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具有"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点。在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城乡耦合系统理论,提出通过城镇规模和空间优化、功能完善提升生态环境管治。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新型城镇体系下的生态环境管治应基于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努力夯实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约束的先导作用,并通过实施有效的城镇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治策略、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治效率、构建政企民共同参与的新型城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措施来提升生态环境管治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所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和生态环境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因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内涵出发,从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所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这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我国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大量污染排放,威胁乡村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在对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剖析的基础上,从战略、实施、方式等层面探索解决思路,围绕科学规划、发展方式、基础建设、管理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分析关键点,加强乡村环境保护,保障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为促进农村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4.
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众参与是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立法、确定利益相关者、完善公众参与方式和内容、提高信息交流透明度、完善公众参与监督体系、完善公众意见筛选与评价方法、提高公众环保知识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公众参与体系,提高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凸现出来的一项新课题.在生态环境危机和区域矛盾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下,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利于缩小区际间的差距,促进环境建设,同时也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从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转型动力不足、社会问题突出、地方财政困难等方面阐述了构建资源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着重从法律保障、补偿标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补偿面临的障碍因素,并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补偿运行机制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庆  高燕 《四川环境》2013,(5):61-66
本文通过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发展历程的回顾和采用对比法分析各省市出台的相关公众参与的实施办法或条例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公众参与作用边界被无限放大、参与对象缺乏代表性和形式单一等问题,从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对象的选择、公众参与形式、公示内容、公众反馈意见等方面提出提高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和相关依据,指出了我国现行公众参与制度中存在信息公示程度不足、征求意见方式单一和公众意见重视不够等问题,并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丰富公众参与形式和提高公众参与透明程度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生态环境意识、环境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缺陷、法律政策等,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难题,如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环境纠纷等,应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及司法建设,以及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保障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分析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的关系,结合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困境,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即从立法、执法、司法角度,从而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绿叶》2016,(10)
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地构建不同类型的保护地体系,才能使具有地域特色和稀缺性的保护地资源在提供绿水青山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彰显城市的形态特色和文化特色,实现三生统筹。水岸公园体系建设是珠三角实现三生统筹的重要手段。但当前存在着地、钱、法等三方面约束,需利用  相似文献   

10.
荷兰《环境与规划法》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以保障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政策循环为理论方法,以政策工具为手段,实现荷兰环境和规划领域的法典化,对于我国当前环境管理亟须解决的法规重叠、权力交叉、程序复杂等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在荷兰《环境与规划法》立法背景的基础上,梳理荷兰《环境与规划法》的改革方向,以期探究其对于我国构建和完善环境管理法律体系的政策启示:构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运用政策循环和政策工具整合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深化简政放权,坚持放管并重;增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主动意识。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出发,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针对当前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提出了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坚持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保责任等四个重点方向,提出了生态文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改革创新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法治能力、科学精准治理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市场化治理能力、公众参与能力等七大关键领域,这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我国环境管理与改革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十三五"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下,环境管理机遇和挑战并存。污染欠账多、污染随着产业转移、政策执行走样、排污收费覆盖面窄、收取率低等,制约环境管理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生态环境形势的十分严峻性,以及对污染治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应当有一个清醒认识。扭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状况,满足城乡居民日益高涨的环境诉求,必须调整环境管理思路,加快改革步伐,扭转环境保护"弱势"格局,厘清环境管理、环境事业和环境市场之间的关系,形成以排污许可证为依据的管理主线、以环境标准为准绳的倒逼机制,以环境司法裁定为常态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创造一个人人守法、企业自觉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3.
多中心治理下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环境,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是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根本途径。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发现政府治污理念陈旧、制度不健全、公众责任意识淡漠、环保社会组织弱小等,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加强教育、支持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促进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真正推动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公众已经成为中国环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渠道也在不断拓展和丰富。为考察不同类型公众参与方式对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差异,本文基于公众参与阶梯理论,选取四类公众参与方式和四类污染物,结合我国2008—2017年30个省份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横向比较不同类型的公众参与方式,公众环境来访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效果优于环境信息公开和环保网络舆论,而政协提案、人大议案的积极效应尚不显著。纵向比较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治理效果,公众参与能显著促进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对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效果的影响次之,而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较不理想。建议政府进一步优化健全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并重视公众层面的环境诉求,建立公众与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的良好互动机制,同时鼓励公众通过新媒体渠道参与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5.
Kei Otsuki 《Local Environment》2016,21(12):1557-1572
Recent studies on urban governance have adv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governance could become inclusive through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ion in urban development. However, a concrete process by which participatory public service provision in informal settlements consolidates inclusive governance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evid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ynamic urban development witnessed in Africa. Drawing on a case study of the informal sanitation infrastructure known as a bio-centre, which has been introduced by a participatory upgrading programme in Nairobi, Kenya,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pay attention to ways that informal settlers experience infrastructure, embed it into their everyday context of place-making and use it in unplanned manners. Inclusive governance that is effective in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s in informal settlements requires every development actor to be engaged in deliberating how to deal with such unplanned outcomes and eventually to co-produce servic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rather than participation, communities’ capacity to enrol the state actors in the space of deliberation is crucial to make governance genuinely inclusive.  相似文献   

16.
提高土壤环境管理成效:推进三大环境要素协同治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长期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实践,各地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工程和管理经验,但随着土壤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三大环境要素质量如何整体提升、确保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持续发挥、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产品的需求,成为各级政府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需要正视和亟待破解的一个难题。本文在系统分析当前环境污染以单要素为主线实施治理的总体思路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区域统筹考量,从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过程三个方面,提出推进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协同治理的基本路径,为国家出台土壤环境管理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过程中区域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治理成本过高且难以达到持久改善的效果。长三角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投资驱动型增长导致的结构性污染锁定,以及低端经济导致的能源升级障碍。因此,环境治理应着眼于区域增长方式转型和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优化,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改变经济增长的推动方式与路径依赖,如何在新常态经济格局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如何协调好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利益冲突。当前长三角区域需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推进能源升级与产业去重化进程,促进地区间错位发展与联动发展,以新型城镇化调动新的增长潜力,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转变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优化城市布局。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面临开发与保护的巨大挑战,构建科学、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为其保驾护航成为重中之重。作为一个流域式生态共同体,区域统筹协调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根本关键。本研究导入区域协同治理理念,提出构建梯度式渐进学习环境协同治理框架,并采用数据进行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治理的多情景测度与评价实证检验了梯度间以及梯度内部的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协调机制的潜在影响。最终,从中央、区域和地方三个层面提出梯度式学习视野下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