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鲢鳙鱼不同密度的放养试验,研究了滤食性鱼类对池塘浮游生物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鲢鳙鱼密度的增加,浮游植物生产力并不下降,密度有所提高;鲢鳙鱼的放养促使浮游动植物向小型化发展;鲢鳙鱼放养密度对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流式细胞计为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分析工具,研究了醛类固定剂的固定、液氮贮存对于微微型浮游生物的细胞大小、密度、藻红素荧光值(FL2)和叶绿素荧光值(FL3)的影响.实验主要结论为1)液氮环境适于贮存固定的微微型浮游生物样品,而未固定样品在液氮中贮存后细胞密度有损失;2)醛类固定剂对微微型浮游生物样品的细胞密度基本没有影响;3)醛类固定剂可增强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荧光强度,其中戊二醛主要影响聚球藻的FL2强度,多聚甲醛主要影响FL3强度.认为多聚甲醛是适用于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固定剂,推荐使用浓度为0.8%~1.2%,此外戊二醛浓度为0.05%、多聚甲醛浓度为0.8%~1.2%的混合固定剂亦适用于固定微微型浮游生物.图4参15  相似文献   

3.
以宁波市北仑区梅山水道形成的人工泻湖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季节进行水质及浮游生物调查,分析其浮游生物时空分布特征与水质的关系。4个采样点共检出浮游植物66种,以硅藻为绝对优势种,检出浮游动物25种,主要为桡足类、少量轮虫及网纹虫;拦坝后水道内浮游生物密度有了数量级增长,各项生物评价指数降低,但各采样点仍处于中污染水平。监测理化参数表明,研究水域在拦坝后盐度下降、悬浮物浓度下降,氮磷含量无明显变化;水域大部分点位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结合浮游生物分布与理化参数进行分析,发现堤坝合龙后,水道内侧海水淡化、悬浮物含量下降,导致浮游生物密度上升、生物多样性下降、出现淡水优势种群;营养盐含量不是浮游生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对浮游生物分布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鲢鱼、芦台鲌鱼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室内受控生态系统实验,研究鲢鱼和芦台鲌鱼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控制作用.对各受控系统中藻类与浮游动物的统计数据及理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的统计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密度下放养滤食性鲢鱼足可以起到控藻作用的.一定密度的芦台鲌鱼与水生植物联合养殖也会起到控藻作用.放养鱼类控藻都要在适当的密度下,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控藻效果.研究还发现,鱼类的放养会使水体中蓝藻在浮游植物中的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5.
投饵养鱼对潘家口水库藻类生长影响的围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敏  黄岁樑  杜胜蓝  臧常娟  高峰  林超  罗阳 《生态环境》2010,19(8):1906-1911
设置投饵、投饵单养花鲢(Aristichthisnobilis)、投饵单养鲤鱼(Cyprinuscarpio)、投饵混养花鲢和鲤鱼以及空白对照5个围隔及水库背景水体,研究投饵养鱼对潘家口水库浮游藻类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试验期间水库水体和空白对照围隔中总藻平均密度分别为2.60×10^6L^-1和3.38×10^6L^-1,均以蓝藻和绿藻为主且基本保持稳定状态;投饵能有效促进藻类生长,只投饵围隔中总藻平均密度达到1.17×10^8L^-1,藻种组成向单一鱼腥藻(Anabaena)方向演替;养殖花鲢抑制藻的生长,参照只投饵围隔,抑制率接近80%,绿藻占据极大优势,其中栅藻(Scenedesmussp)、芒锥藻(Errerellabornhemiensisconr)和空星藻(Coelastrumsp)成为优势藻种;投饵养殖鲤鱼也能有效降低藻生物量,总藻平均密度为4.07×10^7L^-1,绿藻占总藻的比例由27%增加到95%,其中空星藻和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Beij)为优势藻种;投饵混养花鲢和鲤鱼围隔中总藻密度稍高于单养花鲢和鲤鱼围隔,为4.37×10^7L^-1,栅藻和鱼腥藻为优势藻种。  相似文献   

6.
2001年7~8月和2002年7~8月两次对衡阳市鳙鱼、鲤鱼蠕虫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衡阳市鳙鱼、鲤鱼寄生的蠕虫共有8种,其中吸虫5种,绦虫1种,线虫2种,分属于3纲7科;衡阳市鳙鱼、鲤鱼蠕虫感染率较高,感染率分别为89%和86%,加强对该类疾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滦河干流浮游生物群落和评价水质状况,对滦河干流河源段、上游段、中游段和下游河口段在两水期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以及水体理化指标进行分析,计算综合污染指数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滦河水质,最后利用统计方法研究水体理化指标与浮游生物群落之间关系. 结果表明:滦河干流浮游植物以绿藻和硅藻为主,除下游河口段外,其他河段在丰水期的平均密度超过枯水期. 浮游动物在丰、枯水期都是以原生动物为主,丰水期在中、下游段平均密度较高,超过1.6 × 106个/L,枯水期在上、中和下游段的浮游动物平均密度接近,且丰水期的平均密度高于枯水期. 两类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显示滦河干流水质受到中度污染. 滦河水体中溶解氧(DO)、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和总磷(TP)浓度均达到了国家地表水体Ⅳ类标准;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在丰水期的中游段和枯水期的下游河口段超过了地表水Ⅳ类标准;水体中总氮(TN)浓度普遍超过Ⅳ类标准,在两个水期中游段和下游河口段均超过了Ⅴ类标准. 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表明滦...  相似文献   

8.
2004年3月~11月对人工湿地循环处理的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放养类型对水体中浮游动物的影响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养殖水体经人工湿地处理后,水质改善,对浮游动物去除率在60%以上,几乎没有影响到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循环水量最大的1号塘浮游甲壳动物隆腺溞占优势,密度较其他塘低,而生物量则高;放养类型相同的循环塘3号塘和静态塘4号塘,浮游动物种类基本相同,但种类数3号塘明显多于4号塘;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显示:1号塘>2号塘>3号塘>4号塘,说明循环塘水质好于静态塘.图4表5参21  相似文献   

9.
大丰麋鹿保护区是以麋鹿的回归引种和保护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10年来,麋鹿的种群由建区时从国外回归的39头发展到目前的268头,对引种、保存和恢复麋鹿种群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种群的不断扩大,也导致了半野生放养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是扩大半野生放养区的面积;二是通过有效途径改善放养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单位面积的载畜量。本文就保护区生境的改造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丰麋鹿保护区生境改造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丰麋鹿保护区是以麋鹿的回归引种和保护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10年来,麋鹿的种群由建区时从国外回归的39头发展到目前的268头,对引种、保存和恢复麋鹿种群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种群的不断扩大,也导致了半野生放养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是扩在半野生放养区的面积,二是通过有效途径改善放养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单位面积的载畜量。本文就保护区生境的改造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2006年1月采自松花江红旗渡口到同江7个样点的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RAPD指纹分析,进而探讨了河流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与物种组成之间的关系.筛选出的8条随机引物扩增的谱带全为多态性带,其中特有条带所占比例最大(30.2%);形态分类共检测到浮游生物66种,且没有检测到7个样点的共有种类;这些结果显示研究区域浮游生物群落相似性比较低,环境差异性较大.基于DNA指纹的聚类进一步表明,同江、红旗渡口和佳木斯的浮游生物群落较为相似而聚为一枝,哨口、肇源和哈尔滨为一枝,而松原成为单独的一枝.物种组成则将上游的红旗渡口与哨口,下游的同江与佳木斯分别划为一类,位于中间的3个样点为一类.DNA指纹主要揭示相对优势类群DNA的多态性,因此主要反映的是浮游生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而物种组成在这里更多是反映与空间距离的关系,水流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上游的部分个体随水流带到了下游.由此可见,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分析在河流生态系统大空间尺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揭示群落与环境关系方面,并能为水环境分子生物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积累基础资料和提供蘑要依据.图4表3参21  相似文献   

12.
湘黄鸡散养与舍养的效益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散养和舍养的湘黄鸡效益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湘黄鸡采用散养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舍养的经济效益,每1000羽鸡可多获纯收入1000元以上,而散养方式中又以放养的效益比圈养效益更佳,同时湘黄鸡散养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从而认为湘黄鸡放养的散养方式应在产区内广大农村养鸡业中予以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渭河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区域.为了掌握渭河浮游生物组成结构及生态环境现状,于2018—2019年分两个季节在渭河开展4次水生态调查,研究分析了渭河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8门53种,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占比分别为43.4%、33.9%;浮游动物4...  相似文献   

14.
盐碱池塘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放养模式的高青盐碱池塘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季节变动。结果表明,盐碱池塘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简单,主要优势种是羽摇蚊幼虫和奥特开水丝蚓,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无鱼对照池比养鱼池高得多,平均密度(nar/m^-2)和生物量(ρA/g m^-2)分别为1103(40-2085)m^-2和4.61(0.15-12.91)g m^-2,养地池底栖动物nar/m^-2和ρA/g m^-2分别为54-161m^-1和0.14-0.54g m^-2。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在春夏之交有一高峰,对盐碱池塘底栖动物种、量特点及其与鱼类捕食和一些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高州水库水质与浮游生物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评价分析流域治理对水质的影响,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调查了高州水库(石骨库区)营养状态及浮游生物分布,并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从2000年的数据来看,水库营养水平属于寡中营养型;丰水期的营养水平,浮游植物丰度及Chl a含量均高于枯水期,丰水期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要优势种,而枯水期主要为蓝藻,浮游动物丰度枯水期远高于丰水期,以桡足类的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无节幼体,桡足幼体以及枝角类的角突网纹Sao(Ceriodaphnia cornuta)和长额象鼻Sao(Bosmina logirostris)为主,与1988年的数据相比,总磷含量大幅度下降(0.021-0.006mgL^-1),尽管总氮含量呈上升趋势(0.405-0.820mgL^-1),但总的营养水平有所下降,浮游生物种类与丰度发生了较大变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由蓝藻占绝对优势演变为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要优势种,浮游动物则由桡足类和枝角类取代原生动物和轮虫,成为主要的优势种群。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均大幅度下降,说明经过近十年的流域治理,水库水质得到一定的改善。图3表4参19  相似文献   

16.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恢复对蟹类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崔丽娟  王义飞  张曼胤 《生态环境》2010,19(12):2929-2933
底栖动物尤其是蟹类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研究检验不同红树林种类及林龄和郁闭度是否对蟹类分布情况存在显著影响。从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对蟹类密度的影响可以看出:不同植被类型对蟹类密度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光滩与成熟的秋茄(Kandelia candel),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桐花树、秋茄、白骨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红树林树种和林龄2因素对蟹类密度的影响的双因素分析中:树种、林龄、树种和林龄间互作均对蟹类密度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不同红树林树种和郁闭度2因素对蟹类密度的影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中:树种对蟹类密度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郁闭度对蟹类密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树种和郁闭度之间互作对蟹类密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和抗生素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兴污染物。有关二者对生物体的单一毒性研究已经被广泛报道,然而它们对浮游生物的联合毒性研究还较为缺乏。文章的研究目的是明晰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ROX)共存条件下,对浮游植物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浮游动物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生物交互效应。通过水体暴露的方式,分别研究了MPs与ROX对小球藻和大型溞的单一和联合毒理效应。测试了不同暴露组中斜生栅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以及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等生理指标,暴露液中ROX的浓度变化,大型溞的牧食率、滤水率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响应。结果表明,PS-MPs和ROX联合暴露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其光合作用效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相较于空白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以及Fv/Fm分别下降了13.3%、9.5%和9.3%,但是二者联合暴露与单一暴露抑制效果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PS-MPs和ROX的联合暴露对大型溞的觅食行为存在显著抑制作用,牧食率和滤水率相较于空白组分别下降31.3%和31.6%,且在二者共存条件下,PS-MPs能够降低ROX对大型溞觅食行为的影响;PS-MPs和ROX的联合暴露显著抑制了大型溞的SOD活性和CAT活性,这可能会导致氧化损伤的发生,且联合暴露会对大型溞SOD活性产生相加作用,对CAT活性产生轻微的协同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索MPs和抗生素对浮游生物的长期交互效应,并对相关作用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纯沼液和纯鸡粪养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纯沼液养鱼每亩的净产量达808kg,纯鸡粪养鱼的净产量每亩只有227.5kg。前者的经济效益要比后者高2.5倍,作者从能量、氮和磷的投入产出、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含量以及溶解氧的变化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增产的原因,通过试验,作者指出,沼液养鱼是提高农村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率和推动沼气的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营养富集、添加醋酸钾和灌注培养都是改善杂交瘤细胞培养的策略在Cp9B细胞的静止分批培养中,添加氨基酸和维生素延长了培养时间,但对最大细胞密度影响不大,在反应器分批培养中,营养物明显促进细胞增殖,最大细胞密度比原来提高35倍.利用添加1g/L醋酸钾的反应器灌注培养实验说明,从普通培养基转到营养富集培养基,反应器中的平均细胞密度、抗体浓度和抗体滴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培养上清中,乳酸、氨和丙氨酸大量积累,葡萄糖和某些氨基酸大量消耗,以致于可能造成对细胞生长和代谢的抑制。  相似文献   

20.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3):361-361
最近的媒体报道将北海描述为一个濒临崩溃的生态系统。幼年鳕鱼的存量达到20年来的最低点,很多海鸟遭遇到有记录以来的最坏的繁殖季节。关于浮游生物种群及其生命周期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的研究,可用作气候变化的一种指标。这种方[(\267\250)(\324\332)]1958~2002年间被用于一项关于北海中浮游生物的研究,其结果显示,海洋食物链的根部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可能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浮游植物和其他海洋生命形式的生产力增长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可能是导致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种群数量下降的一种因素。利用浮游生物研究气候变化@肖辉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