的体验,适时点拨,通过诵读交流引发与作者的共鸣。为了促进这种内潜式的对话,凭借语言和媒体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美、想象美,诱导学生把自  相似文献   

5.
<正>色彩,总给人鲜亮、醒目的感觉。所以,诗人和画家都喜欢运用色彩表现生活,但手法却不尽相同。画家是在画纸或画布上直接用色彩表现,给人直观的美感;诗歌却通过语言描写色彩,唤起读者的联想,展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诗人通过对色彩的描写,或烘托气氛,增强诗情画意;或提供丰富的想象余地,激发人的情感,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古人写诗时,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如用明亮而轻快的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生态诗歌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表现出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关注,新世纪之后则涌现出了一些专门从事生态诗歌写作的诗人,华海与侯良学是其中的代表。华海与侯良学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时间、历程均有不同,但他们都是先在思想资源上得到了精神启蒙、而后在生态灾难的现实中萌生出生态诗歌的审美旨趣。华海与侯良学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自然环境与精神氛围的骤变有着敏锐的感悟,凭借着诗人的良知与社会使命感创作了一系列生态诗歌作品。气质禀赋、思想资源与环境地理的差异,使他们的生态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文化质地与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7.
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是一位诗歌上的禁欲主义者。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这是因为特朗斯特罗姆从上个世纪九零年代中风后,诗歌写作已经变成了一种更具象征意味的沉默的言辞;从隐喻意义上来说,诗人的失语可以看作整个时代的写作语境中,诗歌写作已经逐渐被逼迫到了狭路相逢岌岌可危的境遇。  相似文献   

8.
<正>汪国真:中国现代诗人,祖籍厦门,1956年生于北京,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学校时,喜读、写诗歌;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开始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1985年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1990年开始出版诗集。他的第一部诗集为《年轻的潮》,以后又出过多部诗集。曾经在1990年代掀起一股"汪国真热"。当"诗歌热"退潮之后,汪国真转入了书法绘画领域,2001年开始涉足音乐,主要从事诗歌的作曲。  相似文献   

9.
发现之旅     
<正>打开百度网,输入"文包诗"三个字,出现如下文字描述:"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代以来,城市诗创作尤其醒目。如果说城市心态和城市意识是城市诗的核心内容,那么探讨诗人与城市关系的重要桥梁便是声音,即汉语新诗的音乐性。诗歌文本呈现为破碎无序的辞章,诗人以碎片化的形式回应与城市相关的心理状态。较有代表性的是顾城《鬼进城》、《城》中的"跳",宋琳《外滩之吻》中的"摇",陈东东《外滩》中的"移动",透过文本细读,从中分析声音所蕴藏的抒情结构。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诗歌多义难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诗人所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际遇以及性格特征诸方面对其诗多义难解之原因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是一种饱含情感和想象,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吟诵而经久不衰。意境,作为古诗的灵魂,是诗人在创作中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什么是古诗的意境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动之以情,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与诗人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古诗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系统整理研究古代的自然灾害诗歌,通过文献钩沉归纳的方法对古代自然灾害诗歌的界定标准、灾害类型和内容分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自然灾害诗歌是指以自然灾害为题材而创作的诗歌,且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诗人灾害意识的诗歌作品。主要类型有旱灾诗、水灾诗、地震诗、瘟疫诗、风灾诗、火灾诗、复合灾害诗、低温灾害诗和高温灾害诗等。其内容可包括直接描写叙述自然灾害现象与损失;描写叙述救灾事迹;以借自然灾害现象言说人事抒发情感;与防灾减灾救灾相关的祭祀祝祷、经验谚语、赞颂歌谣、怀古咏史等。  相似文献   

14.
<正>对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自习目标。一、自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歌,积累"信""或""拔"等重点词语的含义。2.领会作品形象奇特和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3.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明确目标之后,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下面给出的学案。  相似文献   

15.
<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见,启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总有好奇心,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也容易去幻想。因此,这个时候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极好机会。小学教材中的古典诗歌具有语言精练、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并理解生字"鸣、翠、船",认识"舟"字旁。2.能读出诗句表现的美好情境,背诵全诗。3.找出诗中相对的词语,初步感受诗歌的对仗。过程与方法1.通过字理识字、结构识字等识字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识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2.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通过动手"摆一摆"活动,了解诗意,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美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句描绘,感受自然的美好,向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17.
199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尔科特曾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 与其说这是一种预言,倒不如说是那些诗人们在陈述一种事实:他们都承认从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聆听中受益,也心悦诚服地尊其为诗歌中的王者。  相似文献   

18.
诗人乐水     
水是生命之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诗人对水更是情有独钟。最早颂扬水的诗歌就是上古歌谣了。它产于我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其中有一首《今日雨》的诗歌,就形象地反映出人们对雨水的渴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7,(3):112-119
袁枚、洪亮吉对翁方纲诗歌"以考据入诗"的评价最具代表性。他们的评论集矢于"琐碎零星",重赋而轻比兴,钞书之嫌以及缺乏性情。翁方纲诗歌的这些缺陷,虽然或多或少呈现出与考据的关系,但根本原因是翁方纲对"事"的过分铺排,并强调诗歌解读的唯一性。他作诗"取境"不择,"事"与"情"在篇幅和创作方式上迥异,使得"事境"说在创作实践中变成了只求"事",最终未能实现对"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文学改良思想的提出,刘半农提出增多诗体的诗学追求,对部分译诗又采取充分性翻译策略和运用白话语体,从而造成其诗歌翻译体式的杂合。这种"杂合"的译诗倾向表明了译者对诗歌语体与形式的探索,亦反映出了翻译规范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运用图瑞的翻译规范理论对刘半农"五四"前的诗歌翻译进行探讨,总的来说刘半农遵守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在翻译过程中套用传统的诗歌形式,采用浅近文言的语体、可接受性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