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雾霾风险评价指标权重,依据指标选择原则确立10个雾霾风险指标,引入集对分析法对我国长三角雾霾风险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研究表明:1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个城市风险等级分别为IV级、III级、III级、III级。2四个城市雾霾风险较高普遍原因是PM2.5年均浓度、PM10年均浓度差异度过高,其中上海市风险等级高于其他三个城市,原因是单位机动车数量和人口密度为对立因素,以及环境监测和城市绿化率有待改善。对雾霾风险分析结果做出了相应的风险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2.
3.
对青海天然灌林(灌丛)热量带和类型划分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调查和分析大量资料,阐述了青海天然灌林(灌丛)的热量带划分问题,由以往的二带(温性和高寒)划分改变为三带(温性、寒温性和高寒)划分,首次对64个省内分布的灌林群系作出了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分数据的村级地块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工作中村级抽样单元野外调查工作量大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高分数据的村级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方法。以辽宁省北镇市孟家村SPOT5遥感影像为实验数据(主要包括农田、裸地、道路、大棚、水体、房屋等类型),基于eCognition平台,根据局部方差法筛选地物最优分割尺度,按照最优分割尺度从大到小组织实验区地物分割次序,结合影像对象的光谱、形状等特征,建立分类规则,完成了村级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提取。该方法有效避免了在影像分割时参数反复试错带来的复杂性和随机性,提高了农作物种植面积面向对象分类精度和效率。通过野外调查样地进行精度验证表明,精度达到90.4%,为提高农作物种植面积对地抽样调查工作效率,减少野外调查的工作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6.
7.
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其垃圾分类等亲环境行为对提升整个社会的环境治理成效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知—信—行”模式,构建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机理模型,对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的关键因素,通过差异性检验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在关键因素上的差异,并通过多群组分析探讨性别、设施与服务体系在意愿影响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认知会通过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形成一个传导机制间接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②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而主观规范无显著影响;③调研高校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水平存在异质性,表现为高职院校>一般院校>重点高校;④性别差异显著影响垃圾分类意愿,女生更容易受到主观规范的影响,而男生更容易受到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⑤设施与服务体系先进或落后,对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据此,本文提出提升大学生群体垃圾分类意愿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培育大学生群体的亲环境行为及推进高校生活垃圾的分类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制备并研究了改性纤维素对Cu2 、Zn2 、Ni2 3种重金属离子的捕集效果.研究了反应时间、药剂用量、pH值、反应温度对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中性或碱性,反应温度为25℃时,改性纤维素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捕集效果.今后可进一步根据物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天然高分子进行改性,并加强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模糊集对分析在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模糊集对分析法,建立了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可以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评价生态提供客观,合理的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根据煤炭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投影寻踪法,结合遗传算法,建立了遗传—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模型。以全球11个主要产煤国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可行性,提出提升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引入投影降维的思想,将遗传投影寻踪与回归分析技术运用到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中。将此技术与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实例比较,投影寻踪回归方法不但可以合理地作出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而且消除了神经网络方法中类别判断不够精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Qiusheng Wu Charles R. Lane Lei Wang Melanie K. Vanderhoof Jay R. Christensen Hongxing Liu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19,55(2):354-368
In terrain analysis and hydrological modeling, surface depressions (or sinks) in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are commonly treated as artifacts and thus filled and removed to create a depressionless DEM. Various algorithm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identify and fill depressions in DEMs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attempted to delineate and quantify the nested hierarchy of actual depressions, which can provide crucial information for characterizing surface hydrologic connectivity and simulating the fill‐merge‐spill hydrological proces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innovative and efficient algorithm for delineating and quantifying nested depressions in DEMs using the level‐set method based on graph theory. The proposed level‐set method emulates water level decreasing from the spill point along the depression boundary to the lowest point at the bottom of a depression. By tracing the dynamic topological changes (i.e., depression splitting/merging) within a compound depression, the level‐set method can construct topological graphs and derive ge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nested depression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wo fine‐resolution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derived DEMs show that the raster‐based level‐set algorithm is much more efficient (~150 times faster) than the vector‐based contour tree method. The proposed level‐set algorithm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being applied to large‐scale ecohydrological analysis and watershed model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