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本文建立了三峡库区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区划原则。根据确立的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丰缺的指标,运用等值线图法,采用微机处理,最后将库区划分为八个土壤亚区。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微量元素在三峡库区土壤中的有效态含量以及丰缺程度,发生频率等特征,同时,初步探讨了有效态微量元素之间及其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微量元素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聋用固体平板和液体摇瓶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Zn2+、Cu2+、Co2+、Mo(VI)、Mn2+等5种微量元素对双孢蘑菇2796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测定各处理组的菌丝干重、胞内多糖、过氧化物酶活和菌丝生长势等生长参数表明,双孢蘑菇在添加上述5种浓度为20—40mg/L的微量元素时,对菌丝生长势、胞内多糖量和胞外蛋白量等都有促进作用,加入的浓度不同其促进程度也不同。加入Mn2+促进菌丝生长的效果最明显,使菌丝干重达最高值(200mg/100ml),胞内多糖量高达23mg/100ml,分别比对照组增加200%和400%,但添加高浓度的微量元素则会抑制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为合理布局种植规划,保障土壤环境质量及农产品安全,采集区内表层土壤(0~20 cm),分析检测Cd、Se、有效镉、有效硒含量及pH值,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区内土壤中Cd、Se元素含量水平进行评价,探讨其有效性特征。区内土壤中Cd元素含量范围为0.21~1.22 mg/kg,均未超过“管控值”,92.19%的样品超过“筛选值”,可能存在生态环境风险,土壤pH≤6.5条件下Cd元素平均含量(0.44 mg/kg)低于其在pH>6.5条件下平均含量(0.72 mg/kg),Cd元素有效度与土壤pH值均呈负相关,表现为Cd元素有效性随土壤pH值升高呈明显下降趋势;Se元素平均含量(0.63 mg/kg)达到富硒土壤要求(大于0.40 mg/kg),其含量、有效度与土壤pH值关系较弱,含量基本稳定。区内分布大片高镉富硒土地属自然背景继承,酸性土壤环境下Cd元素活性程度较大,随pH值升高Cd元素活性程度下降趋势明显,表明农作物吸收土壤中Cd元素水平呈下降趋势亦明显,同时Se元素活性程度受土壤pH值影响较弱。可通过控制土壤pH值,合理布局种植规划,为规避或降低土壤中高镉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一些方面进展使得有可能对微量元素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提出新认识,这些新认识可以归纳如下: 1.微量元素具有直接致癌作用。 2.擞量元素具有促癌作用。即: (1)可能促进或加强化学致癌物在体内的活化过程; (2)可能活化肿瘤病病毒; (3)一般认为造成内分沁失调而加速癌变过程; 3.微量元素具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酒糟锅炉燃烧后的丢糟灰为原料,以氯碱企业中氯气干燥后产生的副产硫酸为酸化剂,采用沉淀法对白炭黑制备的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沉淀法制备白炭黑工艺条件为:丢糟灰碱液比为1∶1.4,碱化处理时间4h,加酸速度为0.06 mL/g·min,搅拌速度40 r/min,产物比表面积为189.0m2/g,制备的白炭黑经质量检测符合国家产品标准. 相似文献
14.
就新疆煤矿矿井水的排水问题,水质特征及处理方法展开了分析讨论,介绍了几种较成熟的煤矿矿井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5.
基于ASTER GDEM的延河流域水系提取及面积高程积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延河流域为例,基于ASTER GDEM,采用图解建模方法提取河网进行面积高程积分分析.结果表明,汇流阈值越大,河道数目、河道总长和河网密度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当汇流阈值为6200时,河网密度为0.28,趋于平稳;不同汇流阈值产生的河网形态各有差异,阈值越大,生成河网越稀疏,反之越密集.面积高程积分HI分析结果表明,延河大多区域处于发育壮年期,处于发育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面积分别约占总面积的0.4%、98.2%和1.4%.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利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处理制浆所产生的黑液污染问题的可行性及其应用情况,对国内造纸行业的治污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利用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超级站中MAAP-5012型黑碳仪对乌鲁木齐市黑碳气溶胶进行连续一年的监测,并结合乌鲁木齐环境空气质量城市站小时数据和日数据及气象数据对黑碳气溶胶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表明: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乌鲁木齐黑碳气溶胶浓度日均值为1 506(±1 096) ng/m3,本底值为575 n... 相似文献
18.
19.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as a Measure of Degra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Riparian Systems in an Agricultural Drainage Basin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 Assessing the health of ecological components of agroecosystems may be accomplished by examining changes in the drainage basin, which serves as an integrator of the agroecosystem landscape.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fish communities in terms of an array of indicators of structure and related these to changes in riparian veget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actice. Evidence suggests management practices designed to foster healthier environments by, for example, reestablishing riparian vegetat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integrity of the fish co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continued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parts of the drainage basin in recent years likely has had an off-setting influence in overall improvements in agro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s of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fish associations provide the balance sheet by which the counteracting influences can be aggregated and assessed.KEY WORDS: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Riparian system; Agricultural drainage basi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