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胶团强化超滤法(MEUF)去除废水中氯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种单一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聚氧乙烯失水山梨脂肪酸酯醇醚(TW80)和混合表面活性剂TW80-SDS对氯苯(CB)的强化超滤,以期为有机废水胶团强化超滤技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进料液静置时间对去除率无显著影响,而振荡时间在1 h后对去除率影响不大。氯苯的去除率随进料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单一的表面活性剂对氯苯的去除效果顺序为TW80CTMABSDS,且表面活性剂对氯苯的去除效果与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值(CMC)、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呈负相关。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TW80-SDS对氯苯的去除效果明显强于单一的SDS,且去除率随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渗透通量随着进料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单一表面活性剂种类对渗透通量的影响顺序为SDSTW80CTMAB,混合表面活性剂中随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渗透液的渗透通量越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一种由天然油脂蓖麻油磺化制得的磺化蓖麻油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超滤膜相结合处理含微量Cr3+废水。探讨了膜过程的超滤特性及影响Cr3+去除效果的因素,并对该表面活性剂的回收再利用问题做了初步实验。实验表明,溶液中加入Cr3+,磺化蓖麻油截留率明显增大,可见磺化蓖麻油胶束在水溶液中与Cr3+作用可形成比纯磺化蓖麻油胶束更大的胶束或胶束聚集体。经过超滤膜过程处理,透过液中Cr3+浓度〈0.254 mg/L,用于含Cr3+废水处理,可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或装置回用要求。初步回收实验表明,磺化蓖麻油在酸性条件下析出,通过离心法可将其从浓缩液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3.
在胶团强化超滤(MEUF)技术处理有机物废水中,采用多因素正交实验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的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即疏水链长度相同,而亲水基头不同;亲水基头相同,而疏水链长度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分析基团差异对于苯酚增溶的影响。结果表明,十六烷基氯化吡啶(CPC)对于苯酚的去除效果最好,其次是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OTAB),最后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综合去除效果和经济性两方面考虑,在单因素超滤实验中选择OTAB来重点研究表面活性剂浓度和电解质浓度两个操作参数对于苯酚增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改性磺化泥炭去除水中双酚A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澳化铵(HTAB)对磺化泥炭进行接枝改性,并研究了双酚A在改性磺化泥炭上的吸附特性.研究发现,改性磺化泥炭的C元素由40.12%(质量分散,下同)增加到47.91%,其在水中的Zeta电位升高了27.0 mV.双酚A在磺化泥炭和改性磺化泥炭上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  相似文献   

5.
胶团强化超滤技术(MEUF)中通常采用表面活性剂作为外加有机物,存在价格昂贵且具有二次污染的风险。本研究选取天然有机物海藻酸钠作为外加物,研究了海藻酸钠强化超滤去除含Pb废水的特性及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Freundlich模型可用于海藻酸钠溶液对Pb2+的吸附过程;海藻酸钠及其与Pb络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海藻酸钠中的OC-OH基团在吸附Pb2+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Pb2+的浓度40 mg/L,海藻酸钠投加量为100 mg/L,pH7时,MWCO为4 kDa、6 kDa、10 kDa、30 kDa、50 kDa和70 kDa的膜均可实现对其的高效截留,截留效率均达到95%以上。随着pH值的升高,超滤膜对于Pb2+的截留效果越好。超滤浓缩液在pH值调节到13时,可将几乎100%的Pb回收。  相似文献   

6.
在水处理应用中,为解决Fenton法通常需较低pH的局限性,提出了以硫酸铜为催化剂的类芬顿反应体系,以双酚A(BPA)为目标污染物,分别考察了催化剂用量、H2O2用量、反应温度、BPA初始浓度和pH对BPA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反应过程中pH和羟基自由基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为0.8 g·L−1、H2O2为78 mmol·L−1、BPA为152 mg·L−1、反应温度为75 ℃、反应时间为65 min的条件下,BPA和TOC的去除率分别为95.4%和85.9%;所建立的硫酸铜类芬顿反应体系,相比Fenton反应体系具有更宽的pH适应范围,可以在pH=3.0~10.1下进行反应,无需调节反应液的pH,且出水水质颜色好,成本低。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有机废水的高效处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太阳能固定膜光催化中试装置,研究了光解、初始浓度和平均光强等对双酚A(BPA)光催化去除的影响及BPA的矿化和在自来水中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BPA在日光照射下很难光解,其光催化降解呈表观一级反应,在平均光强介于5.7~23.5 W/m2时,表观反应速率常数和平均光强呈线性关系.太阳能光催化对BPA具有良好的矿化作用,但其降解与以UV254为光源的降解有不同的机理.太阳能光催化对自来水中BPA也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超声波/零价铁(US/Fe^0)工艺对水中双酚A(BPA)的降解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US/Fe^0工艺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BPA,具有协同作用,且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Fe^0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超声功率越大,越有利于BPA的降解;初始浓度较低时,BPA的降解效果较好;弱酸性条件有利于BPA的降解;加入一定量的自由基捕获剂(正丁醇)可以抑制BPA的降解;联合作用2h后,TOC的去除率较低,说明其矿化程度不完全。  相似文献   

9.
依次改变SBR系统(厌氧-好氧-缺氧模式)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好氧-缺氧段时间比以及污泥龄(SRT),并采用液相色谱法对系统双酚A(BPA)浓度进行了检测,从BPA去除的角度对SBR工艺进行了评估,同时对部分工艺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SBR工艺对BPA有较好的去除能力;在温度为20 ℃、充水比(SBR工艺1个周期中进入反应器的污水量与反应器有效容积之比)为50%的条件下,最佳的工艺运行参数为总HRT=480 min,SRT=25 d,厌氧、好氧、缺氧段HRT分别为90、150、180 min;好氧-缺氧段时间比为0.83,此时COD、TN和PO43--P的总去除率分别达到89%、69%和95%,BPA总去除率达到99%,其中厌氧、好氧、缺氧段BPA去除率分别占BPA总去除率的66%、32%和1%.BPA在上述SBR系统中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厌氧段污泥吸附和好氧段的生物降解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合成碳羟基磷灰石对水中双酚A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废弃蛋壳为原料、尿素为添加剂,合成纳米碳羟基磷灰石(CHAP)用于吸附水中双酚A(BPA)。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测试技术对CHAP样品表面化学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环境因子pH值、吸附时间和BPA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HAP对BPA去除率在酸性(pH=3~6)溶液中较好,而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减弱。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数据计算分析得知,CHAP对BPA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式,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比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CHAP对BPA吸附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11.
大分子络合超滤技术去除溶液中镍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聚丙烯酸(PAA)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去除Ni2 ,首先将Ni2 离子络合在大分子上形成大分子络合物,进而通过超滤膜,将其截留在膜的一侧,从而达到分离镍离子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这两种聚合物进行络合超滤可以使镍离子去除率达到95%以上;当Ni2 与聚合物的反应时间为30 min时,镍离子(170 mg/L)与PAA(0.5 wt%)、CMC(0.5wt%)的适宜配比分别为1:2.5和1:1.在分离体系中加入Na 、Mg2 后,对镍离子的去除具有不利影响.此外,考察了用大分子络合超滤法处理含有镍离子的实际废水,结果在透过液中未检测出Ni2 .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热活化过硫酸盐对双酚A的氧化降解效能及机理,探讨了温度,反应物初始浓度,pH值,阴离子和腐殖酸对双酚A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双酚A的降解率随温度和过硫酸钠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双酚A在酸性条件下的降解率比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要高;阴离子的存在会抑制溶液中双酚A的降解,抑制作用依次为SO42- >Cl- >NO3-;加入腐殖酸后,双酚A的降解受到抑制。双酚A的降解中间产物主要为对苯二酚、对异-丙烯基苯酚、2-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和3-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  相似文献   

13.
采用强化混凝-平板折转错流膜分离技术对脱墨废水的二级生化出水进行了深度处理中试研究,从运行方式、超滤膜种类、清洗方式、长期运行稳定性等方面评估了工艺适用性。结果表明,间歇运行方式可有效降低滤饼层阻力(Rc)和浓差极化阻力(Rg),缓解膜污染,提高水通量和出水水质。亲水性强、截留分子质量(30 kDa)较大的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可以延缓膜污染,提高产水率和出水水质;比截留分子质量(8 kDa)较小的PES膜更适宜脱墨废水二级生化出水的处理。正反同步冲洗可有效清洗膜表面及膜孔内部,显著降低滤饼层阻力(Rc)、孔堵阻力(Rf)、浓差极化阻力(Rg),且可避免反冲洗损伤膜表面功能层。在跨膜压差为0.025 MPa、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2 g·L−1条件下,采用停歇2 min、运行8 min操作方式,PVDF超滤膜可在膜通量为80 L·(m2·h)−1以上连续运行50 h,COD、浊度、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79.1%、99.9%和99.4%,满足我国《工业用水水质标准》(GB/T 19923-2005)中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要求,且清洗后水通量可恢复95%以上,表明该技术具有深度处理脱墨废水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聚合物强化超滤处理含铜废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聚合物强化超滤工艺(PEUF)是一种将高分子聚合物和超滤技术结合的新型、高效的重金属废水治理方法。以壳聚糖(CTS)为聚合物去除水中的铜离子。考察了吸附络合和超滤过程中影响铜去除率的多种因素。结果表明,溶液pH值为6.0、CTS浓度为0.15 g/L和反应时间为60 min时,通过超滤系统后效果最佳。装载比一定时,铜初始浓度的变化对铜的去除率没有明显影响。CTS对铜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还研究了超滤膜的污染情况和膜清洗方法,结果表明,酸清洗效果较好,可使膜通量恢复达87%左右。  相似文献   

15.
Viable skin efficiently absorbs and metabolizes bisphenol 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alko D  Jacques C  Duplan H  Bruel S  Perdu E 《Chemosphere》2011,82(3):424-430
Skin contact has been hypothesized to contribute to human exposure to bisphenol A (BPA). We examined the diffusion and metabolism of BPA using viable skin models: human skin explants and short-term cultures of pig ear skin, an alternative model for the study of the fate of xenobiotics following contact exposure. 14C-BPA [50-800 nmol] was applied on the surface of skin models. Radioactivity distribution was measured in all skin compartments and in the diffusion cells of static cells diffusion systems. BPA and metabolites were further quantified by radio-HPLC. BPA was efficiently absorbed in short-term cultures, with no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dels used in the study [viable pig ear skin: 65%; viable human explants: 46%; non-viable (previously frozen) pig skin: 58%]. BPA was extensively metabolized in viable systems only. Major BPA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the skin were BPA mono-glucuronide and BPA mono-sulfate, accounting together for 73% and 27% of the dose, in pig and human,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experiments with viable skin models unequivocally demonstrate that BPA is readily absorbed and metabolized by the skin. The trans-dermal route i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substantially to BPA exposure in human, when direct contact with BPA (free monomer) occurs.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絮凝-超滤(electrocoagulation-ultrafiltration,EC-UF)组合技术对含铜废水中的铜离子进行了处理实验研究。讨论了电流密度、初始pH、初始铜浓度和初始电导率等因素对铜的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对EC-UF组合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J=50 A·m-2、初始铜浓度C(Cu2+)≤40 mg·L-1、初始pH=4~8、初始电导率σ=2 mS·cm-1、电解时间20 min的条件下,废水中铜的去除率达到99.6%并有效的减缓了膜污染。本研究为EC-UF组合技术除铜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沈浩  余健  任文辉 《环境工程学报》2018,12(4):1013-1021
以酸热、有机改性凹凸棒和聚醚砜为原料,利用液-液分离技术制备了聚醚砜/改性凹凸棒毫米级杂化微球。利用扫描电镜和比表面仪分析所制杂化微球表观特征。实验探讨了改性凹凸棒掺杂比和溶液pH对杂化微球吸附双酚A效果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实验结果表明:杂化微球对双酚A的吸附性能受pH影响较小;相比纯聚醚砜微球,掺杂后的杂化微球对双酚A吸附量从1.97 μmol·g-1提升到11.80 μmol·g-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根据Langmuir模型计算可知,25 ℃时杂化微球最大吸附量为116.28 μmol·g-1。5次乙醇再生后,杂化微球对双酚A的去除效果依然保持在95%以上。杂化微球作为吸附剂在水处理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GOT)纳米复合物作为亲水化改性剂,通过动态过滤法对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进行改性,得到GOT/PVDF改性膜。分别选用腐殖酸(HA)、磺胺嘧啶(SDZ)作为水中微污染物的代表物质,研究了改性膜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HA及SDZ的去除行为,同时考察了膜表面GOT的稳定性。结果表明:GOT/PVDF改性膜能提高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去除并控制膜污染;在光催化条件下,GOT/PVDF膜能够去除98.3%的SDZ,远高于黑暗条件下31.8%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