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我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目前旅游重新复苏,但旅游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隐患.世界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损性的不可再生资源,如何在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合理开发,保证世界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集安市世界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世界文化遗产是已消失的高句丽文明的历史见证。该遗产地包括3座王城、14座王陵和26座贵族墓葬,其中除五女山城外,其他遗产均位于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境内。通过对集安遗产旅游发展的自身优势、机遇、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集安遗产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潜力巨大,并提出发展策略:确立旅游发展目标、加强城市营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交通网络通达性,拓宽融资渠道、构建文化遗产产业链及加强区域合作、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1992年,黄龙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龙风景区以其特有的彩池、滩流、雪山、峡谷、古寺、民俗“六绝”而闻名于世,具有独特珍贵的地貌科研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通过对黄龙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分析,对比四川省的世界自然遗产,探讨其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对内部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深入分析,提出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黄龙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明清皇家陵寝的典型代表,它完美地将中国古代皇家陵寝建筑与风水理念结合起来,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随着遗产地旅游的持续升温,文化遗产地面临着旅游承载力危机、遗产保护与杜区居民的矛盾、遗产完整性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的困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控制旅游人数、合理规划、整体性保护、多元式开发等策略,以进一步推动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文物古迹,近年来依托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相关研究文献也越来越多。从整体上分析了高句丽遗产旅游研究文献的计量学特征,从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其他旅游研究四个方面对集安高句丽遗产旅游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高句丽遗产旅游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简要介绍了武夷山遗产资源,并将其与国内外双重遗产地进行比较,分析了其旅游开发现状,指出武夷山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对殷墟世界遗产地考察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管理体制滞后、生态状况欠佳、遗址展示不完善、宣传和营销滞后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健全管理体制、注重遗产教育、完善生态环境监控体系、改进现有展示手段等策略,以促进殷墟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景观是自然、文化和历史的完美结合体,文化景观遗产的设立不但改变了世界遗产对价值的认识,而且拓宽了世界遗产的实践领域。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入手,分析了它的分布现状及其原因;介绍了我国两项文化景观遗产之一的西湖,同时利用SWOT分析法对西湖进行分析,总结西湖的可持续发展趋势。通过综合分析,提出我国文化景观申遗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中国南方喀斯特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南方喀斯特包括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喀斯特,总面积146016hm2。简述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特征,将其与全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相关喀斯特遗产地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8处11项中国古代建筑精华,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简要介绍了“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概况,阐述了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和遗产价值,分析了遗产资源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管理体制角度出发,对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遗产的定义和意义出发,在分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趋势、现有遗产数目和分布,以及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历史、趋势和特征的基础上,采用表格和图画的形式,从经纬度、省际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结构和空间特征,发现中国世界遗产主要分布在东南方向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域。对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本质属性特征从岩性、构造、地层、地貌四个方面进行解释,表明中国14处世界自然遗产(包括自然—文化双重遗产)的地质地貌属性彼此有所不同。同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形成时代进行了分类与分析,发现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时代多集中在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2.
<正>"可可西里藏羚羊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工作从去年底就正式启动了。青海省力争在2017年完成世界遗产委员会年会表决所需的所有准备。"日前,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贾应忠在青海省的两会上透露,2015年,青海将推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申遗工作,希望通过申遗,进一步深化对可可西里的保护,唤起更多人的关心和参与。可可西里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面积4.5万平方公里。可可西里藏语意为"昆仑雪山  相似文献   

13.
怒江十年     
汪永晨 《绿叶》2014,(3):19-22
正怒江,现在是中国唯一没有被水电大坝截断的大江。怒江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中的一条。2003年,怒江在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后,又在《云南日报》上被宣布要建十三级电站。怒江在世界有关地质的教科书上被列为世界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十年来,中国的媒体和民间环保组织一直在呼吁,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子孙后代,请留下最后的自然流淌的大江。自然流淌的大美怒江我已经去了怒江13次。2003年7月,国家环保局(现环境保护部)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中国现在仅存两条没有被大坝截断的大江,一条是雅鲁藏布江,  相似文献   

14.
乐山大佛是世界双遗产,可以说拥有国际一流的品牌。但,有这样好的资源却不能按国际一流水准来开发、运作,是过去的遗憾。既然获得了世界“双遗产”称号,就要按照世界双遗产评审委的要求,予以保护。开发与保护需要大笔资金投入,香港鸿禧集团国际有限公司的高标准规划,一流的设计,是确保该工程成为国际一流旅游精品的关键。投10亿元巨资修建大佛菩提缘工程,可以使大佛山上山下连成一片,是保护大佛景区生态环境的有效办法。其实,乐山市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在着手运作,但当时的思路没有今天这样开阔。实际上,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一…  相似文献   

15.
万雯  韦杰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0):954-956
正确、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世界遗产保护与边缘带旅游发展的关系,管理好世界遗产,确保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信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重要体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遗产保护、边缘带旅游发展及两者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遗产保护(得分0.688)属于中等水平(Ⅲ),旅游发展(得分0.382)等级为差(Ⅴ),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综合协调性(得分0.67)等级为中等水平(Ⅲ),即比较协调但边缘带旅游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遗产廊道型资源的概念阐释和特性分析,从国际和区际旅游合作开发的视角,初步研究了遗产廊道型资源旅游合作开发的战略,并试图构建一个遗产廊道型资源的旅游合作开发体系,以实现遗产廊道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请世界遗产为例,探讨了"丝绸之路"的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等问题.指出"丝绸之路"的旅游开发必须重视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尊重其历史价值,全方位加强区域互动无障碍合作,切实推动"丝绸之路"走向国际化,构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区经济利益共同体,打造世界一流的遗产廊道型旅游精品.该研究以期为遗产廊道型资源的旅游合作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93年日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业的经营举行了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10条规定:  相似文献   

18.
潞王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潞王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SWOT分析,为促进潞王陵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依据。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潞王陵旅游保护与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并以此为依据指导申遗的保护与开发。潞王陵的申遗潜力巨大,具有诸多优势,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是也需要克服自身的不足。在范围上划定保护区域而不是保护单个建筑群,在环境上注重生态恢复和设施建设,在景观上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管理上高效一致,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使其发挥遗产保护、文化教育、经济增收等诸项功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19.
本刊综合消息7月1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成员国代表一致决定,将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遗委员会表示,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世界的宝贝,是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也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据介绍,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和夹金山脉,面积9245平方公里,覆盖成都、阿坝、雅安和甘孜四市州12个县。它保存的野生大熊猫占全世界30%以上,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所有温带区域(除热带雨林以外)中植物最丰富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关于环境解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民 《环境教育》2010,(6):36-38
环境解说是推进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方法,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在解说中,解说者要把游客、参观者作为同伴,为他们穿针引线,要把解说当作了解自然的开罐器,更要把解说当作价值澄清的催化剂。环境解说在潜移默化之中,对游客、参观者进行了环境教育。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的有关部门都开展了环境与遗产解说的标准制订、培训和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王民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对环境与遗产解说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别开展了博物馆环境解说规划(北京自然博物馆、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研究。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环境解说评价的研究、环境解说解说员专业化与解说词规范化研究、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的环境解说研究(颐和园、十三陵、天坛)等。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环境与遗产解说进行了理论的建构。本栏目将分期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