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B-6-1,使用紫外线进行原生质体诱变育种获得一株絮凝率为98.5%的菌株P33,经生理生化试验检测其属于肠杆菌属.传代稳定性实验表明,P33所产微生物絮凝剂的稳定性较好.菌株P33最优发酵条件和絮凝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菌株最佳发酵条件为每升发酵培养基中(蔗糖20 g,尿素0.7...  相似文献   

2.
从某环保公司的污水处理设备好氧活性污泥和广西民族大学思源湖周边土壤中共分离出64个株菌,经过初筛和复筛得到14个絮凝率大于50%的株菌,最后对其中3个絮凝率最高的菌株进行了鉴定,分别属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阿氏芽孢杆菌(Priestia aryabhattai)、拉尔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alkuanensis)。每50 mL 2.5 g/L高岭土悬液只需投加1.0 mL发酵液,蜡状芽孢杆菌在发酵时间为36 h、发酵pH为7.0时,絮凝率最高可达87.7%;阿氏芽孢杆菌在发酵时间为48 h、发酵pH为7.0时,絮凝率最高可达91.1%;拉尔宽假单胞菌在发酵时间为84 h、发酵pH为8.0时,絮凝率最高可达91.0%。3个产微生物絮凝剂菌株发酵条件比较温和,所需发酵液投加量少,表现出较高的絮凝率。因此,3个产微生物絮凝剂菌株具有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简单芽孢杆菌产高效微生物絮凝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从绿化植物根际土壤和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絮凝剂产生菌,得到一株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PS1,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简单芽孢杆菌(Bacillus simplex)。对菌株PS1产生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时间、絮凝活性分布以及pH、CaCl2、絮凝剂投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其对实际废水的絮凝效果。结果表明,菌株PS1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时间为36 h,产生的絮凝活性物质全部存在于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当pH为7.0~8.5、CaC12投量为0.25~0.35 g/L、发酵液投加量的体积分数为1.5%~2.5%时,菌株PS1发酵液对4 g/L的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最佳,絮凝率达到97%。菌株PS1所产絮凝剂对城市污水、啤酒废水、淀粉废水、医院废水的絮凝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河道疏浚底泥含水率高、体积庞大,不便于储存、运输和资源化利用。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减量化,使其快速脱水。通过筛选获得一株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F22,通过试验获得其最佳培养条件:葡萄糖为碳源,酵母膏和尿素为氮源,培养时间为60h,培养温度为32℃。将F22菌株所产絮凝剂应用于底泥脱水,试验结果表明,当底泥泥浆(含水率为93%)体积为100mL时,絮凝体系最佳pH为8~10,助凝剂CaCl2最佳投加量为4~5mL,F22菌株发酵液最佳投加量为3mL;絮体在1min左右大部分沉降至底部,F22菌株所产絮凝剂能够使底泥快速脱水。F22菌株所产絮凝剂在絮凝过程中起作用的是糖类物质,其通过氢键结合力产生絮凝作用。  相似文献   

5.
罗平  黄锃峰  杨萍 《环境工程学报》2012,6(8):2635-2639
采用富集-分离-筛选的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得到3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菌种,将其两两混合培养后,发现其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均有较明显的提高,并且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其最佳絮凝条件为:在pH=9时,微生物絮凝剂的最佳投量为2.0 mL,以2.0 mL 2.0%的CaCl2为助凝剂,对100 mL浓度为1 g/L的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与无机絮凝剂(10%PAC)和有机絮凝剂(0.1%PAM)的对比中,表现出了更高的絮凝活性和更好的絮凝效率。  相似文献   

6.
絮凝剂产生菌B-7的培养条件优化及生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成都市土壤中筛选分离了1株具有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B-7。考察了碳源、氮源、温度、培养时间、pH等多种因素对絮凝剂(MBF-7)絮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硫酸铵,培养时间为72 h,初始pH为7.0,温度为30℃,对0.4%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1.3...  相似文献   

7.
利用微生物法,分絮凝和降解两步处理含油污水。第1步优化了高效产絮凝剂菌絮凝条件。结果表明,培养40h的产絮凝剂菌液具有最佳的絮凝活性,菌液质量浓度为0.25g/L,投加量为6 mL/L,pH为5~14,絮凝助剂为CaCl2时絮凝效果最佳。第2步优化了高效降解菌的降解条件。结果表明,以原油为碳源,鱼粉为氮源,碳氮比(质量比)20∶1,初始pH=8,含油率9.0%,含水率60%时,降解菌降解率最高。在以上优化条件下,含油污水的原油去除率可达77.4%。因此,全程利用微生物,分絮凝富集、固体培养两步无害高效处理含油污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E 9,初步鉴定其为大肠杆菌。首次发现大肠杆菌能产生微生物絮凝剂。该菌产生絮凝剂的适宜培养条件为:乙醇为碳源,大豆粉为氮源,初始pH值为6. 5~7 .2、温度为30℃。絮凝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产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97% ~99. 5%,而絮凝剂投加量仅为通用发酵培养基的1 /15,絮凝效果优于聚丙烯酰胺等常用絮凝剂。  相似文献   

9.
选择微生物絮凝剂(MBF)作为絮凝剂,采用微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实际印染废水,开展微絮凝的影响因素、正交实验及超滤处理过程的运行参数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微絮凝的最佳运行条件为MBF与CaCl2质量比1∶32、MBF投加量30mg/L、pH=7.5、絮凝时间20min。正交实验表明,4种因素对微絮凝工艺的影响顺序依次为MBF投加量CaCl2投加量pH絮凝时间。添加MBF进行微絮凝预处理可显著提高后续超滤工艺中膜渗透通量,而且对超滤膜的寿命影响小。(2)超滤的最佳运行条件为运行压力0.12 MPa、运行周期18min、回收率83%、交替"运行-反洗"方式。(3)在微絮凝/超滤组合工艺最佳运行条件下,实际印染废水中COD由2 782.50mg/L降低至109.39mg/L,综合COD去除率达到96.07%。  相似文献   

10.
从土壤和活性污泥中筛选获得性能稳定、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达75%以上的菌株20株,其中编号为Ⅰ-18的菌株培养液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达85%以上,经鉴定为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实验表明,该菌株以质量分数为2%的蔗糖为碳源,以质量分数均为0.15%的蛋白胨与尿素组合为氮源;生长与分泌絮凝剂的合适温度为30℃,适宜的pH为7.0,最佳培养时间为80 h.利用该微生物絮凝剂处理水性油墨废水效果明显,15 min浊度去除率达98.7%.  相似文献   

11.
诱变选育是基因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对降解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菌株的降解性能进行改良,选择具有一定降解PBS能力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DSCF-8为出发菌株,分别研究了其在5种诱变途径下的突变效应及最佳诱变条件,测定了突变菌株D8B14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复合诱变途径的高效降解菌株获得率大于单因子诱变途径,分别达到了4.55%和1.30%,但突变株的降解特性遗传不稳定;硫酸二乙酯单因子诱变效应大于紫外线诱变和微波诱变,且得到的突变株较复合诱变得到的菌株具有更强的遗传稳定性,最佳诱变条件为5%的浓度处理40 min。硫酸二乙酯诱变得到的突变株D8B14传代稳定且降解性能优异,其对PBS薄膜的降解率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4.49%,粗酶液酶活性提高率为23.86%。该突变株在35℃条件下仍表现出较高的降解能力,对不同的初始pH条件亦具有更强的耐受能力,尤其在pH 4.0或pH 9.0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3.26%和27.04%。  相似文献   

12.
Bacillus pumillus MTCC7615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potent isolate against Rhizocotonia solani, the fungal pathogen causing sheath blight in rice. The study aimed at probing the role of a 23kb size plasmid pJCP07 of Bacillus pumillus MTCC7615 in its fungal antagonism towards Rhizocotonia solani. Plasmid pJCP07 was found to be involved in production of a fungal antagonistic compound as demonstrated by plasmid curing and conjugational transfer experiments. Tn5 insertional studie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the plasmid pJCP07 of Bacillus pumillus MTCC7615 carries some of the gene(s) involved in production of compound antagonistic to Rhizocotonia solani. The plasmid pJCP07 is thus a mobilizable medium-sized plasmid carrying genes responsible for antagonism of Bacillus pumillus MTCC7615 towards Rhizocotonia sola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