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管理和保护城市水资源,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方法 .污水处理是昂贵的,而且发展中国家经常使用的 2- 4步处理也阻碍了他们的污水处理 .化学沉淀法和废水稳定池+构造湿地组合法常常可以明显地减少对水资源的冲击 .建议发展中国家最好考虑采用这些方法 .  相似文献   

2.
为了管理和保护城市水资源,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污水处理是昂贵的,而且发展中国家经常使用的2-4步处理也阻碍了他们的污水处理.化学沉淀法和废水稳定池+构造湿地组合法常常可以明显地减少对水资源的冲击.建议发展中国家最好考虑采用这些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管理和保护城市水资源,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污水处理是昂贵的,而且发展中国 家经常使用的2-4步处理也阻碍了他们的污水处理.化学沉淀法和废水稳定池+构造湿地组 合法常常可以明显地减少对水资源的冲击.建议发展中国家最好考虑采用这些方法.  相似文献   

4.
水污染对扬州市水资源存量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水资源分成水资源的流量和存量两部分,估算了扬州市的水资源存量,提出了评价水污染对水资源存量影响的评价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对扬州市水污染对水资源存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得出了扬州市的水资源存量不足,而水污染又对水资源存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郭宇杰  王学超  周振民 《环境化学》2012,31(7):1114-1115
基于我国水资源现状,并落实"指导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等非传统水资源开发的工作"的职责和满足城市水务一体化的需要,国家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现状调查工作,掌握全国城市用水情况、排水情况及排水设施与管道建设情况和排水水质状况,为"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我国污水处理回用工作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消耗、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该影响的量化方法和量化指标,将生态足迹法引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构建珠海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分析计算水资源供给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力,并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生态盈亏和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珠海市水资源系统呈现生态亏损,亏损率为37%,水资源生态承载呈现超载现象,珠海市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增长对区域水资源的生态承载压力较大.研究结果还表明,将生态足迹模型运用到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地方尺度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和关注。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水资源的状况和水资源管理政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二十一世纪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原则、管理模式和对策。论文的研究对改进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价值核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运用经济手段缓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稀缺需求入手,基于国家法律对水资源有偿使用的认可,指出水资源价值研究将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对国内外水资源价值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各方面的主要研究结论,认为水资源价值核算虽已为水权、水价、排污权交易等水环境保护市场机制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但以往的研究由于仅涉及到水量而未顾及水质,致使在水污染已日益严重的现实中难于得到应用。作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水质资源有偿使用理论,并提出“以量计质,以质定价”的水质价值核算方法;展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认为水资源价值的研究将重点关注水质资源价值、水资源价值核算模型及水资源价值突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和能源危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开发高效的氮磷控制技术以及寻找可持续再生、环境友好的新型能源是解决这些挑战的有效手段.微藻培养技术的出现,为水质深度净化、氮磷高效去除和生物能源生产提供了可能.总结了微藻培养技术在污水处理中作为三级处理单元深度净化水质、去除氮磷的应用,并分析了大规模培养微藻以获得生物能源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污水处理工艺和生产工艺耦合的理念,以污水为资源,实现污水处理系统从"处理工艺"向"生产工艺"的转化,在深度净化污水的同时,以污水为原料获取"新"资源和"新"能源,为缓解当前资源匮乏、能源紧缺的形势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在未来资源和能源愈加紧张的严峻形势下,基于微藻细胞培养的水质深度净化与高价值生物质生产耦合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水资源问题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李伟烈 《生态环境》2004,13(2):284-286
论述了广东省的水资源状况和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认为水质性缺水、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水资源浪费严重、管理体制不健全是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健全防洪防旱体系,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运作饥制,提高全民节水观念,发展节水农业,走兴林治水之路,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青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寻求配置,节约,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城市水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东北三省区城市水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控制对策与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相对短缺和供需矛盾突出、地表水环境污染严重、地下水环境受破坏和污染、尚未形成节水型的社会生产生活与管理体系等。针对区域城市水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墨西哥从1940年代开始就有了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机构安排,主要目的是促进以水资源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1990年代再次确立了流域方面的制度以改善水资源管理方法.但是这些努力在高效和公平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果却十分有限.现在墨西哥各地区要求在规划、管理和决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有迹象表明一些州已经在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方面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策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对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安全的技术对策。研究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水质污染严重、灌溉水水质劣化、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日趋恶化,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目前我国缺乏有效的农业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节水农业和水污染防治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平台建设不够,农业种植结构和水资源不匹配。今后应加快建立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升级,全面提高农业污染防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水环境保护,调整种植结构,建立节水高效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15.
节水条件下太行山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贫瘠、缺水一直影响着太行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但太行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并不少于平原区,只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坡坏,造成太行山区“有雨则泄、无雨则旱”的严重局面,致使在传统灌水方式的情况下,很难保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针对太行山区“散而少”的水资源特点,从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探讨适合太行山区发展的水资源开发模式和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当今世界水资源危机的现状,引起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认为发展节水农业是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重要举措,并概述了节水农业的技术现状和节水农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如何保护城市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针对我国城市资源与环境的特点,要使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必然解决好水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本文以吉林西部地区乾安县为例,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开展了该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仿真研究,经过政策模拟对比,提出了符合乾安县经济发展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产业结构配置和污水处理能力等严重问题,文章从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提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途径,包括城市水系统规划、产业布局调整、提高节水技术以及培育城市水权市场等。  相似文献   

19.
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对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水资源利用率、降水量、人均占有水量和生态用水量作为评价因素,首次对黄土高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大尺度综合评价,并建立灰色拓扑预测模型对其动态变化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四省水资源承载力在1994-2004年间总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水资源开发潜力呈微弱增大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黄土高原水资源开发已有一定规模,其水环境仍十分脆弱,需要进一步作好节水和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近38年黄河上游径流量及其流域降水,气温的变化趋势,着重研究了干旱对黄河上游或水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河上游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黄河上游流域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气温和降水是影响黄河上游流域水资源的主要气候因子,其中以气温的升高和加剧敢流域蒸发量的增在和干旱的影响,减少了地表径流量,90年代以来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汛期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径流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