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了积极响应习总书记2016年7月在唐山考察调研时指出的"防灾减灾工作应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的精神,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江苏省地震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  相似文献   

2.
正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江苏省地震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委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广西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由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等单位承办的"第五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将于2019年10月16—18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一、会议主题与内容主题:工程防灾减灾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与工程实践。具体征文内容:结构工程抗灾理论与设计方法;岩土工程灾变机理与调控技术;地震灾害与工程结构抗震设计;风工程与风灾害防御;爆炸与冲击安全防护;既有结构性能劣化与灾变控制;工程结构抗火理论与对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11月2日-4日,南京工业大学)主办单位: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恢先地震工程学基金会(中国)。承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会议主题: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大工程灾害灾前预防与综合防范,重点研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中遇到的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江苏省地震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委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广西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由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特殊地质公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6.
(2018年11月2日-4日,南京工业大学)主办单位: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恢先地震工程学基金会(中国)。承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会议主题: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大工程灾害灾前预防与综合防范,重点研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中遇到的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综合减灾的"综合"是各灾种、 各阶段和各环节的综合,是资源和手段的综合,也是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综合.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和《灾害学》期刊论文数据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可知:从灾种来看,综合减灾研究的是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和气象灾害;从过程研究来看,每一种灾害的研究都是全过程综合性研究;从阶段性研究来看,灾前风险研究和灾后经验教...  相似文献   

8.
第一届岩土工程减灾与修复国际会议于2005年12月11日~13日在新加坡富丽华宾馆召开,本届会议由多国岩土工程减灾与修复联合工作组织(JWG-DMR)主办,亚洲岩土工程学会岩土工程灾害专业委员会(ATC3)和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岩土工程学会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工程分会等单位协办,来自美国、英国、挪威、加拿大和亚洲各个国家的专家代表共98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提高巨灾风险防范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国际减灾战略的三个转变,即:从单纯减灾转变为将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从国家减灾转变为全球减灾。回顾和评述了近五年我国加强减灾工作的重大行动,即: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各主要部门与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系统制定了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正确引导开办农业保险和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时提出了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全面论证了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减灾战略方针。初步论述了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框架,即完成四个转变:由部门减灾转变为综合减灾,由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由国家减灾转变为区域减灾,由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转变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实施四项行动:实施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涉及减灾的各个行业减灾专项规划,实施大型企业综合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工程;建设四个体系:国家综合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国家高灾害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信息共享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四项制度: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减灾管理体制,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综合减灾运行机制,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与重建为一体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规范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各负其责的综合减灾系统法制。初步阐述了加强国家减灾能力的基本内容,即: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加强综合减灾知识普及能力,加强综合减灾科技与学科支撑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制度与组织保障能力,加强减灾物资储备与工程建设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应急响应与信息保障能力,加强综合减灾恢复与重建能力,建立综合减灾范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5.12汶川地震灾区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特点,探讨了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相一致,与断裂带密切相关,并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崩塌、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灾害链。灾后重建必须注重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科学规划选址,合理避让地质灾害高风险地段;对重点高陡边坡灾害须进行必要的岩土工程加固,山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相关要求,要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预防工程诱发灾害。研究结果可为灾区岩土工程减灾防灾以及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为攻克能源岩土相关技术难题,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承办,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联合协办的第一届全国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学术研讨会拟于2017年8月底召开,就"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钻孔埋管技术与能源地下结构相互影响"、"深层地热井与井筒结构技术"、"机场跑道、公路桥面和隧道等防冻除冰技  相似文献   

12.
<正>为攻克能源岩土相关技术难题,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承办,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联合协办的第一届全国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学术研讨会拟于2017年8月底召开,就"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钻孔埋管技术与能源地下结构相互影响"、"深层地热井与井筒结构技术"、"机场跑道、公路桥面和隧道等防冻除冰技术"、"能源地下工程中的THM多场耦合问题"等与新能源利用相关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3.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江苏省地震局联合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广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和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协办。主要刊载地震、地质岩土、飓风、火灾和爆炸等灾害对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系统的极端作用、损伤和破坏效应以及防灾减灾工程对策等方面的前沿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本刊为双月刊,全年6期,定价30.00元/册,全年定价180.00元(含邮费)。《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32-1695/P。  相似文献   

14.
<正>"第十一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共同承办,将于2013年10月25日~27日在江苏南京召开。本次会议专题: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新方法。会议主题:(1)岩土本构模型与参数研究;(2)岩土工程重大工程实例;(3)岩土试验与测试技术;(4)  相似文献   

15.
<正>"第十一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共同承办,将于2013年10月25日-27日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专题: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新方法。会议主题:(1)岩土本构模型与参数研究;(2)岩土工程重大工程实例;(3)岩土试验与测试技术;(4)环境岩土工程;(5)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问题已成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为纪念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将于2018年11月2日-4日在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7.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创刊于1981年的防灾减灾工程研究的学术期刊,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广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重庆大学协办。刊登范围为全国乃至境外。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  相似文献   

18.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创刊于1981年的防灾减灾工程研究的学术期刊,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广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重庆大学协办。刊登范围为全国乃至境外。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  相似文献   

19.
《灾害学》2021,(3)
地震-地质灾害链是多灾种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由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逐级传递,往往导致灾害损失延伸放大,因此灾害链风险防范应成为减灾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灾种风险因果传递的角度突出灾害链风险防范特征,针对防灾减灾、备灾、响应和恢复重建为全过程的综合风险防范特点,聚焦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整编梳理地震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的工程与非工程防范措施,解析识别灾害链各链节风险形成过程与防范关键节点路径,提出并构建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防范措施框架。该框架重点包括链节灾害传递阻断措施、承灾风险损失防控措施与减灾能力建设措施,以规避致灾因子危险性、降低承灾体暴露度与脆弱性、提升减灾能力为防范目标,针对关键节点路径,统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旨在分解区域灾害链因果传递风险。  相似文献   

20.
减灾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减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史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千年,减灾活动以赈灾为主,帝王“祭天求恕”,“防灾吏制”,安抚于民。清末民初1800至1949年间计发生巨灾25起,死亡4993万余人,总灾亡则近亿,年均灾亡60万人以上,这段惨痛的灾况记下了十分难得的灾情史,泣血于残野。新中国成立后,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为减轻灾害损失,逐步建立了气象、水利、农林、地震、海洋、地质等专业的灾害科技与减灾工程,政府并组织社会兼事抗灾、救灾、应急减灾,国家减灾实力快速增长,已取得突出减灾实效,这个阶段比第一阶段灾亡人数下降了90%以上,但年均灾亡人口仍有1.2万人左右。该阶段的工作特点是以单灾种纵向体系为主,不同灾类的监测、预报水平尚高低不一,这与成灾机理的难易程度和工作条件的强弱有关。21世纪初,随全球增温之势锐升,多类极端灾变遍及各洲,促使许多国家发动全社会人众共同探求“综合减灾”之路;我国政府已迅即开展全社会应急减灾行动,开启了“综合减灾”之先声,这是减灾事业步入第三阶段的先导。综合减灾应该是全社会相关部门和民众的统一行动。目前尚有3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一是多种自然灾害之间成灾机理相关性的研究,其对象是灾害群与灾害链;二是全社会减灾要素综合运作预案的优选;三是如何核算减灾投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正、负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