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承诺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在于控制化石能源消费,而能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节能降碳措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压力。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面临节能减排与后疫情重建的双重挑战,亟须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国际资讯     
《绿色视野》2012,(1):70-70
欧盟日前发布最新能源路线图,准备在2050年基本实现无碳的燃料组合,指导投资者超越欧盟现有的能源目标。欧盟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削减80%至95%;2030年之前,欧盟能源组合中的30%应该来自可再生能源;2050年电力生产应基本实现无碳化。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郑重承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23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4.
<正>去年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温总理代表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在刚闭幕的"两会"上,低碳经济又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简要阐述石油石化企业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全过程,确定石油石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种类、识别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列举重点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方法,为石油石化企业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控制工作、为完成国务院规定的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奠定数据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国际动态     
《绿色视野》2011,(11):4-4
全球太阳能产业利润下降 2010年末,众多新能源企业的太阳能板几乎销售一空,清洁能源市场稳步发展;随着德国和意大利削减相关补贴,加上太阳能板产能的上升,使得太阳能板供过于求,价格在今年下跌了35%。太阳能产业目前正处于集中淘汰弱小企业阶段,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承诺倒逼中国环保动真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伯强 《环境教育》2014,(12):16-17
正11月12日,在中美双方发布的联合声明中,中国首次提出计划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到峰值,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在此之前中国碳强度指标的承诺是相对减排,只要GDP增长,二氧化碳排放会随之增长,只需要增速减缓就行。这一次则是绝对量减排的承诺,2030年碳排放峰值将成为倒逼机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排放峰值可能提前出现  相似文献   

8.
能源高效利用和节约技术的研究是旅游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科技支撑,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国内学者已经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从旅游业中各旅游企业的空调系统、锅炉系统、照明系统、旅游建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遴选出适用于旅游企业的能源高效利用和节约技术,从而使其做到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排放无害化,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环保企业,如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成为业内热点话题。为此,《中国环保产业》杂志特邀多位企业专家,就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企业如何布局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要闻     
正中美达成减排协议11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美国首次提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整体下降26%~28%,刷新美国之前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17%。中国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中美分别是全球最大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因而对全球减排至关重要。(观察者网)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超总面积40%从农业部获悉,目前,中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  相似文献   

11.
缤纷资讯     
《绿色视野》2012,(1):70-71
国际资讯欧盟发布最新能源路线图欧盟日前发布最新能源路线图,准备在2050年基本实现无碳的燃料组合,指导投资者超越欧盟现有的能源目标。欧盟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削减80%至95%;2030年之前,欧盟能源组合中的30%应该来自可再生能源;2050年电力生产应基本实现无碳化。  相似文献   

12.
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视角下的大气环境压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以能源消费模式为切入点,分析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总量、消费结构和利用效率的现状水平,并分析能源消费引起的大气环境压力状况。基于经济发展速度调控及节能减排力度的不同,设置2020年三种能源消费情景,使用区域能源消费总量优化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的能源消费总量,并分析不同情景下的大气环境压力。结果表明,快速发展和适度发展Ⅰ情景下,2020年区域能源消费总量将比2012年增加4.2×10~8tce和2.4×10~8tce,煤炭消费总量将增加3.1×10~8tce和1.2×10~8tce,大气污染物排放压力增加30%和50%;适度发展Ⅱ情景下,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0.2×10~8tce,煤炭消费总量将下降0.3×10~8tce,大气污染物排放压力将降低20%。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7.7%)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目标,重中之重是实现煤炭消费总量"零增长"或"负增长",同时力争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10~8~6×10~8tce,凭借煤炭占比大幅下降(降至65%左右)最大限度发挥能源供给领域节能效应,依靠产业结构升级节能效应和技术节能拓展能源消费领域节能空间,将能效水平提高至0.6tce/万元以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府承诺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工业部门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和全面推进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数量庞大的工业园区已然成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工业领域实现科学、精准碳减排的关键靶点。本研究首先剖析了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而以2015年为基准年,面向2035和2050年美丽中国建设两阶段战略目标,研究提出了工业园区碳减排的目标、路径和潜力,以期为园区深化低碳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工业园区CO2排放总量约为28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1%。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能源结构优化、碳捕集等低碳路径,2015-2050年全国园区预期可减排CO2 18亿吨,在2015年基础上减排60%以上;其中,2015-2035年减排8亿吨,2035-2050年减排10亿吨。  相似文献   

14.
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地利用煤炭,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将极大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中国乃至世界现有经济结构和能源系统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正>以国家未来建设的新生力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研了“双碳”理念目前在大学校园的普及程度以及在校园生活中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情况。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讲话中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碳达峰”和“碳中和”多次出现在中央各种重要会议中,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地利用煤炭,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18.
国际资讯     
《绿色视野》2008,(9):62-62
日钢铁企业制定减排目标日本钢铁联盟最近宣布,为了大幅度削减钢铁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与各钢铁企业合作共同实施开发减排技术项目。通过该项目减排技术和CO2分离回收技术开发,实现在2050年之前削减CO2排放量30%的目标。日本钢铁行业排放的CO2,占  相似文献   

19.
参照国际标准,企业传统碳源划分为直接排放源、间接排放源和其他排放源,难以体现炼化企业碳排放多渠道、多元化的特征。结合炼化企业生产特点,从污染物全过程控制角度将碳源再划分为原材料及能源输入、产品生产、污水处理3个环节,提出原材料及能源输入低碳化,实现碳排放源的源头控制;产品生产环节低碳化,实现碳排放的过程控制;污水处理环节低碳化,实现碳排放的末端控制。基于生产过程的炼化企业碳源识别,以期协调解决能源生产和碳排放冲突的矛盾,为炼化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地利用煤炭,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