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氰电镀与有氰电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氰化电镀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具有较优越的镀层性能和操作方便等特点,应用较广。但氰化电镀废水的公害问题突出,尤其近年来,随着乡镇电镀工业不断发展,含氰电镀废水的处理,一直为电镀行业污染控制的重点目标之一。为根除氰的危害,在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出现了一种新的无氰电镀工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考验,有些无氰电镀工艺趋于完善,并获得日益巩固和发展。氰化物固然剧毒,但易处理;无氰镀液并非无害,且处理较难。因而,对于无氰还是有氰电镀,存在着不同的评价和看法。笔者仅就无氰电镀、有氰电镀与环境保护的若干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2006,(13):80
为进一步规范电镀行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促进电镀行业的升级换代,从根本上解决含氰电镀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安全事故隐患多等问题,根据国家经贸委有关文件精神,近期江苏省经贸委和省环保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含氰电镀工艺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大含氰电镀工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由于电镀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所以不少行业均将有氰电镀改为无氰电镀。为了保证镀件质量和光泽,往往在电镀液中加入某些络合剂。用络合剂HEDP体系镀铜,已成为取代氰化物和焦磷酸盐镀铜的新型工艺。该镀液组份简单,稳定性好,镀件质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我市电镀行业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伟大教导,既发展生产,又保护坏境,积极试验推广无毒电镀工艺。继推广无氰电镀工艺之后,又向铬害宣战,在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的帮助下,试验成功镀锌层(?)盐(?)化新工艺,并  相似文献   

5.
-DE-81型无氰镀新工艺的优点电镀废水污染是工业废水污染三大源之一,它的毒性大、影响面广,尤以氰化电镀废水污染更为突出.因此,氰化电镀废水的治理,一直是环保科技研究重点课题之一,现已获得生产应用的有碱性氯化法、电解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和改有氰电镀为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在电镀厂的废水处理中,目前以化学法结合一定的工艺及助剂处理其高浓度的含铬含氰废水比较切实可行,但普遍都存在着处理效果差,且含铬含氰废水不能用一种处理剂同时处理的缺点。因此,我们针对无氰电镀及有氰电镀两种不同的工艺排放的废水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在电镀前,由于需要使用稀盐酸对镀件进行酸洗,以除去锻件上的铁锈,从而得到牢固致密的镀层,这样,就产生了一定量的酸洗废液,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也浪费了大量的铁资源。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把电镀废水的治理和酸洗废液的处理与综合利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电镀行业应用大量剧毒氰化物进行电镀,它不但直接威胁着广大电镀工人的健康,而且严重地污染大气和水体。几年来,北京市无氰镀锌、镀铜、镀合金、镀金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近年来,无氰镀银也有一定的进展,出现了几个比较有发展前途的配方,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含氰电镀废水治理—“碱性氯化法”的工艺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家军  王华 《环境与开发》1994,9(3):308-309,320
电镀行业的含氰废水处理技术多样。采用“碱性氯化方法”处理,本文简介淮阴市自行车链轮厂日处理200吨含氰电镀废水实例、处理原理、工艺流程、主要设计参数、效益分析等。实际表明运用此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有氰电镀在电镀过程中,在阴、阳极产生大量氢气、氧气气泡,这些气泡表面附着着许多氰化物的微粒逸出液面而破裂,致使形成氰雾散布于车间气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进行认真的治理,确保人体的健康。江苏太仓电铍厂采用抑雾剂治理氰化气体,取得很好的效果。其原理是向槽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抑制雾剂,电镀时产生的大量气泡,  相似文献   

10.
<正> 电镀铜锡合金是我国应用最广,生产规模最大的一种合金镀层。由于钢铁件在无氰电镀中结合力差,还需要用预镀工艺,因此有氰镀铜锡合金仍被工业部门广为采用,每天排出大量含氰废水,含氰量达几十mg/L,甚至高达几百mg/L,远远超过国家排放标准0.5mg/L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因此含氰废水净化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而广意深的课题。本文根据金属络合物阴离子交换的原理,通过络合物阴离子交换,CN~-以金属络合  相似文献   

11.
用一步净化器处理电镀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斌 《环境工程》2007,25(3):94-95
传统的电镀废水在铬、氰单独预处理后,后续通常采用“反应池+斜管(板)沉淀池+沙滤罐”的工艺处理电镀酸碱混合废水,但若出现含铬、氰废水混排到酸碱混合废水池时,就会出现总排水的六价铬、氰化物和总铬3项指标很难达标排放;而该工艺后续采用“一步净化器”处理电镀酸碱混合废水,很好地解决了混排的问题,处理后的出水各项指标都能达标排放,为电镀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工艺形式,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0.02毫克的用量,便足以让一个成人致死! 22瓶这样的剧毒化学品,竞藏匿于市中心广场写字楼内!近日,《南方日报》对江门一写字楼查获氰化金钾进行了报道. 氰化金钾是何物质?为何人们谈氰色变?多年前就要淘汰的含氰电镀工艺,缘何死而不僵?作为替代的无氰电镀又将怎样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有些单位使用氰化镀铜及其合金电镀工艺,其漂洗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钠和铜氰络合物,排放浓度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几十倍。目前处理电镀含氰废水多采用漂白粉法和电解法,但是这些方法投资大,沉渣多,占地面积大,操作复杂。根据73年美国和79年日本的有关资料介绍:利用活性炭吸附和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首饰镶嵌、饰物制作,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首饰的镀金,一直采用有氰电镀,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含氰废水、废气,不仅威胁着工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会污染环境。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广大艺人决心革氰化物的命,一定要闯出一条无氰镀金的新路,为我国的工艺美术再添异彩。我厂主要生产银花丝首饰。从72年起,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开始改革镀金工艺。经过  相似文献   

15.
HEDP镀铜     
<正> 前言目前,国内电镀厂大部分采用氰化物电镀,危害了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污染了大气、江河和城市,因而消除氰化物的污染是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无氰镀铜国内外曾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现国内电镀生产上大体上应用的无氰镀铜工艺有焦磷酸盐,硫酸盐,乙二胺,柠檬酸盐,酒石酸盐等体系。其中以焦磷酸盐应用  相似文献   

16.
电镀可以增加金属表面硬度、保护金属和增加美观,因而在工业上应用很广。但是,电镀废水中含有很多对人体危害很大的有毒物质。如果不加治理,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或地面,就会污染水源和农田,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无氰电镀有了很大发展,使电镀废水中氰化物的含量已大大减少,但还没有彻  相似文献   

17.
氰及其化合物,大量产生在电镀、焦化、金属冶炼、制革、彩色照相以及丙烯腈等化工、冶金和轻工行业的生产过程中。因而,在这些企业排放的污水中常常包含大量的氰及其化合物,即所谓的含氰废水。氰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中毒作用很快,在数秒到数分钟内就会出现。当空气中含高浓度氢氰酸时,如吸入100~135ppm 时,则处于  相似文献   

18.
由北京市环保局和北京市二轻局召开的“减压薄膜蒸发法回收处理电镀含氰废水(氰化镀铜)科研成果鉴定会”于80年10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市环保所召开,这项科研成果是由北京市环保所和北京市按扣厂联合提出来的。国务院环办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北京市环保局过祖源总工程师、北京师范大学胡志彬教授也到会进行指导,全国环保科技情报网的代表以及首都电镀界同行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先由该专题负责人、北京市环保所阎岚坡工程师汇报了整个工作情况,然后进行现场参观和分组讨论。无氰电镀新工艺近年来在国内提倡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脉冲电解从含氰含铜镍电镀废水中去除氰和回收铜镍,研究了脉冲电源的电解电压、占空比和脉冲频率等参数以及电解质的投加量对除氰率和铜镍回收率的影响,对比了脉冲电解与直流电解对含氰含铜镍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循环流速100m L/min,曝气速率3.0L/min,p H值12的实验条件下,加入氯化钠16g/L,控制脉冲电源的电解电压5.5V、脉冲频率900Hz以及占空比50%,电解2.0h后,除氰率可达到95.7%,电解3.0h后,铜、镍回收率可分别达到87.5%和81.1%。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及电镀废水治理技术的发展,电镀废水治理已由单项治理走向综合治理。根据我厂电镀废水的特点,选择综合治理方案,应用电解——气浮法处理综合性电镀废水新工艺,取代了原单一的处理方法,处理后水质完全达到国家允许排放标准,部分水已循环使用,节约了水资源,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一、基本概况我厂于一九七九年新建电镀车间投入使用,电镀车间废水年排放总量约三万吨左右。其中:含铬废水排放量1.2万吨/年;含氰废水排放量0.6万吨/年;酸碱废水排放量1.2万吨/年。全年含铬废水的平均浓度(以C_r~+6)75毫克/升,瞬时最高浓度350毫克/升,全年含氰废水的平均浓度(以CN-计)16毫克/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