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环境工作通讯》2014,(8):16-16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却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一些地区粗放的发展方式透支了环境红利.冲击着人们所能忍耐的生态底线.引发社会稳定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境信仰缺失不无关系。因此.深入挖掘和弘扬环境信仰.呼唤环境信仰的理性回归.重树环境信仰的价值.实现环境信仰的传承发展,对解决现阶段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2.
旅游者亲环境行为是践行生态文明、推进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和情绪评价理论为基础,以南京鱼嘴湿地公园为样本收集地,借助线上+线下调研数据构建二阶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自然保护地旅游者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环境价值、环境信念、道德规范和道德情绪是自然保护地旅游者亲环境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2)环境价值是基础,通过环境信念、道德规范和道德情绪间接、正向显著影响旅游者亲环境行为;(3)环境信念和道德规范是中介,在环境价值和亲环境行为关系中存在多重链式中介效应;(4)道德情绪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对旅游者亲环境行为存在正向、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旅游者亲环境行为培育策略,助推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城市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城市发展的质量,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更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应做到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观念创新。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对象要从以物和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培育和贯彻“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生态哲学观的衍变,主要是通过总结东西方哲学观念的转化过程,来提炼出生态哲学观的衍变过程。因为我们知道精神思想决定了行动。生态哲学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古典的生态哲学观,静态的天人合一。它的含义是自然与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浑为一体的,但忽视了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互动性。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是结合了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区域综合.生态城市因其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着种种困难.近郊生态农业具有促进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近郊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作用,城市生态建设与近郊生态农业发展都以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为目标.在近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建设生态城市,也能够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倡导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共同建设,二者相互影响,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尽管地球这个蓝色行星被划分为五大洲、四大洋,尽管人类因为国家、信仰、种族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生活,但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暖……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一次又一次的生态危机提醒我们,生态威胁已成为人类的集体威胁。对企业而言,强化环境意识、开发环保产品既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也可以为自身发展开拓出新的天地。早在2001年便打出“与地球环境共存”旗号的松下电器,已确立了“环境立社”的目标,力图将尖端环境技术渗透到公司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缘起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的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一般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也是人类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对待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环境空间规划制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严格的环境空间管控制度,可以破解现阶段城市出现的一系列复合型、区域性和格局性环境问题,对从源头促进"人-城市-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梳理环境空间规划制度和弥补其研究发展中的不足,对以环境功能区划、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为代表的环境空间规划制度的理论、技术与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现有研究和未来探索提出展望,以期为以环境质量改善和风险防范为指导的环境空间规划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管理经验,从而全面引导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环境工作通讯》2014,(11):M0001-M0001
新环境,水碧天蓝,风调雨顺,是我们的共同梦想。 《新环境》,有主张,求真相。倡导精致阅读,是一本不一样的环境新闻杂志。 我们不求读者数量有多大,只为寻找志同道合的环保人。环保是信念,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信仰。我们相信,关注《新环境》的读者。一定坚守绿色理想,且精神丰富,勤于思考,拒绝平庸。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环境工作通讯》2014,(10):M0001-M0001
新环境,水碧天蓝,风调雨顺。是我们的共同梦想。 《新环境》,有主张,求真相,倡导精致阅读,是一本不一样的环境新闻杂志。我们不求读者数量有多大.只为寻找志同道合的环保人。环保是信念,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信仰。我们相信,关注《新环境》的读者。一定坚守绿色理想,且精神丰富,勤于思考,拒绝平庸。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经济朝着深度化的方向发展,休闲养生的度假形式逐渐取代传统单一的观光旅游,养生旅游已成为人们关注的旅游新热点,对养生旅游度假区自然养生环境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生态自然、以人为本和养生空间情景化的设计理念,使人与自然相融合提供休闲放松的生活环境;自然养生环境中地形设计可以让人们体会不同地形给人带来的直接感受,实现不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养生环境;从水景设计、园路广场设计和文化景观设计三种不同角度对自然养生环境的水景观进行设计,使人们在养生度假区中感受到活力四射的水景观氛围。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环境工作通讯》2014,(7):M0001-M0001
新环境。水碧天蓝,风调雨顺,是我们的共同梦想。《新环境》,有主张,求真相,倡导精致阅读,是一本不一样的环境新闻杂志。我们不求读者数量有多大.只为寻找志同道合的环保人。环保是信念,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信仰。我们相信.关注《新环境》的读者,一定坚守绿色理想,且精神丰富,勤于思考.拒绝平庸。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环境工作通讯》2014,(8):M0001-M0001
新环境,水碧天蓝,风调雨顺,是我们的共同梦想。《新环境》.有主张.求真相,倡导精致阅读,是一本不一样的环境新闻杂志。我们不求读者数量有多大.只为寻找志同道合的环保人。环保是信念。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信仰。我们相信。关注《新环境》的读者。一定坚守绿色理想,且精神丰富。勤于思考.拒绝平庸。  相似文献   

14.
以人口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传统城市发展规划模式,不能应对中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和环境可持续的问题。“反规划”提出城市的建设规划必须以生态基础设施(EI)为依据,而不是建立在人口预测和市政基础设施之上。“反规划”与当代的景观都市主义和前科学时代城市建设中的“风水”有相同理念,并源于19世纪的以绿道作为游憩基础设施的思想、20世纪初的城市绿带作为城市形态控制的思想、和20世纪后期关于生态基础设施作为生物保护基础的思想。生态基础设施有关键性的景观结构所构成,它们对景观中的各种自然过程、生物过程、遗产保护及游憩过程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维护对人类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自然资产和自然服务。在快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EI 是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工具,必须先于城市的发展规划进行规划,并框限城市未来的规模、格局与形态。 EI用尽可能少的土地,通过关键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来对土地生命系统的生态服务进行捍卫。以浙江台州为例,论文讨论了如何用EI来进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图8参98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组织大力提倡的最佳形式的旅游活动。风景名胜区为生态旅游提供了绝好的生态本底条件。发展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业,一方面给旅游者提供一个自然、舒适、洁净、无污染的旅游环境;另一方面可促进保护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协凋发展。基于此,本文对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陈荣富 《环境导报》2003,(13):36-37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高等院校校园发展与环境建设,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既要满足今天的需要,又要能适应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是高校发展规划中面临的任务。高校校园建设规划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在其《自然的住宅》一书中,强调了人、自然和建筑整体概念的重要性,认为建筑必须同所处的场所、建材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生态建筑是现代建筑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革命,它不仅基于人们对环境生态问题的深刻认识,也与人类意识深处的道德理想密切相关。因此,设计师…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修复模式对水质的影响,从2009-03-2010-03跟踪监测了精养鱼塘、人工修复水域以及自然修复区3种不同水环境的NO3--N、NH4--N,Chl a、DO、EC、TP、TN和COD等指标,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了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对水质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在修复研究期间,与精养鱼塘相比,人工修复区水体中TN、NO3--N、TP、Chl a、COD等指标经过修复中期的短暂上升后均有显著下降(P<0.05),水质有显著改善;自然修复区水质中TP、Chl a、COD等指标均有下降,而TN呈现显著上升(P<0.05),水质总体有小幅改善趋势。在适当的人为干扰下,人工修复区能够在短期内对水质产生显著的改善效果。因此,积极且适当的人为干扰的湿地修复比自然恢复对水质的改良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体验对环境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纵向追踪研究较为缺乏。论文以自然旅游地黄山为案例地,通过纵向调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批次旅游者游前、游后以及3个月后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对旅游者环境态度基本没有影响。2)旅游体验对旅游者环境行为存在显著影响。短期影响表现为:特定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教育、身体和法律行动显著改善,一般环境责任行为中教育、消费、说服、身体和法律行动显著改善;长期影响表现为:特定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教育、消费、身体行动和一般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消费、身体、法律行动显著改善。环境行为的改变主要是通过旅游体验中的认知和情感刺激引起的,包括预期愧疚、集体自豪感、环境知识、负面后果认知、自我效能、环境解说等因素。文章最后讨论了管理意义和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康雍乾三朝灾害诗主题比较,可以看出灾害信仰的流变特点,即无论是在表现灾害成因的探寻上,还是在表现救灾防灾实践行为上,都始终存在着"天谴论"与"天道自然"灾害信仰的并存与对立;同时从灾害信仰的发展历程看,也能明显看出由康雍两朝以"天人感应"的灾害信仰为主流发展到乾隆朝以"天道自然"灾害信仰为主流的变化过程,当然这种变化与三朝皇权政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