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十七世纪中叶清朝康熙年间推行土地政策以来,长三角地区耕地变化速度显著加快,对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收集了长三角地区十七世纪以来的耕地数据,选择海拔、坡度、土壤与河流距离和人口密度等影响因子,利用SPSS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结合不同时期耕地分布影响因子权重,重建1661—2020年长三角地区耕地演变数据,基于此探索历史耕地的空间分异规律和时间演变过程,系统分析不同时期耕地变化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耕地数量呈现“M”型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多南少”,其空间格局呈“西进北扩,纵深扩散”的演变态势。清朝时期,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耕地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农业政策和技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成为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与生态退耕项目的推进导致长三角地区耕地持续减少。历史时期长三角耕地格局持续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在地理变迁与耕地格局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在宏观层面上影响耕地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始终是耕地格局演绎变迁的基底,也是区域人文景观的基础。人文地理环境则在微观层面深入且细致地改变耕地格局,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实践。长三角地区耕地的变化体现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博弈,反映出“人地关系”理念的转变。区域发展规划应突显长三角的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区域一体化的生态景观廊道,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2.
温以才 《环境》2000,(9):23-2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状态,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美。老子曰:“道法自然”,人们应向自然学习,与自然和谐。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风景画(我国称之为“山水画”)这种直接讴歌“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样式首先根植于画家热爱和赞美自然的环境文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初,德国著名自然科学家、现代地理学奠基人洪堡德说过:“我要努力证明自然条件对道德结构和人类命运的经常的、无处不在的影响。”同时期的另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李特尔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人是自然的活镜子。”今天看来,这些话应该从更深一层的意义去理解,即地理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只是直接的,而是大多表现在社会和自然的相互作用的间接过程。在所有地理环境因素中,气候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人长期自认处于世界中心,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生态状况有关.这里提出了一个文化生态的概念,即文化生态由自然场与社会场交织而成.“自然场”指人在生存与发展所附丽的自然环境,又称地理环境.而对此做出最早概括的是《尚书》中的描述:“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相似文献   

5.
杨子 《沿海环境》1999,(6):13-13
人类生活在阳光、空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藏等自然条件之中,这些自然条件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人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以不同形式从周围的环境摄取各种物质,并不断从体内排出废物到环境中去.因而,自然环境与我们的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自然环境的改变,往往会引起人们身体的不适,甚至会发生疾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谈到“水土不服”的问题,从地理环境及人体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机体与这一特定的环境的物质交  相似文献   

6.
曾淑萍 《环境保护》2023,(18):79-80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之间蕴含着生态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人与自然本质相通,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以达到相融相通的境界。“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唐诗宋词中有集中的呈现,诗词中有对优美自然环境的记录与描述、有对生态哲学的阐释与传递,生态观融于诗情画意之间,自然之美令人沉醉,自然情怀值得推颂。  相似文献   

7.
心灵的环保     
自然是一种灵动,是富有思想的色彩,就像一首歌一样一直延伸着一种美。 当真真切切地融入玲珑剔透的自然之中,我们发觉,在繁忙的生活中仍需弥补一种“静听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的恬淡与宁静。  相似文献   

8.
<正>重庆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造就了以山地生物多样性和河流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生态系统。其类型繁多、结构复杂,种质遗传多样性资源  相似文献   

9.
昆明市区大气污染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昆明市大气污染变化分析基础上,结合昆明市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了大气污染特征及其产生原因,揭示了其大气污染变化规律及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昆明市区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地理环境的演变是极其缓慢的,重大的自然变化非短期内所能察觉,因而不易为人们所注意。近二十年来,在欧美、苏联等一些国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使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才引起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普遍重视。从地理环境的演变方向来看,在人类有计划的合理的生产活动作用下,完全有可能使环境得到改善,至于由人类无意识的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恶化,也决不只是一个“三废”污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就如何创造城市环境美进行了论述。每个城市所创造的环境美都应有其“个性”,这个“个性”应依其性质、功能、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加以发展。城市环境美的创造,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作者提出了衡量城市环境美的标准。城市环境美不仅是个物质文明建设问题,还是个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两者缺一不可。创造城市环境美必须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全球自然保护话语中的“保护兼容性”理念及其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政策与实践,以具有“保护兼容性”这一核心语料的自然保护案例、规划和管理政策文献为基础,重新审视自然保护地管理中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从大量实证研究中系统地总结并提出保护兼容性生计概念与实施路径。保护兼容性生计是自然保护地及其周边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人们以一定的土地利用为主导或基础开展的自然资源利用、管理与生产经营等谋生方式。研究提出尊重社区私利来实现保护公益的生计实现流程,并以生计总体模式解析如通过可持续的资源利用与价值实现推动自然保护地社区形成公平和可持续的生计。研究指出:保护兼容性生计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社区形成与保护互惠的自力更生发展路径,需要顺应保护发展趋势扩展其空间适用范围和具体实现方式,并对其成效进行追踪和评估。  相似文献   

13.
"野"最早起始于先秦儒家时期,与"文"、"礼"相对;后受庄子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历代文艺作品及其批评领域,逐渐发展出"疏野"、"野趣"、"野逸"等子范畴,蕴涵着丰富而多元的内涵维度。历代文人对"野"范畴的审美偏好体现在绘画领域,形成了笔墨技法方面简洁淡雅的"疏野"技巧、艺术风格方面涵韵丰赡的"野趣"追求以及艺术追求方面的"野逸"品格,呈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特有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崇野尚野,最终成为中国文人画的基本文化内核之一,也成为文人画作为东方艺术区别于西洋画作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环境心理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宏  江红 《山东环境》2001,(1):23-25
对“环境心理学”作为用心理学的方法探讨人与各种环境关系和行为的学科产生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环境心理学”中“环境”的内涵应是引起心理反应的各种周围属性的综合,是由人的种种社会集合(基于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交往的人们形成的社会单位)以文化媒介形成的社会环境和围绕着个体和社会集合的物理和地理环境组成。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是“环境污染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是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并以之作为环境污染物转移、 积累对人的心理 学指示指标;探索人类生活、工作时所需气候、饮食等最佳心理学感受时的条件以及文化媒介在提高人类环境意识和生存文明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类是地球上动物的一员,在自身进化的同时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而生存  相似文献   

16.
黑靖国 《环境工程》2022,(2):249-250
<正>生态环境是人类栖息的自然家园,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从“春色满园关不住”到“浅白深红画不知”,......透过古典诗词之美,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美即和谐的美好画面,洞见自然四季之美。然而,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环境问题曾困扰社会发展,滥砍滥伐、过度捕捞、乱排污水等行为屡禁不止。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中华民族发展的大计,重在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促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间是时间存在的寓所,生态文明建设不只需要时间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更要空间层面的介入与实践。作为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环境空间视觉导向系统设计是立体视角和多元文化的产物,具有进入生活、  相似文献   

17.
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龙”为研究对象,通过南京薛城遗址2021年出土的“龙”形遗迹,论述基于多源空间数据进行“龙”形遗迹三维修复和建模的过程,为考古遗迹数字化保护提供一种定量方法。此外,对比分析中国四处典型“龙”形考古遗迹的材质、形态以及所在的地理环境等,探讨史前“龙”形遗迹面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演变规律,认为:辽宁阜新“龙”与早期农业阶段先民选择猪作为财富的象征有关;中原地区全新世适宜期的暖湿气候条件致使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和江苏南京薛城遗址的“龙”形象与鳄类似,材质均来自淡水资源;伴随着中原地区夏王朝影响规模扩大,取自陕西二里头遗址的“龙”形遗迹,已经脱离了地理环境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丘医生 《环境》2001,(7):34
毛芪芳读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追求促使理发发展成为美发,“理发师”也渐渐被人们称为“美发师”。当今,美发师已广泛分布在大小城镇,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一个庞大的职业人群。  相似文献   

19.
去年8月局党组提出“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的要求。围绕这一主题,笔者在机关和直属单位做了一些调研,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1学习型机关的内涵、目标按照现代管理的理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以个体学习为主,强调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共同奋斗。学习型组织作为一门现代管理的理论,也已迅速风靡世界,首先是欧、美、日跨国公司以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强化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有40%正在建设“学习型组织”。随后是城市乃至整个国家也快速跟进,日本要把大板建成“学习型城市”,新加坡要建成“学习型政府”,美…  相似文献   

20.
大学校园劲吹崇尚自然美之风在美容热大有不断升温之势的今天,各所大学校园里则劲吹崇尚自然美之风。以保持自然为美,以高雅气质为美,远离浓妆艳抹,拒绝整形美容,甚至蔑视对女性的“选美”比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