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活菌体为吸附剂探讨了接触时间、初始铜浓度、投菌量、葡萄糖用量、碱浓度等因素对木霉活菌体处理含铜废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铜浓度100 mg/L,投菌量3 g/L,预处理碱浓度0.2 mol/L的条件下,木霉活菌体吸附铜效果最佳,吸附量可达5.01 mg/g(湿).吸附Cu前后的拟康宁木霉菌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前后木霉对有机物均有降解效果,吸附过程属活菌体吸附.TEM结果显示,木霉去除铜的机制为表面吸附/络合和胞内富集,FTIR揭示了羟基是活性菌体吸附的主要基团,XRD分析结果证实了羟基与铜结合并以水蓝铜矾[Cu4(SO4)(OH)6H2O]形式络合于菌种细胞壁上,Langmuir吸附等温线较好地拟合了活菌对铜离子的吸附,表明菌体对铜离子主要为均质单层吸附.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发酵时间、接种量、装料量、温度、光照条件对三七渣固态发酵生产康宁木霉生防菌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发酵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将三七渣转化为环境友好的康宁木霉生防菌是可行的。发酵过程受工艺条件的影响较大,发酵时间、接种量、装料量3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极显著(p 交互作用> 装料量> 接种量。优化的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0℃、无光照、接种量15%、装料量7.5 g、发酵时间6 d,在此条件下,康宁木霉的产孢量可以达到16.75×109 cfu/g。  相似文献   

3.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碳纳米管(CNTs)对水中多氯联苯(PCBs)的吸附动力学特性,包括1种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和3种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并对4种CNTs的物理特征及孔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WCNTs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最大,分别为228.210 m2·g-1和1.515 4 cm3·g-1。CNTs对PCBs的吸附速率很快,40 min吸附量可达到平衡时的90%以上,80 min左右达到吸附平衡,且SWCNTs的吸附能力远大于MWCNTs。运用拟一级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表明拟二级模型更适合描述CNTs对PCBs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4.
活性炭对含铅废水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采用静态法用活性炭吸附处理含铅废水,考察了活性炭对含铅废水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活性炭对铅离子吸附平衡时间为100 m in;吸附等温方程为:Ce/qe=0.4298+0.0594Ce(25℃),该方程符合Langmu ir型吸附模式,不同温度下吸附平衡参数0RL1,表示该吸附为有利吸附。实验数据应用数学模型拟合,二级相关系数R2=0.9998,显示吸附过程动力学与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性较好;计算不同温度下各热力学参数:△Hθ大于零、△Gθ小于零,证实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吸热过程。△Sθ大于零,表明铅离子在固液界面有序性减小、混乱度增大。△Hθ值很小,说明该过程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5.
东京根霉对重金属Cr^3+、Mn^2+和Zn^2+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固定化发酵中产生的废菌体——东京根霉(Rhizopustonkinesis)去除废水中Cr^3+、Mn^2+和Zn^2+,研究了预处理、pH、温度、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NaOH浸泡4—6h、在pH=5—6,温度25-35℃时吸附效果最好,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对其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相关性都比较好;用不同的吸附动力学方程描述东京根霉吸附金属离子的最优和最次模型分别为Elovich方程和一级扩散方程,双常数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拟合介于前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6.
少根根霉生物吸附剂对偶氮染料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培养的少根根霉菌丝球制成生物吸附剂用于多种偶氮染料的吸附脱色,并以活性艳红X-3B为偶氮染料的典型,研究少根根霉生物吸附剂对染料的吸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少根根霉生物吸附剂对活性、直接和分散类的偶氮染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对酸性染料的吸附效果较差;对活性艳红X-3B的吸附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35℃时吸附率达最大,为90.7%,温度继续升高,吸附率相应降低;生物吸附剂对X-3B的吸附率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质量浓度为80 mg/L时,72 h吸附率仍可达80.2%;X-3B溶液呈弱酸性时吸附率较高,pH为5时,72 h吸附率最高达98.0%;生物吸附剂对活性艳红X-3B的吸附为线性吸附,吸附热为-22.97 kJ/mol.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发酵时间、孢子液接种量、固态发酵培养基装料量、培养温度、光照条件等对三七渣固态发酵生产绿色木霉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受工艺条件的影响较大,孢子液接种量、固态发酵培养基装料量、发酵时间3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极显著(p0.01),这3个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排序为:交互作用固态发酵培养基装料量孢子液接种量发酵时间;在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即培养温度24℃、无光照、接种量20%(1g三七渣接种2mL绿色木霉孢子液)、固态发酵培养基装料量12.5g、发酵时间8d)下,平均产孢量可达10.10×109 cfu/g。  相似文献   

8.
反应柱充填活性炭法处理轧钢含铬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克明  潘留明  黄羽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5):379-381,i0005
针对轧钢含铬废水,分别采用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处理的方法对其中的Cr^6+和Cr^3+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静态试验考查了pH、吸附剂用量和搅拌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使用微型反应柱集成装置对穿透时间、吸附容量及活性炭再生方法进行了探讨,动态试验表明反应柱充填活性炭法能有效地处理含铬废水。  相似文献   

9.
利用固定化发酵中产生的废菌体--东京根霉(Rhizopus tonkinesis)去除废水中Cr3 、Mn2 和Zn2 ,研究了预处理、pH、温度、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NaOH浸泡4~6 h、在pH=5~6,温度25~35℃时吸附效果最好,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对其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相关性都比较好;用不同的吸附动力学方程描述东京根霉吸附金属离子的最优和最次模型分别为Elovich方程和一级扩散方程,双常数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拟合介于前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0.
董梅  刘伟 《环境工程学报》2015,9(12):5891-5896
基于价格低廉、供应充足及以废治废的优点,对兰炭末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兰炭末属于低温炼焦兰炭生产过程中不成形物.吸附后的兰炭末不经脱附可直接替代燃煤进行燃烧或造合成气,无二次污染物排放.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废水中三聚甲醛(TOX)在兰炭末上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兰炭末对 TOX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模型,考察了TOX初始浓度和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兰炭对TOX吸附等温线符合 Freundlich 吸附等温式;兰炭末对TOX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TOX的去除率随初始浓度和pH的增大均降低,但降低程度不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粉末状废啤酒酵母泥对水中活性黑31进行吸附去除实验,研究了不同溶液初始pH值、不同温度对活性黑31的吸附性能,继而探讨了其吸附热力学和解吸性能。结果表明:在强酸条件下(pH 3),废啤酒酵母泥对活性黑31的吸附量最大;温度对废啤酒酵母泥吸附活性黑31的性能影响不大,温度从25℃升至50℃,吸附量只减少了9.9 mg...  相似文献   

12.
3种大型海藻对含铅废水的生物吸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运用批吸附技术研究了海带、裙带菜和条斑紫菜对水溶液中Pb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pH是影响生物吸附的重要因素,海带和裙带菜吸附Pb2+的适宜pH在3~5之间,紫菜吸附Pb2+的最佳pH为4;在20~40℃范围内,3种海藻对Pb2+的生物吸附非常快,40 min达到吸附平衡,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成功地拟合了平衡数据。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能够自发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羧基是海带和裙带菜吸附Pb2+的主要官能团。实验结果表明,用这3种海藻吸附剂对水溶液中Pb2+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海带和裙带菜的吸附容量相近,优于紫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新工艺"趋磁细菌-磁分离法"处理含铬废水的最佳条件,首先进行了趋磁细菌对铬离子的去除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了pH、温度、时间和微生物量对吸附的影响;其次进行了趋磁细菌的分离试验,考查了磁分离器中悬丝摆放位置和磁场强度对溶液中菌体的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体系的pH值对铬离子的去除效率影响最大,pH值的最佳范围为5~11;在室温范围内,温度对吸附的影响不大;随着菌量的增加,菌对Cr(Ⅲ)的去除率略有提高,而单位质量菌的吸附量却有明显下降.在分离趋磁细菌时,磁场强度为100高斯时分离效果很高,而超过100高斯以后,效果不明显;另外,分离器中的金属丝和磁场方向垂直放置要比平行放置效果好,并用扫描电镜放大5 000倍观察了金属丝上被捕集的趋磁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新型固定化载体大孔吸附树脂X-5固定化微生物强化SBR处理对甲苯胺模拟废水,与对照组相比,通过投加大孔吸附树脂X-5固定化微生物可以有效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在进水TOC浓度为434.8 mg/L,对甲苯胺浓度为326.9 mg/L的条件下,强化组可在100 min左右将TOC和对甲苯胺基本去除完全,去除率在99%以上.对照组则需要300min才能达到相近的去除效果.强化组对氨氮同样具有较好的硝化效果,出水氨氮浓度在10 mg/L以下.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还原沉淀法处理含铬(Cr)重金属废水,研究了单质Fe、FeSO4、NaHSO3、Na2SO3等4种常用还原剂对Cr(Ⅵ)的还原效果,中性及弱碱性条件下FeSO4对Cr(Ⅵ)的还原以及重金属离子沉淀的最佳pH。结果表明:对于酸性含Cr重金属废水,NaHSO3是Cr(Ⅵ)还原的优选还原剂;对于中性及弱碱性废水,采用FeSO4对Cr(Ⅵ)进行还原,可以避免反复调节pH,简化工艺,降低成本;对于本试验用含Cr重金属废水,沉淀重金属离子最适宜的pH为10.0。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青霉菌P 1(Penicilliumsp )对 2种染浴废水中的染料进行吸附去除 ,研究结果表明 ,吸附处理 3h ,黑色和红色染浴废水色度基本被去除 ,去除率分别达 98 0 %和 74 5 % ,但去色处理后废水的CODCr值仍偏高。对去除色度的废水进一步用活性污泥进行深度处理 ,黑色和红色废水的CODCr去除率分别为 75 9%和 89 7%。青霉菌菌丝通过吸附作用从废水中抽提出的染料分子在有染料降解细菌L 1和L 2的降解池中脱色降解 ,菌丝吸附脱色能力得到再生。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核桃壳作为吸附剂,对模拟废水中的Cu2+进行吸附去除,考察了吸附剂粒径、水样初始pH、吸附剂用量、Cu2+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Cu2+吸附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吸附参数,并进行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吸附参数为核桃壳吸附剂粒径1.25~1.60mm、水样初始pH 5.0、吸附剂用量2.5g,Cu2+初始质量浓度20mg/L、吸附时间360min,在此条件下100mL水样在200r/min、25℃条件下吸附的Cu2+去除率达70%以上,吸附量约为0.702mg/g;本实验过程采用伪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更好,R2均在0.9以上,Cu2+吸附速率与其浓度的二次方成正比;Langmuir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核桃壳吸附剂对Cu2+的吸附过程,此吸附过程是单分子层的吸附。  相似文献   

18.
活性炭吸附对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活性炭吸附处理可使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符合直接排放或回用的标准.对不同活性炭进行性能指标测试,据此筛选出对大分子有机物吸附性能较好的3种不同材质的括性炭(混合炭、原煤炭和果壳炭),并进行吸附容量实验.同时,考察不同空床接触时间(EBCT)下的微型快速穿透(MCRB)实验.结果表明,果壳炭在3种备选炭中COD去除率和活性炭吸附容量利用率最高;1个大中型炭柱中的EBCT为20 min的果壳炭床至少可以连续使用8 d才需更换新炭,而后置炭床的串联会保证出水在8 d后继续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1992)中一级排放标准(COD<50 mg/L).  相似文献   

19.
为获得生物焦对汞的吸附特性,对不同制备条件下的生物焦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生物质种类、制备粒径、制备温度以及制备氧浓度对生物焦吸附汞的影响,并结合其吸附动力学过程,进一步探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制备条件下生物焦汞吸附特性存在差异;生物焦对汞的物理吸附中,孔隙结构对其具有影响,累积孔体积越大,单位汞吸附量越高,利于生物焦对汞的吸附;与比表面积相比,比孔容积在汞吸附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均在生物焦汞吸附过程中起到重要影响,且化学吸附是其主要的控速步骤。  相似文献   

20.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金属有机骨架Sn-MOF,研究了Sn-MOF对染料废水中酸性大红3R(AR3R)的吸附特性。通过SEM、TEM、比表面积测定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Sn-MOF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初始pH、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用拟一级动力学方程、拟二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粒子扩散方程对吸附曲线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吸附的动力学机理。在研究的条件范围内,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的拟合度较好。通过吸附等温线拟合发现Freundlich方程(R2=0.986 8)能很好地描述Sn-MOF对AR3R的吸附行为,这说明Sn-MOF对AR3R的吸附是化学吸附。粒子扩散方程表明,粒子内扩散不是控制Sn-MOF吸附过程的唯一步骤,膜扩散也参与了吸附过程。热力学实验结果表明,AR3R的去除过程是一种自发的吸热过程。经光催化再生处理6个循环后,吸附容量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