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防灾博览》2009,(2):90-97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分国界的,无论你是富裕还是贫穷。资料显示,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已经极大地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冰川融化速度创历史之最,罪魁祸首就是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只有改变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才能有效地减轻这一威胁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概况与基本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常 《灾害学》1991,6(4):85-87
道路交通事故是伴随机动车的出现产生的,是现代社会中对人类生命安全最广泛、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一种灾害。有效地开展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工作,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 事故概况及危害我国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工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假如你流落到一座荒岛上,岛上没有河流,除了遍地的野草外,只有几株掉光了果实的椰子树。你如何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呢?科学家认为荒岛求生最基本的3个生存要素是水、火和住处。如何获得宝贵的淡水食品和营养学家维尼·额斯科说:“对于人类来说,水是最宝贵的一种物  相似文献   

4.
《民防苑》2003,(3)
1大规模传染病的流行,古人称之为“瘟疫”。历史上,人类曾经饱受瘟疫的痛苦,可现代科学出现以后,人类在与瘟神的较量中已逐渐占了上风。当前的“非典”,一定可以战胜。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瘟疫之一是所谓“黑死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鼠疫。鼠疫对于亚洲、非洲和欧洲来说,就是一种恐怖的灾难,甚至改变了历史进程,例如它间接促使了东罗马帝国的崩溃。最广为人知也最为悲惨的鼠疫发生在中世纪的  相似文献   

5.
国际能源危机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目前全球资源已难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对人类无节制索取,各种资源或多少地处于捉襟见肘的困境。特别是能源,全世界已面临着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当今世界,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传统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90%以上,其中石油又占了一半以上。然而,最新资料显示,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仅够人类再使用41年;天然气总储最为176万亿立方米,仅够人类再使用63  相似文献   

6.
善待细菌     
小得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也是有生命的,它们属于地球生物中的一个大类——微生物。细菌虽小,也是地球生物链里一个重要的大家族,它和人类一样是地球的主人,应该平起平坐。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类,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照样生活自如,因为能替代人类在生物链里发挥作用的其他生物实在太多了,在生物链里,人类只不过是动物大家族中的一员而已。可是缺少了细菌,这地球生物链便完全乱了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将彻底遭殃。因为地球生物圈由最基本的三大环节组成,它们是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  相似文献   

7.
谈谈广东省的台风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濒临南海,季风现象明显,气象灾害频繁,其中台风是主要灾害之一。解放30多年来,编号为8309、8304、8007、7908、7619、7314、7118、7003等台风,都给本省带来较大的损失;而1986年7月11日,在陆丰县沿海地区登陆的8607号强台风,则是解放以来最严重的一前台风灾害,当时在狂风、暴雨和海潮的共同袭击下,  相似文献   

8.
《民防苑》2005,(6)
今年6月初,又有160条虎鲸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沙滩上搁浅丧命了。为什么这些动物要集体“自杀”,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出了种种解释,可是至今没有一种解释让所有学者都信服。自杀行为虽然为大多数人所不齿,可是千万不可小觑这种看似愚蠢的举动,它是只有最高级的生物才可能做得出来的。蝼蚁尚且贪生,世界上没有一种动物不怕死,唯有万物之首、最有灵性的人类才会出现自寻死路的主观意识。据科学家考证,即使人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这种举动的。在远古时代,人类最初的  相似文献   

9.
编辑寄语     
《防灾博览》2010,(3):2-2
<正>这个夏季,最火的当属上海世博会了。历届世博会,均是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回眸过去,展望未来,不断涌现的众多科技成果,从世博会走向世界,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民防苑》2003,(4)
非典型肺炎(SARS)使传染病的潜在威胁再受关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一直对人类的危害较大。某些疾病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非常惊人,例如,全球因肺痨病而死的总人数,每年约有两三百万人。流感病毒每40年肆虐一回上世纪最可怕的疫情是流行性感冒,这种一般被当成不严重的“小病”,经常对人类造成严重的伤  相似文献   

11.
地震与环境生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瑾冰  郭安红 《灾害学》2001,16(3):87-91,96
基于地震环境生态破坏的实际资料,我们讨论了以下的问题;(1)从Ⅸ度地震烈度开始就会引起环境生态的破坏;(2)初步划分Ⅸ-Ⅻ度情况下地地震对环境生态破坏程度;(3)得出了在发生6.7级-8.5级地震时环境生态破坏的面积;(4)提出了地震引起环境生态破坏的恢复和补救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城市和农村社区防灾减灾手册和挂图的设计和编制,包括设计和编制原则、编制流程、手册和挂图的内容与结构、挂图编制的主要表示方法以及编制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3.
高架路桥的震害、震害原因及抗震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修政  徐世芳 《灾害学》2000,15(4):55-60
对近年来美、日等国的高架道路和高架桥梁所遭受到的地震破坏以及破坏原因进行了概述,对其在高架路桥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所要取的抗震措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15.
强烈地震常常以其突发性、瞬时性、毁灭性和次生灾害的连发性、给人类生存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了现代科技对科技期刊的影响以及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科技期刊要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科技期刊编辑要及时了解科技发展,培养和树立信息意识,掌握电子编辑手段与技能,早作“转岗”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对编辑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represents one of the first attempts to analyse the many ways in which Facebook and Twitter were used during a tornado disaster. Comparisons between five randomly selected campus samples and a city of Tuscaloosa, Alabama, sample revealed that campus samples used Facebook and Twitter significantly more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tornado, but Facebook usag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fter the event. Furthermore, differences in social media usage and other forms of communication before the tornado were found for age, education, and years lived in Tuscaloosa. Generally, age and education were inversely proportionate to social media usage. Influences on shelter‐seeking actions varied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rs and three random samples of non‐social media users; however, it appears that social media respondents were likely to be using a smartphone simultaneously to access warning polygon information, to receive text message alerts, and to listen or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cues.  相似文献   

18.
沙尘暴的活动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郁耀闯  赵景波  李天堂 《灾害学》2006,21(2):55-58,63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沙尘暴活动的特点、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分析表明,沙尘暴活动的搬运动力和沙尘来源区物质所处状态是沙尘暴活动与否的决定因素.因此,降低沙尘暴搬运动力和改变沙尘来源区地表物质所处状态是防治沙尘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地震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2/5,约占同期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2。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震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构成的威胁更加严重,如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  相似文献   

20.
试论长江三峡库区地震、地质灾害及其监测、预报与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大量资料对长江三峡库区的地震、地质灾害现状与蓄水后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性作了深入的分析与客观的评估,从科学对策到技术措施对减轻这些灾害的可能 性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文中指出,长江三峡库区的防灾问题是一项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与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要防患于未然,基于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成因大致相同,监测方法相似,相互又存在伴生,连发的紧密关系,建议将两个灾害的有关管理部门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取长补短、将多个监测小网合成一个大网阵,联成一个大体系,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这是长江三峡库区防灾工作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