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常见,同时也开始关注生态系统的变化。研究土地开发中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对于人们在今后合理开发土地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重要意义、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土地开发中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2.
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跟踪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畅  师学义  高奇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8):2641-2647
为了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的时间累积效应与分异规律,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综合运用熵权法与物元模型,在构建以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为子系统的区域自然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跟踪动态评价.结果表明,自第3轮土地利用规划执行以来,总体上晋城市自然环境质量呈现正向发展的趋势,但人均水资源量、水土流失比重、单位面积化肥使用负荷、单位面积固体废弃物负荷等环境指示性指标有变差的趋势或没有因规划的实施而得到有效提升,研究成果可以为进一步进行评估、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工作程序相关理论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指标的选取方法及内涵和架构,并对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三点展望,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工作.  相似文献   

4.
应用信息熵值反映数据本身的效用值来计算指标权重系数,建立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和灰理论数学建模特点,建立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重庆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动态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05~2009年期间,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总体水平良好,其中各要素指数评价大小依次是活力指数、恢复力指数、组织结构指数、服务功能指数、人群生活指数;2010~2015年期间,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值将以e0.1268的增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此外,建立以熵权综合评价为基础的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能够得出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的规划与人们赖以生产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在探究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影响时,并认清其重要性,还需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探讨,充分剖析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为指导,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和生态价值敏感度3个方面评价陇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耕地在规划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都呈增长趋势,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30700万元。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影响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在结合区域实际确定单位面积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广西崇左市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前后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从而评价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结果显示:崇左市及部分县市(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最大增幅达1.33%;所选取的8种生态功能变化各异,其中气体管理功能增幅最大,达1.03%.表明崇左市各县市(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已取得一定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生态环境质量开始向良性发展,但仍需加强生态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此在规划修编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生态建设的要求,更加关注对生态与环境用地的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首都水源地最佳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式,选取北京山区怀柔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5期(1990、1995、2000、2005 和2008)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怀柔水库流域1990~200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灰参数线性规划理论和CLUE-S模型对怀柔水库流域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优化配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在优化配置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较2008年增加1795.4万元,增幅5.4%.其中,流域涵养水源功能价值量增加最多,为560.9万元,净化大气的价值增长幅度最大,增长率达到9.3%.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水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首都水源地最佳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式,选取北京山区怀柔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5期(1990、1995、2000、2005和2008)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怀柔水库流域1990~200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灰参数线性规划理论和CLUE-S模型对怀柔水库流域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优化配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在优化配置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较2008年增加1795.4万元,增幅5.4%.其中,流域涵养水源功能价值量增加最多,为560.9万元,净化大气的价值增长幅度最大,增长率达到9.3%.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水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艺欣  张颖 《环境保护》2023,(22):47-54
生态系统服务关系地区长远发展,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效应发挥的主要部分。承德市森林资源禀赋好,具有独特的生态地位,研究该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态溢出效应的视角出发,运用当量因子法核算2005年及2020年承德市各区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各区县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系网络中的格局及效应。结果表明:承德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略有下降,但支持功能及文化功能有强化趋势。关联网络整体密度分别为0.3818和0.3636,网络密度不高,但网络关联度、网络等级度及网络效率等指标反映了网络通达性好、稳定性较强。该区域中价值量占优势的“强势区县”在关系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整体溢出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机制,引导优势区县进一步发挥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强化落后区域的生态建设,以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促进区域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全国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冉圣宏  吕昌河  贾克敬  齐永华 《环境科学》2006,27(10):2139-2144
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校正,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自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以来(1996~2004年)我国不同省市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时期内全国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服务功能整体增加了0.91%.其中正向变化最大的省份是天津市,其生态服务功能增加了5.69%;负向变化最大的省份是上海市,其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了9.79%.对不同生态服务类型的变化分析表明,生态服务中气候调节功能增加最快,1996~2004年间全国增加了3.43%;生物资源控制功能下降最快,期间下降了2.26%.研究还认为,引起我国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时期内全国水域面积和林地面积的增加导致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增加,而城市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导致了全国生态服务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绿洲作为典型区,分析1991-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克里雅绿洲在1991-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很明显,生态服务价值从1991年的10.004×10^8元降到20,01年的8.792×10。元,生态服务价值损失了12%,平均每年净损失生态服务价值32.2元/hm^2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最大,变化率高达-37.54%。湿地、水体面积变化的绝对量高、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大是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克里雅绿洲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功能指数是缺乏弹性的,研究结果是可信的,可为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于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举措.为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采用CLUE-S模型对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情景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地类价值系数进行优化调整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优化模型,对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计算,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敏感度及变化度.结果表明:①采用CLUE-S模型对两江新区的未来土地利用进行空间模拟效果较好(Kappa系数达到0.82以上),模型的普适性较好.②生态价值敏感度结果表明两江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的变化缺乏弹性,结果的可信度高.③202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的面积增加量大于自然增长情景,城镇和工矿用地则相反,生态保护红线对于城镇扩张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④2014年现状、2020年自然增长情景和202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约为10.53×108、10.50×108和10.88×108元,两种未来情景下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最为明显,林地、水域服务价值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⑤林地和水域的生态价值变化度表明其面积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较大.研究显示,CLUE-S模型进行小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效果较好,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优化模型计算结果的可信度较高.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使其在城市规划、绩效考核和生态补偿中得到实际运用,在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到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渔子溪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渔子溪流域1986、1994及2002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1986~2002年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其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了0.42%,其中产品供给功能、生态调节功能、生命系统支持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的相对变化率分别为1.15%、0.36%、0.16%和-0.94%,它们对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2.95%、46.82%、6.33%和-16.1%.从景观格局变化来看,渔子溪流域的斑块密度指数在1986-2002年间从0.0016减小到0.0013,而景观破碎度指数从0.00307增大到0.00474,表明渔子溪流域的景观粒度减小而景观破碎化的程度提高.研究结果还表明,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破碎度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其中耕地、疏林地、高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和居民建设用地的破碎度指数有所增加,而有林地、灌木林、中覆盖度草地和永久性冰雪覆盖的破碎度指数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零散分布的灌木林被开垦为耕地或转变为居民建设用地及气候变暖使得部分永久性冰雪覆盖转变为中覆盖度草地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Ecosystem services support human livelihoods and economies but are declining in many places. Ecosystem service assessments estimate the benefits that nature provides to people and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rade-offs in impacts and changes resulting from land use decisions. Such assessments can affect the capacity of decision-makers to make sustainable land use decisions, but the actual impact of such projects on decision-maker attitudes is almost entirely unstudied. We addressed this knowledge gap by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an ecosystem service assessment on decision-makers in California. We asked how decision-makers’ understanding of and attitudes about ecosystem services changed “pre-” and “post-” assessments and between treatment groups where ecosystem services were assessed and a comparison group where ecosystem services were not assessed. Mixed methods included regression models to estimat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assessment (using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pproach), as well as interviews and direct observations to further understand how decision-makers responded to the assessment. Regression results showed small increases relative to the comparison group in decision-maker understanding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perceived relevance of ecosystem services to their work. Interviews confirmed that decision-makers learned specific ways that they could use ecosystem services in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decisions and believed that doing so would improve outcome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how ecosystem services assessments can facilitate a conceptual shift in the minds of decision-makers, which is a necessary ingredient for subsequent policy impact. Impact evaluation studies of this type − that estimate a counterfactual and explore rival explanations for observed outcomes − are needed to truly understand whether ecosystem service projects impact decision-makers and, ultimately, produce outcomes for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6.
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玛曲县1975、199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盖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生态价值系数(C)计算出该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该区域1975~2005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29.713亿元减少到123.961亿元,共损失5.75亿元,且损失量和损失幅度呈持续增加趋势;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废物处理价值最高,气候调节价值次之,原材料价值最低,且30年间各服务类型的价值均呈减小趋势;玛曲县1975、1990和2005年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58.96,42.80,29.51万元,表明玛曲县由于人口的增长,环境压力呈持续增大趋势.草地和湿地退化是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CS检验说明本研究所选C值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南京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土地利用改变所导致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角度,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表,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计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定量评价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京市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将从1996年的78.2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9.25亿元,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神府矿区为例,选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气象等生态环境与统计数据指标,利用RS和GIS技术构建生态系统服务遥感测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研究区2005-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探究神府矿区不同开采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进行驱动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5年、2010年、2015年研究区的总生态系统服务分别为1.598×1010元、1.905×1010元、2.134×1010元,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水土保持价值比例最大,草地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耕地、草地生态系统为该地区贡献了最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分布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开采强度下的生态系统服务增长变化较为相似,煤炭开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未显著下降,整体较为平稳。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驱动分析表明在近年来相对改善的气候环境与人工修复共同作用下,神府矿区生态系统服务未发生明显的缩减。此类半干旱生态脆弱矿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适宜通过主动的“保护性开发”以及“人工诱导+自然修复”为主的方式,避免大范围与高强度的水土扰动型治理,通过适度的人为干预保证与维持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研究成果不但揭示高强度煤矿开采下的生态环境变化,也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环境做了定量评估;同时,为将来的矿区重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