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讨多孔材料-CO2对低氢比混合气体抑爆失效情况下爆炸特性的变化,本文自行设计并搭建尺寸为100mm×100mm×1 000mm有机透明玻璃爆炸管道实验平台,研究H2体积分数φ以及CO2喷气压力对低氢比混合气体爆炸火焰行为和超压的影响。结果表明:抑爆失效情况下,CO2喷气作用加剧低氢比混合气体的燃烧,促进火焰结构发育,导致火焰锋面速度峰值增大。同时,CO2喷气压力增大,上游爆炸压力峰值P1-peak在不同程度上升高;下游爆炸压力峰值P2-peak仅在φ=10%且CO2压力分别为0.2、0.4MPa情况下有所衰减,其他失效情况均使压力峰值升高。  相似文献   

2.
对2020年10月份某钢铁企业厂区和附近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对比分析正常时段厂区和附近城区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与SO2、PM10等6个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分析收集数据范围内,附近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高于某钢铁公司厂区7.1%,附近城区的首要主要污染物为NO2和PM2.5,而某钢铁公司厂区的主要污染物为PM10、PM2.5和O3,说明某钢铁公司污染物排放对附近城区的空气质量不存在高度的线性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源头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过程控制和实施末端全面超低排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量化分析非意向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专家判断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运用超级决策(SD)软件分析评价了30个因素对非意向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而言,个体特征、组织及任务、机械设备对非意向不安全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环境因素对非意向不安全行为影响权重相对较小;应急反应、应急演练、信息传递、注意力、监督反馈、安全警示、工作经验、应急设施、作业规范、疲劳程度等10个因素是企业干预、控制非意向不安全行为的重点关注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保合成气在工业生产与使用中的安全,通过自行搭建的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H2体积分数的H2/CO/空气预混气体爆炸压力振荡特性,同时利用理论计算了量纲一因素对压力振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2体积分数为70%时,合成气在密闭管道存在燃烧诱导快速相变现象。在开口管道中,当H2体积分数为50%和70%时,爆炸超压最大值发生在曲线后期高频振荡阶段。燃烧诱导快速相变发生在开口管道中,且H2体积分数的变化对超压峰值和超压振荡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不同H2体积分数的振荡周期都属于10-4同一数量级,表明H2体积分数对振荡周期没有影响。随着H2体积分数的增加,振荡平均幅值逐渐增加,超压振荡现象更加明显。通过理论分析,燃烧诱导快速相变受量纲一因素的影响,是火焰传播阶段、水和壁面凝结阶段,以及火焰和冷壁面辐射热交换阶段三者共同驱动的。研究结果对于预防合成气爆炸故发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分析石化行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在对183家石化企业实际数据调研的基础上,从人员情况、工艺设备、生产环境与管理概况等4个方面开展石化行业人员行为安全文献研究。基于可拓集与熵权论,建立石化行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物元可拓模型。构造影响因素关联函数,计算各因素间的综合影响关联度。结果表明:组织因素通过企业管理模式影响员工行为,个体因素通过信息处理方式反馈个体行为。从调控管理的视角统领组织因素建设,促进员工安全行为,并以分级细化的方式促进个体因素的良好培养,是石化行业应用行为安全方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了解兰渝铁路特长隧道内空气质量状况,以预防可能对隧道内养护人员产生健康威胁的有害因素。在铁路运营且避开隧道内机械通风开放时间,采用直读式仪器对12条特长隧道内物理因素(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噪声)、化学因素(CO、CO2、O3、NOX、SO2、粉尘)及可吸入颗粒物(PM(2.5PM10)浓度进行测量并与国家相关标准比较。结果表明,兰渝铁路特长隧道内气象条件良好,无高气温、高气压和超标噪声的影响;化学污染物(CO、CO2、O3、NOx、SO2、粉尘)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基本不超标。此次监测结果说明目前隧道内有害因素未对隧道内相关工作人员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河南省铝冶炼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空间分布情况,通过对生产企业逐个下发调查表或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关数据,自下而上建立了2019年河南省铝冶炼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对排放清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河南省铝冶炼行业SO2、NOx、PM10及PM2.5的排放量分别为6 620 t、1 364 t、1 964 t、1 503 t,主要分布在郑州市、洛阳市、焦作市、安阳市及三门峡市。将排放清单结果与2019年环境统计、在线监测数据比对校验,三者存在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排放清单能够真实地反映河南省铝冶炼行业污染物排放现状,可为铝冶炼行业监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煤矿组织安全行为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个体不安全行为包含心理、生理、技能3个影响因素,涵盖记忆、思维、情绪、意志、性格、气质、能力、态度、知识、专业操作技能10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安全行为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SEM),运用统计分析方法(AMOS17.0)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态度、情绪、意志、能力、专业操作技能容易受组织安全行为的影响,而性格、气质等因素由于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受组织安全行为影响相对较小。深入研究煤矿组织安全行为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有利于煤矿从组织安全行为入手有针对性的制定行为干预方案并控制个体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9.
为在含硫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后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以泄漏孔径、风速和大气温度为影响因素,以泄漏发生后CH4扩散的最大面积、CH4爆炸危险区域面积和H2S中毒危险区域面积为试验指标,研究3种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泄漏扩散危险区域受泄漏孔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风速,大气温度对其的影响较为不明显。此外,泄漏孔径对H2S中毒危险区域影响程度最大,对CH4最大扩散区域影响次之,对CH4爆炸危险区域影响程度最小。风速和大气温度趋势一致,对CH4爆炸危险区域影响程度最大,对H2S中毒危险区域影响次之,对CH4最大扩散区域影响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预防蔗糖粉尘爆炸,利用1.2 L哈特曼管研究了NH4H2PO4与Al(OH4对蔗糖粉尘爆炸的抑制作用。在蔗糖粉尘质量分数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 NH4H2PO4与Al(OH)4的粒径和质量分数,测定其对蔗糖粉尘爆炸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随着NH4H2PO4和Al(OH)4质量分数的增加,粒径的减小,蔗糖粉尘的最小点火能均逐渐增大,当惰性粉体增加到一定质量时,蔗糖粉尘被完全惰化,在蔗糖粉尘中分别加入粒径为48~74,38~47,25~37 μm的NH4H2PO4和Al(OH)4,3种粒径的NH4H2PO4使蔗糖粉尘完全惰化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35%,30%,3种粒径的Al(OH)3使蔗糖粉尘惰化的质量分数均为60%。因此(NH4)H2PO4抑制蔗糖粉尘爆炸的效果比Al(OH)3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少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采用事故统计分析、文献分析、质性访谈方法获取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从组织、个人、外在环境、设备4个方面建立不安全行为预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原理,将预警指标作为网络输入,不安全行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4种状态作为网络输出,进而设计编制预警问卷...  相似文献   

1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自行车不安全行为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依托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课题五"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性提升综合技术及示范"专题,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首次对自行车骑行者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在增加变量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自行车骑行者对不安全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经验等心理因素,从而构建自行车不安全行为模型。从调查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个人属性分析可知,在调查人群中存在对不安全行为没有正确认识、自觉守法能力较弱和普遍有不安全行为经验等问题,同时也确定了参与不安全行为的重点人群。最后,在揭示心理因素作用于行为的基础上提出家庭式安全教育、加强交警管理、提倡榜样学习、加强交通安全宣传等行为矫正手段。  相似文献   

13.
周琳    傅贵     刘希扬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1):148-153
行为安全理论是事故分析和预防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基于行为安全理论的事故致因“2-4”模型对10起化工事故的直接、间接、根本、根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化工事故分析的有效方法。10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为一线员工在涉及高温加热工艺、带压设备、有毒有害环境和动火作业中的违规违章操作,管理人员未建立或运行安全管理体系等不安全动作及不安全物态,且不安全物态与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有关;间接原因是一线员工缺乏岗位安全操作等知识,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管理、技术等知识,导致其安全意识薄弱,养成不良的安全习惯;根本原因是组织安全教育等管理程序缺失和执行不力;根源原因是组织成员对安全的重要度等安全文化元素缺乏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的控制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事故,须分析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控制措施。从各种不安全行为中提取13个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和调研获得直接影响矩阵,借助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方法(DEMATEL)计算出每个因子的影响度、原因度和中心度,由此分析出安全态度、安全技能、安全认知和安全培训在影响因素体系中最为重要,领导的重视对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有很大影响。结果表明:个人因素是影响工人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通过影响个人因素影响工人的安全行为。最后,针对个人影响因素,提出了合理开展安全培训、加强现场行为管理、加强安全心理干预、完善用工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违章行为与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据统计,“三违”是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罪魁祸首。分析众多事故的原因,无外乎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归根到底也是人的因素造成的。违章行为是“三违”的表现,它不仅与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观念落后、安全文化素质及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下等因素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的心理因素,职工的心理隐患是不安全行为的潜在帮凶。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对违章行为的影响,寻找出一套强化安全心理素质、调整心理因素的方法,对于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杜绝违章行为,减少伤亡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职工不安全行为是导致铁路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预防和控制铁路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从个体、环境、设备和管理4个维度对影响职工不安全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铁路职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应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作业制度、激励机制、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安全文化、社会环境、个体防护设施是影响铁路职工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应在日常安全管理中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7.
地铁项目安全绩效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研究地铁安全事故案例的基础上,识别出对地铁项目安全绩效的48个关键影响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归为五大类,即项目参与各方对安全的影响程度、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状态、材料的不安全状态、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现场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得出各个指标的重要度及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参与各方对安全的影响程度"和"现场环境的状态"对地铁安全绩效的贡献最大,同时,其他因素也有较强的影响,在地铁施工中应以此为重点,加强安全防范。  相似文献   

18.
为从根本上降低煤矿从业人员实施不安全行为的概率,在充分考虑煤矿从业人员不安全个体状态是诱发其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一套矿工不安全状态智能检测系统。首先,对2007—2022年期间各高危行业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和专家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煤矿从业人员不安全状态的影响因素,构建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以及个体能力状态在内的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体系;其次,通过相应的表征模型对不安全状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最后,基于构建的从业人员不安全状态倾向数据库,建立煤矿岗前不安全状态智能检测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下井工作前对从业人员个体状态进行智能检测,能够实现矿工不安全状态“早发现、早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因事故发生率,研究结果对煤炭行业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决策的成本收益因素,扩展不安全行为的研究方向,基于行为经济学,构建矿工不安全行为决策模型,模型包括矿工属性、管理者属性以及矿工之间的交互影响规则。利用Netlogo工具进行仿真模拟,探讨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正向激励水平对抑制不安全行为效果显著,同时,维持合理的工作时间对保障安全生产意义重大,从而为煤矿企业控制不安全行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