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对作家方敏不该陌生。1999年她的长篇小说《大绝唱》在本刊首发连载后,被《小说选刊》转载;出了单行本后,又获得了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大绝唱》是方敏独创的“生命系列小说”中的一部。为了长期从事这类小说的创作,她日积月累,阅读了大量科学人文类的书籍,从中解读和探索自然和生命的奥秘,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新年伊始,我们特别邀请方敏为本刊开辟一个专栏,专门介绍、评价国外的科学人文书籍,并将她的感悟与大家分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初,女作家方敏创作的3个中篇小说《大迁徙》、《大拼搏》、《大毁灭》相继在《中国作家》等杂志发表后,立刻以其鲜明的独创性得到了文坛的关注和肯定。作品由《小说月报》、《中国文学>、《Short Story In-ternational》等杂志转载,接连获得文学奖项。作者也因此被著名评论家冯牧先生赞誉为我国“第一个专门以发现无限丰富、无限壮观的大自然的生物现象为对象”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正>在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逛书市的时候,我遇上了作者黑鹤首发赠书,但我没有获得。当时,书只赠给孩子们。后来,还是晨光出版社的编辑张萌给我寄来这本《叼狼》。《叼狼》写的不是狼,写的是狗。狗用嘴将狼咬死之后,又用嘴把狼叼回了村庄。想想,这狗的力量多大!所以在赠书会上,黑鹤特别得意于这个书名——《叼狼》,他觉得无可代替。  相似文献   

4.
奇岩。叠瀑。古木。人说山西好风光真是不假,眼前的绵山就是一个明证,沿着山脚下一条与溪水同行的小道进山,作家们一边观赏周围景色,一边调侃着与环境文学有关的话题。“我说这山肯定有大熊猫你信不信?”郭雪波指着眼前翡翠般的峰峦,向走在身边的方敏打趣。“我才不信呢,山里有没有大熊猫我能知道,因为人和动物有一种感应。”方敏笑着摇头。人和动物有感应——多么美妙的回答!这样的话也只有他们二人才讲得出,郭雪波和方敏都是以写野生动物见长的环境文学作家。郭雪波的创作多以内蒙高原上的动物为背景,人称他为“大漠之子”,其著作《大漠狼…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环境教育》2012,(9):9-9
有继承也有提高编辑同志:你们好!《环境教育》第8期杂志收到后,经过全部浏览,多篇仔细阅读让我有很深的感触——那些先进的同行,做的真好。文章的表述、刊物整体风格有继承又有提高,一个字好,两个字真好,三个字非常好。如果真要鸡蛋里挑骨头,我觉得刊物反映环境教育人物、成果的文章所占比例稍显大了一些,环境哲理美文、反思拷问、深度揭示的文章比例小了些。  相似文献   

6.
杨洁 《环境教育》2010,(3):78-78
<正>不久前,10岁小侄兴奋地拿着自己得到全班最高分的作文给我看,题目是"环境保护,从我做起",800字的作文写得有声有色,脉络清晰,主题突出,让我叹为观止,尤其让我惊讶的,是他那华丽的开场,颇有在大千世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那么几本写得较好的环保书。我最珍爱的,是唐锡阳先生的《环球绿色行》。这部被称为是"自然生成"的环保作品,是唐锡阳先生亲临一个一个现场之后的倾情之作。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我一看就非常喜欢,因为我对中国天然林的命运,一  相似文献   

8.
哲夫 《环境教育》2023,(3):84-87
<正>多少年来我一直在致力于描写人类的生存状况。文学即人学,生存二字最接近人类的本质,也最接近文学的本质。生存环境一旦溃灭,一切学科都将荡然无存。1989年我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写了两部长篇生态文学作品,《黑雪》写一座城市下了一场黑雪,其实是污染。《毒吻》写一个孩子生下来体内有剧毒,意谓人类是个毒孩子,在拥抱自然的同时却荼毒了自然,最终无地自容吃掉了自己。与我随后创作的长篇《天猎》《地猎》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9.
机关综合症     
我是一名在机关工作多年的老科员,心里感到很自豪。人家都说我是白领阶层,这话我最爱听,说明在机关工作的人体面、优越、高雅,令人羡慕。人家还说我讲文明、懂礼貌、有人情,我认为说得有道理,这是对我的认可和鼓励。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我觉得我的身上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常常莫名其妙地失态,我发现自己不是以前的自己了,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的特长是写文件,我的特点是写并快乐着,这里的写指写文件。谁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有人说,母亲生了孩子,当她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她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也有人说,作家写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当他为他的作品画上最后  相似文献   

10.
宠物心情     
本来这题目想叫“宠物心态”,觉得严重了点,又特别怕被误解,想到那年女作家毕淑敏写了篇《素面朝天》,遭到了全国众多女孩子的围攻,她那篇千字文其实非常善意,也非常真诚,但今天的许多女孩子不怕被骂不怕被打但就是怕被善意地启发,我真的怕这个结果怕极了,所以就说“宠物心情”。马上讲一个很小很小的故事给你听听怎样?那应该是1998  相似文献   

11.
黄秋耘上个月刚刚去世。人们不会忘记他所透支给大众的爱。他在最后的日子里竟然读了雪波的这部长篇,而且写下“颇有意思”,“使我掉下泪来了”的评语。黄秋耘说过:“我自己是个‘罗兰党’。”他一生从不讳言他的人道主义立场,“也许人到黄昏,更容易伤于哀乐吧。”我相信秋耘。《大漠狼孩》是一部写实的大寓言。写非人之人性或写善性之人性,新作不在少数。前苏联的长篇《白比姆黑耳朵》,动物片《狐狸的故事》等。王蒙的《杂色》,困乏的老马竟然开口说话:“让我跑一次吧!”宗璞的《核桃树下的悲剧》听到核桃村的哀鸣。张承志的黑骏马那眷眷之情总是在“无言地述说着什么”。乌热尔图的《一个猎人的恳求》和《七岔犄角的公鹿》。狗通人性,公鹿像大丈夫一般爱子。前不久在《北京晚报》上读到一篇美国人写的《狼故事》.写一个狼孩带着  相似文献   

12.
老舍真诚,因为他常常剖析自己。他不大爱写序,也不大爱写后记,顶多写上几十个字,说说版本方面的事情或者书名的缘赶,他以为:该写的小说里都有了,不必再作解释;说多了,大有老王卖瓜的嫌疑。很少看见他夸奖自己的作品。相反,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批评自己,承认自己的失败或者低能。老舍研究者们常常被老舍这种谦卑弄得误入歧途。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老舍喜欢自己打倒自己,千万小心,不可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笔者有幸参加某县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座谈讨论会。将报告反复看了多遍之后,发现这份洋洋洒洒四万多字的《政府工作报告》竟然找不到“环境保护”这四个字!当时,我将这一现象向会场领导作了反映,几天后,当我列席人大会议听取县长作《政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4.
宋朝的冬天     
张宏宇 《环境教育》2011,(12):94-94
朱敦儒鹧鸪天有诗句:"检尽历头冬又残,爱他风雪忍他寒。"英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在宋朝诗词人的笔端,宋朝的冬天有些凄凉,或许因为梅是冬天最坚强的尤物,描写宋朝的冬天的诗句也总是与梅有关。"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是宋人陆游笔下的《初冬》,写梅来表达冬天,王安石更有独到之  相似文献   

15.
妈妈写真     
假期在家,很走放纵自己。早晨赖床,妈妈来叫,便嚷:“人家不舒服嘛。”再叫,又嚷:“我在生病!”一会儿,听见妈妈轻问:“生出来了吗?”爸爸平日里甚不在意形象,某日因要与英商谈判,理发修面更衣,立刻焕然一新。妈妈一边颔首赞道:“英俊老伙儿。”闲聊时开玩笑,问妈妈我结婚时给多少嫁妆?妈妈笑眯眯看我一眼:“结婚是两个人的事,一个人只能发昏。”妈妈这样概括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最尽职尽责的义务饲养员兼清洁工。”  相似文献   

16.
《绿叶》2020,(6)
正兴安不只是画家,他还是集作家、文艺评论家、编审于一身的文艺工作者。最近,兴安的新书《在碎片中寻找》与读者见面了。作为同行和挚友,对于他新书中如何写文学与艺术、社会与生活的亲历和感悟,对山川风物的观察和感怀;如何结交当代国内诸多作家、艺术家的文字,以及在他阅读了众多外国作家与作品之余,写下了什么样的随笔,不去作任何介绍与评论,我今天只想向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兴安这个人。我与兴安相识已有多年,初次见面却是在湖北郧西,当时北京市文联在那里举办一个活动,我与武汉的一位年轻作家同行,一进驻地小楼,那位年轻人便迫不及待四处探头大呼,兴安,兴安!我道兴安是谁?年轻人瞪眼大惑,你不知兴安?大有文坛无人不识此君的意味,  相似文献   

17.
人类面临的根本困境,说到底是环境生态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主义文学正在中国文坛悄然兴起。先是《狼图腾》创下上百万的销售量,随后是《藏獒》叫板,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持的年度最佳作品评选“激战正酣”时,被媒体推上醒目的位置。接着又有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雪狐》,以诡魅的笔法,写出动物的神奇与人的复杂关系。在此之前,红柯的《大河》也是一部相当出色的描写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作品,可惜,这部好作品并没有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生态主义文学的大行其道,让人想起了美国大片《后天》的成功。2004年6月初,美国好莱坞大…  相似文献   

18.
人间喜剧     
我是一个喜剧演员。喜剧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一旦剧中的角色处于非理性状态,而观众处于理性状态时,就会引发观众的笑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喜剧的规律。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人成为了机械化大生产的附庸,里面的很多场景我们看了就觉得很可笑。历史的发展是为了人,而一旦脱离了"人"这个目的,就会产生喜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野菜飘香     
正周作人有一首写《北平的春天》的诗:东风三月烟花好,凉意千山云树幽。冬最无情今归去,明朝又得及春游。那种对春天的期盼和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古人虽说以鸟鸣春,但我觉得最先使人感到春意者,莫过于那些人见人爱的野菜了。东风一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节,那些野菜便迫不及待地钻出地面了。放眼望去,田野平畴,房前屋后,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的。它们经过漫长寒冬的浸润,鲜嫩的叶子更加葱茏,或是三三两两地  相似文献   

20.
《绿叶》2020,(7)
正李培禹兄的山水风光散文集《西河渡》即将付梓,嘱我写几句"评点"的话。我翻阅着培禹兄的这部文稿,不禁联想到他刚刚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的另一部散文集,那就是2017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借此机缘,我把阅读两本书的感受,融在一起说吧,因为在这本《西河渡》之外,培禹兄的散文创作天地很广,题材远不止"游记"类,生态佳作频出,十分精彩。可以说,近几年他凭着一篇篇令同道称赞的作品,大跨步地进入了知名散文家的行列。我与培禹兄是年轻时代的挚友,也是20世纪80年代有着共同爱好的文学青年。我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的初稿就曾经交给他阅读,得到他的认可和鼓励。我们是挚友,也是校友,都在北京二中读过书,也有着共同的朋友圈。据我所知,在年轻时代他就尝试创作过多种多样文学体裁,而且都有很成功的佳作。他写过小说,写过抒情散文,写过杂文,也写过报告文学,但更钟情于诗歌。在《赵堂子胡同15号的思念》(见散文集《总有一条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