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湿法净化黑烟中炭黑颗粒物的关键在于降低吸收液的表面张力并以高性能絮凝剂使其从溶液中絮凝、沉降以利于分离。选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为主要表面活性剂,使之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月桂醇聚氧乙烯(9)醚(AEO-9)进行复配实验,研究了复配液的表面张力,再向最低表面张力的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投加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探讨絮凝剂的添加对黑烟颗粒沉降和絮凝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同时添加表面活性剂CTAB,SDBS和PAC,并使之浓度分别为0.5 mmol/L,0.4 mmol/L和200 mg/L时,炭黑颗粒的沉降效果最好,沉降率高达94%,且絮凝体较大,沉降时间仅为2 min。  相似文献   

2.
壳聚糖复合絮凝剂处理造纸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并考察了壳聚糖复合絮凝剂对造纸污水中COD和SS的絮凝效果,结果表明,当复合絮凝剂的配方和处理条件为:聚合硫酸铁(PFS)60 mg/L聚丙烯酰胺(PAM)2 mg/L壳聚糖(CTS)0.4 mg/L,pH为7.5时,其絮凝效果最佳,此时它对水中COD与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7.4%和97.6%, 与传统絮凝剂PAC/PAM相比,COD与SS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0.1%和5.2%,药剂成本下降了21.1%,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3.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聚合氯化铝(PAC)与污泥生产的微生物絮凝剂复配处理涂料废水的过程进行了优化,设定的响应值为COD和色度去除率。实验分别拟合了关于COD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的二次模型,根据响应值的分布情况,确定涂料废水的最佳絮凝条件为微生物絮凝剂浓度47 mg/L,PAC浓度39 mg/L,pH为8.2,CaCl2浓度0.38 g/L,搅拌速度210 r/min。最佳絮凝条件下,微生物絮凝剂对涂料废水中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7.6%和68.9%。  相似文献   

4.
市政污泥强化脱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市政污泥进行超声处理、絮凝剂处理和超声结合絮凝剂处理,研究不同条件下污泥上清液的COD浓度、粒度分布及微观结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作用可以调整污泥结构,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当超声时间达到20min左右时,脱水效果最好为87.9%;超声波作用使污泥中释放的COD浓度增加至91.2 mg/L;污泥颗粒粒度发生变化,分布在易脱水段10~100μm的更多。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机械搅拌桨桨板结构优化改造,实现在絮凝池内同步进行强化混凝及生物脱氮反应,分析桨板长度梯度、板间间距及其与固定挡板间夹角对絮凝池内溶解氧浓度梯度产生影响,设计出了一种搅拌时池内可以形成厌氧-缺氧-好氧环境的新型机械搅拌桨,Fluent流场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池内横向、纵向都会产生溶解氧浓度梯度。新型搅拌桨与传统搅拌桨生物脱氮对比实验表明,当采用新型搅拌桨时,絮凝池对NH_4~+-N、TN去除效果远优于传统搅拌桨。进一步进行模拟微污染水源水的强化混凝生物脱氮应用实验,出水浊度为0.47 NTU,COD、NH_4~+-N和TN的浓度分别为10.54、5.01和5.84 mg·L~(-1),表现出良好的处理效果。对污泥粒径的研究表明,PAC投加可有效改善污泥絮体结构,为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室温条件下,分别选用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铝铁(PAFC)及三氯化铁(FeCl3)对玉米深加工废水进行混凝实验。综合考虑各种混凝剂对磷、COD以及SS的去除效果,最终选取PAC作为混凝剂。采用PAC和聚丙烯酰胺(PAM)作为复合混凝剂,对其去除效果做进一步研究,并确定了最佳投加量及pH值。实验结果表明,在PAC投加量25mg/L,PAM投加量0.5 mg/L,pH为8条件下,混凝效果最佳。磷、COD、SS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0.1%、53.3%和88.2%,对应的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0.41、26.8和2 mg/L。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聚硅酸氯化铝(PASC)絮凝剂,并用其进行了皂素废水处理实验。考察了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对COD和浊度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絮凝剂投加量为9~13.5 mg/L、pH值5~7、搅拌速度150~250 r/min时,COD和浊度去除效果较好。最佳工艺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11.25 mg/L、pH值6、搅拌速度200 r/min。此时,COD去除率为93.7%,浊度去除率为97.5%。PASC的絮凝性能明显优于PAC。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分流制雨水中悬浮颗粒物及其他污染物浓度,减轻城市景观河道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取自泵站的雨水进行混凝沉淀工艺优化实验。以PAC为混凝剂,采用Zeta电位仪、激光粒度仪和iPDA在线监测技术对混凝过程进行监测,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和水力搅拌速度对絮体形成和分流制雨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和混合水力搅拌速度直接影响絮体Zeta电位和聚沉特性;混合搅拌速度控制混凝反应速率,絮凝速度梯度影响絮体形成粒径。FI曲线特征参数对控制混凝工艺具有指导意义。PAC投加量为35 mg/L,混合阶段搅拌速度800 r/min,搅拌30 s,絮凝阶段采用150、108和60 r/min的转速各自搅拌5 min,沉后水中剩余颗粒总数最少,浊度、COD和总磷去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采用混凝法对毒性强,COD、SS浓度高,色度大的中药废水进行预处理。首先,通过对比研究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AS)、硫酸亚铁(Fe SO4·7H2O)对中药废水急性毒性和对COD、SS的去除效果,确定投加方案为PFS(500 mg·L~(-1));其次研究了pH值、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和壳聚糖(CTS)对PFS混凝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混凝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pH为7.0时,500 mg·L~(-1)PFS与8.0 mg·L~(-1)PAM配合使用对中药废水具有最佳混凝效果,COD、SS去除率分别达到38.6%、98.9%,急性毒性由EC50=8.12%的降低至EC50=41.35%,毒性级别由极强削弱至中等。  相似文献   

10.
使用自制的酸改性蒙脱石絮凝剂(MTSF)对高浓度畜禽养殖废水进行处理,以传统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作为参考,研究了絮凝剂投加量对废水处理絮凝效果的影响,探讨絮凝过程中絮体沉降特性。结果表明,MTSF对养殖废水的絮凝效果优于PAC,在最佳投加量12 000mg/L时,浊度、SS、COD、氨氮及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7%、96.8%、60.7%、16.3%和97.7%;MTSF投加量虽远大于PAC,但MTSF的絮体沉降体积只占整个体积的12.0%,不到PAC絮体沉降体积的1/5,MTSF中的可溶态物质和颗粒态物质的相互协同效应加快了絮凝过程和沉降过程;MTSF处理后上清液中Cd、Cr、Ni、Cu、Pb均未检出,而As小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2002)中最高允许排放质量浓度(0.5mg/L)。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带有季铵基团的共价键型硅铝复合絮凝剂(CBHy C)。通过透射电镜(TEM)表征,与聚合氯化铝絮凝剂(PAC)相比,CBHy C絮凝剂的分子粒径更大。以烧杯实验考察了CBHy C对水中低浓度污染物水杨酸的去除效果和对高岭土标准液的除浊效果。结果表明,CBHy C絮凝剂去除低浓度下SA的混凝效果明显优于PAC,并且絮凝效果随着絮凝剂的投加量、Si/Al摩尔比和碱化度(B值)的增大而提高;CBHy C絮凝剂的除浊效果与PAC相比差别并不明显,且受Si/Al摩尔比和B值的影响不大。通过辛醇-水分配比实验,与PAC和聚合硅酸铝(PASi C)做比较,探讨了CBHy C的作用机理,发现絮凝剂的辛醇-水分配比(Kow)与絮凝剂对SA的混凝效果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煤化工废水是一种高浓度难降解的化工废水,需要进行预处理以降低后续深度处理的负荷。在煤化工废水过滤和酸化沉降的基础上,分别选取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和明矾(KA1(SO4)2·12H2O)3种絮凝剂对酸化处理后的煤化工废水进行絮凝沉淀实验并比较其处理效果,从而选出最佳絮凝剂PFS,并用PFS配合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作复合絮凝剂处理煤化工废水;同时探讨了其他两种絮凝剂分别和聚丙烯酰胺(PAM)复配的效果。研究表明:过滤后废水在p H=3时达到最佳酸化条件;在p H=8时采用聚合硫酸铁(PFS)和聚丙烯酰胺(PAM)以50∶1质量比复配效果最好,废水COD去除率达到最大77.83%;氨氮、挥发酚和色度也明显降低,其去除率分别达到83.70%、69.01%和95.71%。该最佳预处理方案成本低、操作简单,是一种预处理煤化工废水经济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采用无机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FeCl3和巴斯夫系列的聚丙烯酰胺(PAM)对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化学调理,通过测定污泥毛细吸水时间(CST)、粒径、Zeta电位、结合水含量以及不同胞外聚合物(EPS)组分,研究了不同混凝剂调理对污泥脱水性的改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化学调理污泥时PAC和FeCl3所需的投加量远高于PAM,而且调理效果较差;PAM调理后,污泥粒径明显上升,远大于PAC或FeCl3调理后的污泥粒径;污泥调理过程中,粒径的变化与CST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此外,絮凝调理过程主要通过压缩污泥EPS结构,促使储存在其中的部分水分释放出来,从而降低结合水含量。  相似文献   

14.
丙烯酰胺改性壳聚糖絮凝剂处理焦化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丙烯酰胺改性壳聚糖絮凝剂;用该絮凝剂处理了A/O工艺处理后的焦化废水.考察了pH值、絮凝剂用量及搅拌时间对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絮凝剂用量为50.0 mg·L-1,絮凝pH值为6.5,絮凝搅拌时间为12 min,COD、F-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4.7%、93.2%和75%;丙烯酰胺改性壳聚糖絮凝剂对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效果优于聚合硫酸铁和聚合氯化铝絮凝剂.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硫酸铁复合絮凝剂(PDMDAAC-PFS)对活性污泥的脱水性能,考察了投加量、配比和PDMDAAC的特性粘数等对污泥比阻降低和滤液浊度与COD去除的影响,并与PFS、PDMDAAC、PFS与PD-MDAAC联用(分开加入)、聚丙烯酰胺(PAM)、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F130)和KHYC型絮凝剂的脱水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DMDAAC-PFS对污泥比阻的降低和滤液浊度与COD的去除效果最好,但产生絮团的大小和强度比CPF130差,而其中PDMDAAC和PFS的用量分别比单独使用PDMDAAC和PFS减少了一半以上;PDMDAAC与PFS复配,增加了絮凝剂分子聚集体体积,利于在污泥粒子群间吸附架桥.  相似文献   

16.
絮凝剂对高速厌氧反应器污泥颗粒化的强化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考察絮凝剂对厌氧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为目的,将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稀酰胺(PAM)、聚季铵盐3种不同类型絮凝剂以不同投加量添加到反应器中,采用生物化学甲烷势(BMP)和厌氧毒性测定(ATA)分析方法,评价了3种絮凝剂的厌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3种絮凝剂对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沉降性能等方面的促进或抑制作用。确定以聚季铵盐作为厌氧污泥颗粒化促进剂,建议采用多次投加方式,反应器中聚季铵盐质量浓度以10-50mg/L为宜。  相似文献   

17.
对nano-SiO2与PAC复配使用强化混凝处理城市污水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nano-SiO2在水中的分散效果、nano-SiO2强化混凝的工艺条件及强化效果.实验表明,与常规PAC强化混凝相比,nano-SiO2强化混凝能有效提高城市污水的除污效果、改善矾花沉降性能、缩短沉淀时间、提高城市污水化学絮凝强化一级处理工艺的抗冲击能力.同时投加nanoSiO2(25 mg/L)与PAC(75 mg/L)后,先快速搅拌(250r/min)2 min,然后慢速搅拌(60r/min)8 min,再沉淀3 min,出水COD、TP及浊度去除率分别为50.47%、79.84%和90.93%,较单独投加PAC(75 mg/L)分别提高28.43%、39.94%和62.18%.  相似文献   

18.
目前 ,含油污水的处理多以回注地下作为处理目标。然而随着油田产生的含油污水日益增多 ,仅回注地下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大量处理后的水不得不向地表水体排放。研究了如何处理含油污水并使之达到排放标准。采用PAC、Al2 (SO4 ) 3、PAM等絮凝剂对油田含油污水进行混凝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PAC与PAM复配比单独使用处理效果更好 ,尤其对COD具有很好的去除作用。混凝后含油污水再经过过滤吸附处理 ,完全可以达到GB 8978 1996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9.
浓缩脱水污泥水混凝预处理效果及混凝剂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浓缩脱水污泥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聚合氯化铝(PAC)对污泥水颗粒物沉降特性和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比较了PAC、聚合氯化铁(PFC)、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和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对浓缩脱水污泥水的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PAC的投加可以去除颗粒态污染物和溶解态的磷,但其形成絮体粒径随PAC投加量增大而减小,导致污泥沉降性能恶化。因此,PAC不适合浓缩脱水污泥水的混凝预处理。与PAC相比,投加PFC、cPAM和aPAM均能有效去除颗粒态污染物,并改善污泥水沉降性能,其中cPAM的预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采用壳聚糖三元接枝高分子絮凝剂(CAS)与聚合氯化铝(PAC)、磷酸镁铵沉淀法(MAP法)复配处理中山市老虎坑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出水.絮体粒径分布测试、絮体形态结构分析和Zata电位测定结果表明,CAS与PAC复配,可充分发挥CAS架桥和PAC电荷中和的协同作用,强化混凝过程,使细小的凝聚体形成体积庞大的絮状沉淀物,并在沉降过程中,网捕水体中的胶体颗粒,显著提高混凝效果.CAS和PAC的投加对NH4 -N脱氮的贡献甚微.采用MAP法与CAS、PAC复配,当投加量分别为50mg/LCAS、500 mg/LPAC、856 mg/LMgCl2·6H2O、1509 mg/LNa2HPO4·12H2O时,出水COD、色度分别小于300 mg/L、30倍,NH4 -N降至2 mg/L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