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三五"时期是推动城市向协调、开放、绿色、环保发展的新时期,这对重工业发达的洛阳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近些年来,洛阳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文章对当前洛阳市生态城市规划与已有城市规划体系间如何实现有机融合做出思考,指出洛阳市城市规划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强调在城乡规划,绿色公共交通网络建立,污水管道规划,绿地规划等四个方面树立生态环境标准从而有效实现洛阳市生态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2.
INOVE was a regional partnership project and had two main goals: finding and helping to implement solutions for real business problem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ir competitiveness according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new concepts, methodologies and tools of sustainability. Members of the partnership were: INETI, CEISET, eight companies, 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a university.Knowledge transfer was implemented during 15 workshops and simultaneously was put in practice on companies' sites by mixed teams.Economic indicators were definitely positiv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such as materials, water and energy consumption, waste generation and liquid and gaseous emissions were improved and social issues such as stakeholders' information and involvement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business strategy of the companies.  相似文献   

3.
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旅游规划的定位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江智  朱鹤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7):1541-1555
我国已经迈入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多规合一”的空间治理新时代,对各专项规划的管控约束性更严、技术性和衔接性要求更高。为此,本文重新审视了旅游规划的性质和地位,并基于产业专项性和空间融合性特征,将旅游规划分为战略规划、协调规划、发展规划和开发规划。以旅游发展规划为示例,提出了六大转型:规划理念从无限思维向边界思维、融合理念和空间思维转变,编制思路从甲方意志向市场导向转变,规划内容从大而全向专而精转变,技术路线从概念逻辑向空间逻辑转变,规划方式从封闭向开放转变,规划技术从缺乏技术到技术融合转变以期推动旅游规划衔接和融入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引领中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三亚城市景观变化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环境保护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采用了遥感技术,对三亚城市景观中不同景观组分的优势度值和边界形状等空间结构指标,对林木覆盖率和生物量等景观稳定状况指标进行了监测,同时配合了典型采样和勘测等地面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体系和Sanya-Landscape信息系统,对三亚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准确地反映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特征,为三亚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证明,本研究采用的指标及指标的采集方法是区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We present a general framework to plan for sustainability and then relate it to some well-known tool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framework follows from principles for how a system is constituted (ecological and social principles), and contains principles for a favorable outcome for the system (sustainability), as well as principles for the process to reach this outcom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ility define the favorable outcome and direct problem-solving upstream towards problemsources. A program of activities is then constructed by backcasting from defined outcomes to the current problems. This is followed by “metrics”, i.e. various concepts for measuring and monitoring the activities. Most concepts and tool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unction as metrics, for instance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ecological footprinting (EF), and Factor X. 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EMS), like ISO 14001 or EMAS, is an administrative vehicle that should systematically align a firm's specific outcomes, activities and metrics with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ility. From a strategic point of view, metrics should measure alignment of activities with the principles contained in a framework for sustainability. A framework is not an alternative to concepts and tools for metrics. We need them all, because they represent different interrelated levels of strategic planning.  相似文献   

6.
基于共轭角力机制的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贤金  宋娅娅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103-2112
厘清区域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生机制与评价模型,对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乃至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思路,提出区域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要素的“共轭角力”理论机制,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解构为“支撑力—敏感点”“恢复力—脆弱点”“损害力—临界点”“发展力—平衡点”四对相互作用力,并据此提出集开发建设、环境灾害、资源生态及社会福祉四个维度的DENS评价模型,为科学地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特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国土空间和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在新时代的积极响应,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和提升成为必然要求。在介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要求决定了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从工作理念、理论基础、技术体系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整体综合理念滞后、理论基础体系欠缺、技术支撑相对薄弱、体制机制不尽完善等方面。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的路径和策略,主要策略包括强化系统思维、提升理论体系、加强技术支撑、完善机制建设等内容,以期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地伦理观认为人类的身份是土壤、水、动物和植物组成的土地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这是对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认识的里程碑.土地伦理观的发展成熟,启示着环境规划从人类中心的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的规划转变为生态中心的由人类施行、作用于土地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规划.要使土地伦理观渗透到环境规划中,需要通过加强土地伦理教育、更新土地评价标准、使用蕴含土地伦理观的规划技术方法、完善相关法规并严格执法、加强地区间协作等方法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提出赋予了实施生态补偿全新的内涵,本文在评价富阳市现有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富阳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新要求,提出了以公共补偿为主,互助补偿、市场补偿为辅的生态补偿机制架构,并探讨了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0.
沿海重化工业基地生态工业体系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蔡如钰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0):1312-1319
基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循环经济水平的目标,以某沿海港口经济区为案例,阐述了循环经济生态工业体系规划与构建的程序和方法.在沿海重化工业的环境影响、国家政策及资源制约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准入的条件.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产业进行了产业共生体系的优化设计,提出了生态工业体系发展的规划框架.最后通过对该港口经济区进行资源环境压力与承载力的合规性分析,从总量上控制产业规模,调控优化产业布局和类型,并提出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从而规划设计出该港口经济区的生态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当人们对一些经典概念和模式,如经济最优化模式、生态最适模式、最低安全标准、承载力概念等提出疑问之后,环境与发展规划的方法论也随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指出:①以经济最优化和生态最适模式指导规划都是非常局限和困难的,规划决不是一个环境和经济决定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可辩护的过程;②环境可能会对发展产生所谓的“顶极的”“绝对的”制约,对此,规划必须服从。但是,这种“顶极的”和“绝对的”界线是很难确切定义的,也往往是难以操作的,因而其在环境与发展规划中的意义是相当有限的。必须寻找一些新的有效的战略使规划过程具有可辩护性和可操作性。如何寻求和设计这种辩护战略是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论的一个重要领域。生态安全格局途径正是在这一方向上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孔宇  甄峰  李兆中  傅行行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186-2199
智慧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影响着人地关系,而智能技术作为智慧社会崛起的主要动力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正在改变着国土空间的保护、开发与治理模式,也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规划编制中,智能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在技术层面也有很多实践,但缺少对智能技术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性思考。基于“生态文明”基础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对传统规划编制与当前智能技术应用梳理的基础上,从智能感知与收集、智能分析与处理、智能评估和智能决策四个方面,系统地构建全流程的智能技术辅助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框架,以适应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新要求,辅助编制更合理、科学、智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与区域农业结构的关系——以秦皇岛市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类型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现状研究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被认为是土地科学的四个分支。实际上它们又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几个基本环节,彼此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作者在1982—1983年在秦皇岛市域进行了土地资源调查工作,试图由此探讨土地科学中各分支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着重讨论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以及与确定区域农业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The Netherlands has attempted to follow EU guidelines in developing national policies to reduce pollution of groundwater by nitrates originating from (over) fertilized agricultural land. The EU has not been satisfied with these policies and this is resulting in legal conflicts. National policies have focused on nitrogen budgeting and on fertilization rates, over-simplifying the crucial role of soils during the leaching of nitrates to groundwater. As an alternative, a dynamic approach using simulation modeling is introduced as is illustrated for a study area in the Netherlands. A number of considerations for future policy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including requirements for research: (i) promotion of research aimed at improving and maintaining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at farm level; (ii) promotion of joint learning experiences between farmers and researchers, where farmers’ organizations could act as “research consortia”; (iii) emphasis on site and time specific management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policy development, and provision of site-specific advice via moder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v) clearer guidelines for groundwater monitoring procedures, including additional monitoring at greater depths and consideration of groundwater quality from an appropriate regional perspective; (v) groundwater monitoring should take place at locations select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ather than being executed at random and (vi) clear goals that are defined within existing and future policies at EU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should allow for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in indicators; these being the outcome of negotiations between farmers or their representatives, policy makers and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15.
石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其大量的碳排放却给环境造成严重负担,因此提倡石化产业低碳发展能有效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与环境绿色均衡发展.基于产业转移视角,分析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现状;运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法分解并分析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在三地的作用效果,进而借助产业竞争力系数佐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作用效果在区域间的关联性;最后通过合理调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能源结构,将未调整和调整后的能源结构类型分别设置为基准情境和低碳情境,利用SPSS拟合最优曲线来预测2017-2030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减排潜力.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增加386.79×104 t,碳排放强度由0.77 t/(104元)降至0.31 t/(104元).②2007-2016年,能源强度因素使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减少13 663.77×104 t,其贡献率高达148.38%;人均GDP因素促使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增加12 327.10×104 t,贡献率达110.69%.③对于石化产业竞争力系数,北京市由0.03降至-0.02,为三地石化产业转出地;河北省由-0.14增至0.16,为转入地.④在低碳情境下,2020年、2030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分别比基准情境减少502.84×104、528.95×104 t,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0.19、0.17 t/(104元),均达到发展目标的要求.研究显示,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逐年上升,承受巨大减排压力,该区域可以通过调整石化产业能源结构来挖掘碳减排潜力,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探讨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方法,并对增城市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实践进行思考,为科学引导增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研究结果:增城市生态建设得益于准确科学的规划控制引导,基于时代发展的制度设计和规划保障是增城市取得生态建设重大成果的根本原因。研究结论: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是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陆海统筹作为我国重大国家战略,既要在国家层面实现海陆要素的优化配置,更要在区域层面引导海陆产业的空间布局,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当前基于陆海统筹的陆海经济和国土空间利用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大量的实践应用。从陆海统筹相关概念及理论、陆海社会经济关系、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及规划管控三方面,探讨了不同学科学者在陆海统筹背景下的陆海经济关系、国土空间利用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应强化陆海统筹背景下的陆海资源环境与陆海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多尺度耦合与带动效应研究,明晰区域陆海统筹水平及演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响应机制,重视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诊断与调控,持续推进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18.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海洋资源经济与海洋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需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了系统认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海洋资源经济与海洋战略,邀请了九位来自海洋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国土空间规划、海洋生态牧场建设、海岸带生态修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科技发展、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地缘政治和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前沿研究领域进行了交流访谈。结果认为:(1)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明确美丽海洋建设目标、掌握海洋生态系统方法、坚持陆海统筹重大谋略、构筑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国家海洋空间规划要整合现有涉海规划,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资源,创新规划技术与规划治理理念,强化海洋空间管制指标、海洋空间发展能力和海洋空间治理地方特色机制等方面的创新。(3)海洋牧场建设要聚焦产业链条,推进“全域型”海洋牧场建设;强化原创驱动,构建“全域型”海洋牧场技术体系;倡导融合发展,培育“全域型”海洋牧场新业态。(4)“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海岸带生态修复强调运用陆海交错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和资源管理优化的技术,充分考虑海岸带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过程和机理,提高生态修复的效率。(5)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把握数字经济大势,着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升级产业结构,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主动衔接区域战略。(6)海洋科技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是聚焦深海、极地战略新领域,提升关键海域实时精细观测和预报能力,聚焦海洋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加强海工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7)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需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多学科调查、长周期监测,加强深海开发技术研发,评估深海采矿环境影响,减少深海开发过程对海洋环境的扰动,实现深海采矿和深海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8)我国需要实施一种空间差异化且有针对性的海洋地缘战略,服务于台湾统一和领土争端、服务于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资源利用,服务于海洋运输安全和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并最终服务于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9)实施中国海洋空间规划技术输出“走出去”战略、积极推进中国海外园区“节点网络体系”构建战略、实施面向“一带一路”倡议需求的人才培养和实训战略,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必要的空间支点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近年中国粮食国际依赖程度持续上升,降低损耗、避免浪费成为解决粮食安全体系韧性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不同地域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明显不同,实施开源节流的食品供应保障政策法规必须重视居民食材消耗的地域差异性,因此基于全球化视角解析居民食材的本地供应比例及其地域差异成为有待补阙的课题。为此,以烟台、兰州、新乡、九江4个城市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4个城市食材消耗和对应生产土地需求量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不同食材与对应消耗的土地资源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且这一差异与城市自然本底和居民饮食习俗密切关联;(2)4个城市居民食谱的全球化、本土化和本地化具有明显区别,虽然不同食材的本地化程度差异相对较小,但全球化程度差异显著。基于分析结果,探讨了粮食安全与反食品浪费的政策建议:一是反食品浪费的政策法规实施,需充分结合居民食材消耗的地域性特征,建立针对性的食材消耗标准与动态监测系统;二是在全球波动、强调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讨论城市预留本地食材供应的战略性产地的可能性,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相似文献   

20.
厘清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管制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论文主要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实证研究文献,在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表现形式—作用机理—协调机制”这一逻辑框架下,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发展受限制区域的土地产权受到抑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外部性未能有效地内在化;2)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在于保护型区域生产的生态产品可贸易性较差,使其落入比较优势陷阱;3)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土地发展权漂移、税费调节和地役权保护。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空间规划管制从诞生起,就面临效率的争议,但在资源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之下,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在实践层面又非不可调和,关键在于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设计。这对我国在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时代背景下,为避免新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