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利用中部地区37个资源型城市2005—2014年城市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30个指标数据,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动态变化进行测度,并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城市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及其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5以来人口城市化对资源型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力减弱,社会城市化的影响力逐渐加大并趋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尽管资源条件对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影响最大,但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对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影响力正变得日益重要。(2)各城市间城市化综合水平差异较大,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差异较小。自2005年以来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的城际差异无较大改变,但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城际差异正变得日趋缩小。位于山西省的资源型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变动较之其他省份更为显著。(3)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协调类型处于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并以初级协调型为主。2005以来中部地区多数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保持不变,关系恶化的资源型城市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和湖南,关系更为协调的资源型城市主要位于山西。(4)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差异显著,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差异并不明显。再生型和衰退型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成熟型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较低。(5)城市化滞后仍是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不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农业绿色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数字乡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探究二者协同互动关系是当前新时代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二者内涵及耦合机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并对其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10~2019年间,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呈稳步提升态势,总体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东西部数字化差距正逐渐缩小。中国农业绿色化水平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区域间农业绿色化水平差异正逐步缩小。(2)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数字化是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未来优化的重点方向,绿色化是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未来应重点发展方向。(3)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创新水平和经济水平是核心影响因素。基于此,政府应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区域政策,推动数字化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济南市区设11个点位,在不同季节采集大气颗粒物,其中五个点位用六级串级式采样器采集飘尘样。样品分析了40多种元素、非金属和有机物,并分析了不同粒径中苯并(a)芘含量。应用富集因子计算并提出富集值大干5(EF>5)为污染富集的论点;摸清了济南大气颗粒物的理化特征及粒径分布规律;用化学质量平衡(CMB_7)法探寻了颗粒物来源。  相似文献   

4.
中共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大发展目标,提高碳排放效率无疑是实现这一重大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双碳”约束趋紧和金融业“脱实向虚”倾向依然存在的现实背景下,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提升碳排放效率、推动“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的客观需要。而各区域碳排放效率和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的现状,使得实现区域间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效协同已刻不容缓。该研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测算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而全面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已基本稳定在中级协调等级,其向优质协调等级迈进的关键是提升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东部地区在考察期末升至良好协调等级,西部和中部地区均稳定在中级协调等级,东北地区主要处于初级协调等级。(2)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对空间差异的贡献率相对较小。(3)中部地区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多极分化现象,西部和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辨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受人文社会规律支配的城市化过程与受自然规律制约的生态环境演化过程之间,通过种种复杂的胁迫与约束机制,具有双指数倒U型曲线的耦合演化规律性。如果以区域内不同城镇构成的空间样本来测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其耦合曲线通常有以下5种型式:下降、正U、上升、倒U和再下降。该演化序列符合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三峡库区15个区县的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作了综合评价,并在综合和分组两个层面对二者耦合关系进行了定量辨识。结果表明:通过空间样本反映的重庆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曲线为正U型,揭示出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演化的二元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沿长江自西向东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说明现阶段库区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大于其破坏性。  相似文献   

6.
7.
8.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26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相对较高;(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5年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处于轻度失调状态;(3)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协调度高值地区由2008年的"三点式"(杭州、南京和上海)分布转变为2015年的"Z字型"(南京—上海—杭州—舟山)分布;26市可划分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低低型4种类型,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以长三角41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测度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指数,进一步借助耦合协调评价模型计算协调度、发展度以及耦合度,并据此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划分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41地市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整体趋势波动上升,但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社会福利随经济增长出现缓慢下降趋势。2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指数空间吻合度较高且格局相对稳定。相比社会福利,经济增长首位特征明显,市际差异相对突出。3耦合度具有明显空间分异规律,初步形成"合宁沪杭甬"Z字型耦合协调发展轴带。4安徽省多数地市属于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失调衰退类型,亟需平衡二者关系,寻求优化路径,推动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向更高层次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演进。  相似文献   

10.
探讨城市空间“三生”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城市空间优化、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以“三生”理论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模型方法,研究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1)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倒“U”型逐步趋于波动平稳发展的态势;(2)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呈“东高西低”的格局,高值主要集中在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并且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梯度递减;(3)影响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环境治理水平,且存在空间差异。研究认为: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优势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空间优化、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重大难题。以快速城镇化的四川省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心耦合模型,对2005~2015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足迹的时空演变、转移路径及空间耦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省城镇化与生态足迹水平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时空差异明显,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盆地中部高,由内至外逐层降低的圈层式分布格局,生态足迹水平呈现出以攀(枝花)成(都)绵(阳)为轴线,西北低、东南高的对称式分布格局;(2)新型城镇化重心持续北移、移动幅度较小、规律性明显,生态足迹重心先南移后向北回撤、移动幅度较大、规律性较差;(3)新型城镇化与生态足迹的空间重叠性呈现先靠近后分离再靠近的波动态势,变动一致性由相反到趋同,空间耦合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规律的研究显示:①江苏省各个环境压力要素和城市化耦合的规律与特征相差很大.其影响的主要原因也不完全相同。不仅量现出“U”型、倒“U”或“N”型靓律。还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所以实际中的耦合规律曲线就更为复杂。不再是简单“U”或饲“U”型。而是它们的复合;②只有广义技术进步的速度达到或超过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时。城市化与环境压力要素耦合的倒“U”型曲线才可能形成。所以工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换和不同环境政策以及经济增长的压力等可以解释这些规律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消耗特征及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能源消费总量、总用水量和城市建成区面积作为江西省资源消耗的指示性指标,在对其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消耗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城市化作用的资源消耗响应情景进行了模拟。研究显示: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江西省资源消耗特征表现并不一致。其人均能源消耗、人均建成区面积扩张有着与全国类似的逐步增长的态势,但其人均值都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而人均用水量则与全国一样呈现下降趋势,但江西省人均用水量一直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格兰杰因果分析发现,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变化是人均能源消费增长和人均建成区面积扩张的格兰杰因果原因,人均建成区面积扩张也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而城市化水平变化与人均用水量下降互不为格兰杰因果原因。进一步的脉冲响应函数模拟表明:在江西省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人均能源消费具有正的冲击效果;而人均建成区面积扩张对城市化具有先正后负的响应情景。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城市化和能源消耗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和协整分析方法对于山东省城市化和能源消耗量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利用因素分解模型对城市化所引起的能源消耗变动的贡献份额进行了定量测算。实证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化水平提高是导致能源消费量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而山东省能源消费增长却不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因果原因,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联系。山东省城市化和能源消耗量之间不仅存在着单向的格兰杰因果联系,并且存在着协整关系,但是这种长期动态均衡的短期误差修正作用并不很强,能源消耗量的增长率变动除了受城市化水平影响之外,还同时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城市化因素对山东省能源消费总量的贡献份额尚比较小,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能源需求不会成为制约山东省城市化进程的瓶颈,目前应该加快推进有助于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进程模式。  相似文献   

1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e particulate pollution(PM10and PM25)were measured at urban and suburban sites in Jinan during the 2008-2009 heating and non-heating seas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M10 and PM2.5 pollution was quite serious,and PM mass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during the heating season than the non-heating season.PM was the highest in the chemical factory and lowest in the development zone.The mass concentrations of PM10 and PM2.5 were linearly related,and the mass concentration ratio of PM2.5/PM10 was up to 0.59 in urban areas.PM pollution in Jinan was related to local meteorological factors: PM2.5 mass concentration and humidity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and PM2.5mass concentr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click on the temperature and wind speed,although wind speed varied more.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环境库兹湮茨曲线假说提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大量研究试图得到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具体关系。找到环境破坏逆转的拐点;但该理论仅仅是从经验出发得到的.是否具有普遍性并未得到证实。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问题。采用全国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处于环境污染恶化阶段。没有证据点示我国已经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现象,但也不排除目前我国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阶段的可能。只有通过积极的环境政策干预才可以使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7.
从长江流域协同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角度考虑,如何促进区域城镇化有序、适度及协调建设,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以长江流域10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构建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的五维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依托ArcGIS平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长江流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空间聚类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8~2018年,长江流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有下降,各地级市间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离散程度趋于缩小态势。(2)耦合协调度良好及以上的地级市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合肥与皖江沿线、武汉城市圈、长沙城市圈、成渝城市群等地。耦合协调度失调的地级市主要位于长江源头地区、川西—藏东—滇北横断山区、甘肃陇南、乌蒙山区、雪峰山区、罗霄山区等地。(3)长江流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可划分为热点聚集型、中部发展型、冷点聚集型、边缘游离型4种类型,人力资本、交通建设、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地理特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耦合协调度的区域格局。基于城镇化多维耦合协调发展,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系统演进特征分析-动态耦合规律验证-协调状态诊断及预警”框架,对湖南省2001年以来的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系统交互耦合时空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湖南省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综合发展指数由2001年的0.537逐年提升至2015年的0.785,达到中高水平,市州发展悬殊仅长沙市达到高水平。(2)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U型走势,2015年达到0.764,处亚健康状态,系统压力较大是关键性限制因素。(3)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先降后升,2015年提高到0.622,处基本协调的较低水平,各市州大多处于轻度失调-基本协调临界水平,分属生态建设滞后型、城市化滞后型和结构性污染型等3种类型。(4)从系统演进看,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系统由轻度失调-逆向演替逐步转为轻度失调-正向演替、进一步转为基本协调-正向演替,预计2020年耦合协调度将提高到0.633,未来较长时期仍将处绿灯区,应采取适当的区域发展政策,推动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系统内部要素调整磨合,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05、2010、2016年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环境演变的耦合协调度及两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环境演变耦合度的时空格局差异明显,空间上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特征,时间上呈接近于"S"型的演变态势;(2)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环境演变的耦合协调度与其耦合度的空间格局具有一定关联性,整体上呈较为显著的"中东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上其演变态势接近于倒"U"型的成长曲线;(3)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环境演变两两系统间耦合协调状况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的耦合协调情况相对较差,是未来亟待加强和优化的重点方向;而"经济发展-环境演变"整体上处于较高的耦合协调状态;"空间开发-环境演变"耦合协调的上升幅度较快。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