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于PSR模型的松嫩平原西部湿地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以1986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作为信息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松嫩平原西部湿地空间信息数据库。以压力一状态一响应(PSR)模型作为研究方法,建立了一套湿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选取反映压力、状态及响应等的指标,对该区湿地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基本结论,(1)15年来该区人为干扰压力不断加强,造成人工湿地增加,天然湿地减少,湿地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下降。(2)15年来该区湿地内部结构和状态发生显著变化,湿地景观异质性在不断增加,湿地破碎化及退化严重。(3)15年来湿地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是湿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类对湿地变化的响应是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区的面积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
湿地对水中磷素净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潘继花  何岩  邓伟  严登华  郭跃东  宋新山 《生态环境》2004,13(1):102-104,108
随着对湿地功能认识的加强,湿地科学研究从资源考察开始向湿地过程研究转变,尤其是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使得湿地对营养物质的截留功能倍受关注。磷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元素之一,又是导致湿地及下游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研究湿地对水中磷素的净化作用是湿地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和流域水环境保护研究的重要环节。文章综述了湿地系统各因子(土壤、植被、水文、微生物)及其它环境因子(如温度、CO2浓度、污染物负荷)对磷的净化作用的影响以及湿地中磷的动态模型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在研究手段、方法和内容方面的不足,强调今后研究应注重长期连续的湿地动态监测,湿地净化功能模型和净化能力阈值以及景观生态学在湿地净化功能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湿地冷湿效应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湿地周围不同距离农田的近地面气温、湿度、地温以及典型湿地温的测定表明,湿地冷湿效应与湿地植被及其积水深度有关。在所选择的3种湿地植被中,漂筏苔草积水最深,冷湿效应最大,其次为毛果苔草,小叶章最小。不同距离农田的近地面气温和湿度变化不同,随距离增加,温度增大,湿度减小。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湿地的局部冷湿作用造成的。农田地温平均值高出小叶章湿地4℃之多,高出漂筏苔草湿地近5℃,表明湿地的制冷作用很明显。  相似文献   

4.
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利用为例,剖析湿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相关环境问题,包括:湿地面积缩小,自然灾害濒发;区内环境状况日趋恶化,生产与生活性污染严重;湿地功能日益衰退;湿地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民的生产投入明显不足。此外,还探讨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对策,具体有: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新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建立预警分析系统,以现代湿地生态工程技术为指导,全面提高湿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湿地鸟类在能量转换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监测、评价湿地生态环境极其敏感的指标.本文从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湿地鸟类多样性.总结了环境因子对湿地鸟类多样性的影响,最后对湿地鸟类多样性的研究提出展望,为更好地保护湿地鸟类资源及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冷湿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张芸  吕宪国  倪健 《生态环境》2004,13(1):37-39
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内选择3种群落(毛果苔草-狭叶甜茅-漂筏苔草群落,狭叶甜茅-漂筏苔草群落,小叶樟群落),在各群落内分别选取一种主要建群种,测定湿地植被的蒸腾强度,计算出群落范围内湿地植被的增湿降温效应,即冷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冷湿效应与湿地植被类型有关,3种植被中漂筏苔草的冷湿作用最大,其次为小叶樟,毛果苔草最小。这是因为漂筏苔草是典型的湿地植被,生长于多水环境中,其增湿降温作用较明显。湿地植被冷湿效应与湿地面积大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湿地植被面积越大,其冷湿作用越强,并且多种植被的相互作用可以加强湿地的冷湿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湿地公约》中"湿地"定义的汉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匡耀求  黄宁生 《生态环境》2005,14(1):134-135
湿地公约文本使用的英语是英国英语,其使用的词汇与美国英语有微妙的区别,湿地国际(中国)官方文本对《湿地公约》中湿地定义的汉译不确切。文章讨论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与湿地有关的几个词语在含义上的差别,重译并解剖了几个典型的湿地定义。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氮磷去除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太平  陈韦丽 《生态环境》2005,14(4):580-584
介绍了人工湿地及其去除污水中氮磷的机理,并从湿地植物、基质和微生物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目前人工湿地系统提高氮磷去除率的研究进展情况;提出了可以通过改良湿地系统设计提高氮磷净化效果、利用培养优化菌种与调节环境条件促进湿地系统氮磷的转化及通过在基质中添加合适的附料、提高人工湿地系统植物多样性从而增加氮磷的吸附吸收的建议,为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扎龙河滨湿地水体营养化污染特征及水环境恢复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郭跃东  邓伟  潘继花 《生态环境》2003,12(4):393-397
对扎龙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状况进行调查,指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TN、TP、BOD,等多项水质指标都已严重超标;阐明了营养物年季变化特征;总结了扎龙湿地水体富营养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保障湿地供水、生态工程恢复及控制流域地表水污染的多项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湿地功能变化与生态系统管理——以洞庭湖区双退垸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调控湿地生态功能为途径,在分析双退垸次生湿地功能动态变化、现阶段功能特点及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洞庭湖区双退垸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方案,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Incentives for wetland creatio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When information about soil quality is complete, wetland creation with a take-it-or-leave-it contract, which specifies wetland size and transfer, yields higher social benefits than if a uniform contract, which offers a payment proportional to the wetland size, had been used. This result points to a paradox because uniform contracts have been used a lot in practice.This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the presence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bout soil quality as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is paradox. It shows that the choice of instrument for wetland creation has welfare implications. Different contracts typically yield quite different social welfare surpluses and distribution between interest groups. It is not obvious, which of four contracts studied dominates when a farm characteristic affecting costs is unknown to the social planner.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the size of the excess burden, the elasticity of costs and benefits to wetland size and the cost of acquiring missing information influence the outcome.  相似文献   

12.
小微湿地是乡村景观的组成部分,是乡村重要的水土基础设施.湿地的功能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过去多关注大面积成片分布的沼泽、湖泊、滨海湿地及大型河流湿地等,而对于那些数量众多、分散分布的小型和微型湿地却缺少关注.2018年10月,《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中国政府提交的《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草案》,小微湿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Ecological modelling》2007,209(1):21-28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two simple models for runoff simulation of the Kielstau, a small wetland catchment in Northern Germany. The first one is SIMPEL, a one-dimensional spreadsheet model for soil water balance and runoff for small catchments; the second one is KIDS, Kielstau discharge simulation model, which is written in the PCRaster dynamic modelling language. KIDS uses the algorithms of SIMPEL, but applies them to a spatial database.The basic version of both models fails to reproduce the measured hydrograph for a flat region in Northern Germany with ca. 30% wetlands. Additionally, the water balance of the region cannot be closed, the relative discharge is lower than in the neighbouring catchments which means that ET must be higher. After the creation of an additional wetland compartment module where ETa equals ETp, the hydrographs could be matched. In a second step, we used inverse modelling with the SIMPEL model to evaluate the range of input parameters and possible sources of the low outflow of the catchment. We found that the low discharge can only be modelled if the evaporation i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A wetland fraction of 0.3 produced the best results in inverse modelling runs, this value was also estimated based on the available maps.  相似文献   

14.
湿地生态系统碳汇与碳源过程的控制因子和临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的结构组分特征,已成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碳汇。但是近年来对于湿地系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降水减少等原因使其碳"汇"功能减弱,湿地的碳蓄积能力下降且有转变为碳"源"的趋势。文章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水份、植物类型、土壤厚度、微生物(底物、pH、温度、氧化还原条件)等方面总结了影响湿地碳汇/源过程的控制因子和临界交替条件。湿地水位的高低决定湿地的氧气环境,与甲烷产生量成正相关,但却与二氧化碳产生量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湿地植物通过通气组织与根系分泌物等影响湿地碳的吸收与排放通量,湿地植株的高度、覆盖率等也是影响湿地作为碳汇与碳源的重要因素。不同深度土层由于其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等微生物活性不同导致各个土层碳吸收、排放通量的差异,通常浅层土壤中的CO2、CH4的产生率高于深层土壤。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到湿地碳的吸收与排放,影响活跃程度的因素包括湿地底物、pH、温度与氧化还原条件等。湿地底物浓度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甲烷的产生率,中性或者是弱碱性环境是产甲烷菌的最适宜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甲烷产生量越大,而温度对于二氧化碳的影响则是通过改变光合作用来实现。氧化还原电位与甲烷产生量成负相关关系,-150 mV是产甲烷菌产生甲烷的最高电位。总体上,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碳吸收与排放过程的复杂,以上这些因子相互作用,且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最后针对如何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控制湿地向碳"源"转化的条件措施方面进行了讨论,包括间歇灌溉、种植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木本植物等来增强湿地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衰退原因与特征的分析,提出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必须强化湿地整体管理,控制湿地开发规模,适度退田还湖还蓄(洪区),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走集约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复合高效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型生态设计,建立适应浅水水体、湖洲和低湖渍害田的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  相似文献   

16.
Vegetation management in shallow groundwater table environments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that determine root-zone soil salinization and moisture.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groundwater depth and flood irrigation strategies on water and salt dynamics and reed water use were analyzed in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China using the HYDRUS-1D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water, salt stress, and reed water use with variations in groundwater depth. A water table depth of 3.5 m is the minimum limit to maintain a safe level of soil salinity, but at this depth, the environmental stress on reeds is worsened by the decrease in soil water storage. Maintaining the flood pulses on the wetland, especially during May, may be critical for restoring the reed wetland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相似文献   

17.
污水湿地处理工艺优化组合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污水湿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作物、微生物自然净化功能的生态工程技术。主要有水面湿地和渗滤湿地两种类型,在天津城市污水土地处理与利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两种工艺的优点进行优化组合,并应用于大港油田等污水湿地处理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将水面湿地和渗滤湿地工艺优化组合设计的示范工程,具有提高水力负荷、减少运行费用、节省工程投资、处理效果稳定等特点,有利于处理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8.
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内湿地(南湖湿地、东湖湿地)、园林绿地、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养分含量情况.结果显示:湿地中受人为干扰强烈的南湖湿地土壤全氮量为1.128g/kg,显著高于园林绿地,与人为干扰弱的东湖湿地和耕地无显著差异;湿地有机质含量南湖为23.781 g/kg,东湖为11.250 g/kg,二者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的结构组分特征,已成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碳汇。但是近年来对于湿地系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降水减少等原因使其碳汇功能减弱,湿地的碳蓄积能力下降且有转变为碳源的趋势。文章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水份、植物类型、土壤厚度、微生物(底物、pH、温度、氧化还原条件)等方面总结了影响湿地碳汇/源过程的控制因子和临界交替条件。湿地水位的高低决定湿地的氧气环境,与甲烷产生量成正相关,但却与二氧化碳产生量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湿地植物通过通气组织与根系分泌物等影响湿地碳的吸收与排放通量,湿地植株的高度、覆盖率等也是影响湿地作为碳汇与碳源的重要因素。不同深度土层由于其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等微生物活性不同导致各个土层碳吸收、排放通量的差异,通常浅层土壤中的CO2、CH4的产生率高于深层土壤。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到湿地碳的吸收与排放,影响活跃程度的因素包括湿地底物、pH、温度与氧化还原条件等。湿地底物浓度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甲烷的产生率,中性或者是弱碱性环境是产甲烷菌的最适宜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甲烷产生量越大,而温度对于二氧化碳的影响则是通过改变光合作用来实现。氧化还原电位与甲烷产生量成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水位是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蓝碳功能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可能加快水位的变化,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碳交换的过程。然而,滨海湿地碳汇功能响应水位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评估水位对滨海湿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特征的影响,以及验证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对模拟预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适用性,该研究设计了野外水位控制试验(自然水位,地下20 cm水位、地表10 cm水位),并利用DNDC模型模拟和预测水位变化对滨海湿地NEE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水位处理之间NEE差异显著,地表10 cm水位处理促进CO2吸收,地下20 cm水位则抑制CO2吸收;(2)经过校准和验证的DNDC模型可以准确模拟水位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NEE的影响,NEE模拟值的日动态与田间观测结果显著相关(R2>0.6);(3)通过改变气候、土壤和田间管理等输入参数对DNDC模型进行灵敏度检验,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对日均温、降雨和水位改变的响应最为显著,其中,水位对NEE的影响主要作用于土壤呼吸(Rs)。未来气候情境下,不同水位变化下的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随年份增长呈现不同的规律,因此未来的模拟研究应关注DNDC中水文模块和植被演替过程的完善。该研究可为预测水文变化情境下滨海湿地碳汇功能的未来发展以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