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花岗岩类熔体按其成因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1)地幔物质中玄武岩质的选择性熔融而形成的酸性分异产物;2)地壳物质经过重熔而形成的熔体。这样,由地幔物质和地壳物质都能生成含矿的花岗岩浆。金矿化总是倾向于赋存在控制着不同类型的金矿化和各种岩浆作用的地壳深大断裂带及其交汇处,这就可以认为,壳下来源的金参与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造山运动过程,包括褶皱、变质和花岗岩化等多个阶段,它的主要化学结果是某块大陆壳的形成。由于花岗岩类是大陆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花岗岩类的成因问题就和大陆的起源与演化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已提出两种极端的理论: (1)大陆壳是在整个地质时期里通过连续的分异作用由地幔形成的。 (2)大陆壳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由地幔一次分异形成的,以后这种物质便不断再循环到新的地壳中去。  相似文献   

3.
东南沿海中生代侵入岩可分为三套,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第二套,第三套侵入岩在浙东——闽东区有成分上对应的火山岩。下火山岩系和第二套侵入岩是挤压条件下地壳分熔的英安质岩浆经分离结晶形成;上火山岩系和第三套侵入岩是扩张条件上地幔和下地壳分熔形成的双峰式系列,形成高碱流纹岩和碱性花岗岩的A型岩浆地幔物质所占比例最高,由北而南,火山岩覆盖面积渐小,粤东区第二套侵入岩与下火山岩系相比,缺中性岩类,下地壳分熔形成同熔型二长花岗岩及其火山岩,黑云母花岗岩是熔融区上升迁移的结果,第三套侵入岩出露局限。  相似文献   

4.
江西钨的成矿岩浆体系的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江西存在着岩浆物质起源和成岩机理截然不同,成矿专属性殊异的两类花岗质岩石。即硅、铝层重熔地壳型(以下简称壳型)花岗岩类和上地幔或硅镁层混熔过渡型(以下简称过渡型)花岗岩类。这两类花岗质岩石都可以形成规模巨大的钨及其伴生元素矿床。这两类花岗质岩石及其成矿与非成矿岩体的判别,不仅对钨的寻找,而且对钨及其他内生金属成矿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浙东燕山晚期侵入岩分为I型和A型,本文研究了两个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A型花岗岩与I型花岗岩相比较,富硅、富碱、贫镁、贫钙、低铝,(Na+K)/Al(分子数)比值高,富Nb、Zr、Ga、F,而贫Sr、Ba、Cr、Ni、Co、V,Rb/Sr、Ga/Al比值高,LREE/HREE比值低,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为“V”型,δEu强烈亏损;是下地壳残留的麻粒岩相较低程度部分熔融或是早期部分熔融形成Ⅰ型岩浆之后残余的亏损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Ⅰ型花岗岩是由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形成母岩浆,在岩浆上升过程中与中上陆壳物质发生混染和分离结晶而形成。  相似文献   

6.
北武夷铜钹山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岩石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北武夷东部山前铜钹山出露一套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具高硅、富碱、过铝、铁镁含量低及富Rb、Th、Ce、LREE,贫Nb、Hf、Yb、Y,δEu变化较大等特点。区内花岗岩类与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在时间、空间和成岩物质来源具一致性,主要形成于晚燕山造山后期构造回返的类裂谷拉张环境中。该套杂岩是由于壳幔作用促使钙碱性岩浆活动的残留源区再次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混入其中,产生高钾钙碱性和橄榄安粗质花岗岩浆结晶分异形成。  相似文献   

7.
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反映了地壳范围内原始岩浆形成及其以后演化的过程。根据最新的岩石学概念,岩浆岩最主要的地球化学特性首先依赖于原始地幔物质选择熔融的深度和程度。活火山的典型特征是明显地分成两种类型-喷发式和爆炸式,它直接地反映了粘度差别,意味着两种类型的原始岩浆在成分上的差异。类似的资料,加上花岗岩类只产于大陆硅铝壳这样的基本地质原理,就完全能够确认,岩浆岩的截然不同的地球化学类型,例如一方面是基性岩类和超基性岩类,另一方面是花岗岩类,代表着地壳下原生的  相似文献   

8.
在贫水花岗岩类系列(辉长岩-花岗岩、英云辉长岩-花岗闪长岩及石英二长岩-花岗岩)的主要类型中,辉长岩类形成较早,其数量从第一类型到最后娄型逐渐减少。不同研究人员对于辉长岩类在上述系列中起的作用评价不一。本文作者基于上述各类型岩石化学分析,提出如下看法,在辉长岩(这是花岗岩类系列母体岩浆的结晶产物)的辉长岩-花岗岩伴生类型以及在英云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中,辉长岩或是早期结晶相的积聚集合体,或者是这些早期结晶相与原来的安山质岩浆发生混染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正> 许多矿床的形成与花岗岩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矿床常产于花岗岩与围岩的接触带及其附近。花岗岩类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为矿床提供了赋存空间,是反映成岩成矿作用的复杂地质体。  相似文献   

10.
青田县石平川钼矿床是浙江省现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钼矿床,多数人认为石平川钼矿床的形成与钾长花岗岩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从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等方面研究石平川钾长花岗岩,并探讨其成岩环境及成因.研究表明,石平川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S型花岗岩,其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挤压环境,源岩物质主要是壳源,并有少部分幔源物质成分参与.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黑云母的电子探针方法测试,分析闽西南地区才溪岩体、四方岩体及罗卜岭岩体中黑云母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测试结果表明,才溪二长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为高铁黑云母,而四方花岗闪长岩及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黑云母为高镁黑云母,在由黑云母成分确定的物质来源图上,它们均落入壳-幔混合源区域,表明其成因类型都是壳-幔混源型花岗岩,但随着形成时代的逐渐变新,其物质组成成分中幔源组分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2.
许多Ⅰ型花岗岩类岩浆是由较老的变火成岩经部分熔融而形成的.这类熔体的组成大致是钙碱性和准铝质的。这些熔体是花岗质至英云闪长质熔体,是在其下地壳源区内的极端热条件下形成的。普遍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的实验数据表明,高钾Ⅰ型花岗岩类岩浆只能由壳内含水的钙碱性岩石至高钾钙碱性岩石、镁铁质至中性的变质岩石经部分熔融而形成。由于各种变玄武岩的K2O含量低,所以它们不适合作源岩。幔源玄武岩浆和地壳熔体相混合的模式也是不适用的。Ⅰ型钙碱性岩浆作用无论如何都与俯冲作用有关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正> “花岗岩类岩石主要是由地壳硅铝层物质经重熔或部分熔融作用产生的花岗岩浆的结晶产物”。这种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也获得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赞同。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对岩体地质的野外观察及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微量元素、稀土  相似文献   

14.
放牛沟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早元古代晚期的火山作用无明显的直接联系 ,矿床和华力西早期后庙岭花岗岩具有共同的物质来源。矿床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上地幔或下地壳 ,部分来自上地壳。后庙岭花岗岩以I型为主 ,并兼有S型特征。成岩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地壳同熔岩浆 ,有部分火山~沉积岩系的同化重熔物质加入。 (87Sr) / (86Sr)初始化比值0 .70 5也表明成岩物质以深源为主。后庙岭花岗岩物质来源的双重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放牛沟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的双重性———以下地壳为主并兼有上地壳物质  相似文献   

15.
<正> 川西南泸沽铁矿区是我国重要的富磁铁矿产区,它以规模大、品位高、杂质少而闻名。由于这些富磁铁矿产于晋宁期泸沽花岗岩周围,因而对它的成因有高温热液充填交代、接触交代、沉积变质等多种说法。笔者提出,本区铁矿的物质来源于元古代会理群的沉积菱铁矿,这些菱铁矿由于后期变质和花岗岩的侵入改造而形成了富磁铁矿,故定名为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磁铁矿。  相似文献   

16.
<正> 青岛花岗岩类复式岩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北,构造上处于鲁东隆起区胶莱拗陷之东缘。对该复式岩基的野外勘察及岩石化学研究表明,本区花岗岩类主要包括以浮山岩体为代表的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出露于青岛市—马山前一带的碱长花岗岩以及以崂山岩体和白庙岩体为代表的晶洞碱性花岗岩三个部分。其中,碱长花岗岩与碱性花岗岩同属于A型花岗岩,主要区别在于碱性花岗岩含有碱性暗色矿物,而碱  相似文献   

17.
<正> 国内外对花岗岩类的研究,历史悠久且卓有成效。近十余年来人们广泛地开展了对花岗岩类的新研究,故其成果又有新的发展。以对花岗岩类的成因观点而论,至少有五种以上,即岩浆说或称岩浆分异说,也是传统的经典说,还有重熔说或断裂重熔说,花岗岩化说,沉积说以及火山说等等。而对于花岗岩类的各种划分方案,更是目不暇接,其中已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熟知的,举其要者有:壳源型,幔源型,壳幔源型,S型,I型,A型,磁铁矿型和钛铁矿型等等。  相似文献   

18.
<正> 引言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辨认出两类根本不同的花岗质岩类。Chappell(1977)和White(1974)及White和Chappell(1977)把那些具有由变质沉积母岩衍生特点的花岗岩叫S型花岗岩,而把具有由变质火成岩或火成岩母岩衍生特点的花岗岩叫Ⅰ型花岗岩。Loiselle和Wones(1979)把另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称为A型花岗岩。用这一术语是强调这是一种非造山构造环境的、碱性较强的、无水的特殊的岩浆。他们(私人通讯,1980,1984)还强调,A型花岗岩的划分(不同于S型和Ⅰ型)  相似文献   

19.
<正> 花岗岩类是成因图解中最为多样化的一组岩浆岩石,多种类型的矿床与其有关。因此,在解决“花岗岩类作为成矿物质来源”问题时所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其中有: 1)查明对不同成因的花岗岩类划分类型所依据的参数; 2)查明与每组花岗岩类有关矿床的判据。  相似文献   

20.
小墨山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中,由两期侵入体组成,早期为粗中粒—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末期为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锆石SHRIMP U-Pb法测得岩体侵位年龄为122.5±2.1 Ma(2σ),MSWD=1.9,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主元素中,SiO2变化于67.20%~75.16%,K2O含量高,且K2O>Na2O,K2O/Na2O为1.16~1.72;ASI值变化于0.96~1.10之间,平均1.02,属准铝质-微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Rb/Sr=0.27~15.13;Nb/Ta=15.9~17.1,为锶和铌亏损型。ΣREE总体较高,重稀土含量相对较高,轻重稀土分馏稍弱,ΣCe/ΣY为0.49~6.18,(La/Yb)N为0.66~15.54。有较高的εNd(t),为-6.8~-8.7;T2DM相对较小(1.47~1.62 Ga)。综合研究表明,小墨山花岗岩石为壳源型富黑云母过铝花岗岩类(CPG),其成因应为下地壳物质和上地壳物质混合而成,与花岗岩底侵作用或注入地壳中的幔源岩浆有关,形成的构造背景为陆内挤压造山向非造山转换的后造山拉张环境,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