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6年,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指出,要根据国家关于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积极推动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居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发挥更大的调节和控制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被动、事后、补救、消极的环保变为主动、事前、预防、积极的环保,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报告2020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年度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报告采用实地调研法和政策分析法,对2020年我国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进行了系统评估,总体结论认为环境经济政策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支撑服务了高质量发展。绿色财政、环境资源价格、绿色税收、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政策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经济政策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需要积极推进环保投融资、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创新运用,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年度报告采取实地调研法和政策分析法,针对2022年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实践开展系统评估,总体认为2022年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创新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有力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动力转换、绿色发展结构转型,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经济政策,建立健全一套更加科学合理、公平长效、激发活力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充分支撑环境质量改善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亟待攻克的难点,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作用日益凸显。基于对国内外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内涵、内容度量、影响因素、发展机制与调控措施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多从经济地理学或地理学视角对协调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等展开定量分析,而在内涵与机制等方面缺少深入探讨,科学规范化的理论方法体系尚未完善。因此,未来仍需继续构建与完善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机制,合理把握全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动态势,积极寻找研究新需求。  相似文献   

5.
曾贤刚  唐宽昊 《绿叶》2013,(5):33-40
过去三十余年,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环境恶化为成本而获得了显著、持续的增长。同时.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环境管理制度加重了环境恶化的程度。而环境恶化带来了公众福祉的下降.有违推进经济增长的本意。为此,需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完善环境管理制度,才能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国经济地理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同志交流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理论、方法、范式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定于2009年5月8日-10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与微区位前沿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有关领导和权威专家现场作专题报告,同时欢迎从事经济地理学研究、教学等工作的同行积极参会交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7.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成渝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是拉动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经济社会差异的重要地区。从SD模型的原理与方法人手,基于成渝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利用SD模型对成渝经济区的能源总量与能源缺口、能源消耗量构成、工业增加值能耗、废气废水废物排放量等方面进行模拟预测,并提出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发展低碳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鼓励促进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美、日两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环境保护在完善法律、加强环境教育、积极的政府引导与专门的政府投入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指出我国环境保护应在科学立法、完善环境教育体系、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作出努力,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卢风 《绿叶》2012,(10):75-81
贪大求快的、用征服性科技征服自然的现代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唯一能与地球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生态文明的经济只能是生态经济,由利用生态技术的小企业支撑的地方性经济是生态经济的基本形态。按"海强模式"发展小企业能促进小企业的良性发展,能充分发挥小企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能让小企业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独特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苏南产业转移对苏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北挂钩机制的政策指引下,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的进程明显加快。以淮安市为例,从增加资本存量、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促进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等方面分析了苏南产业转移对促进苏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就其消极影响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四平市抓住国家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进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改善城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基于索洛模型构建土地供给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通过2000—2015年的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结合GIS平台,运用计量分析对天津市滨海新区建设用地供给的空间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滨海新区土地供给的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显著。在圈层维度上,土地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跳跃性;在方位维度上,土地供给优势大的西南、西北方向对经济的影响较明显。因此,滨海新区的建设用地供给应当重视土地供给经济带动效应的滞后性和区位差异性,积极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的整合与再开发。  相似文献   

13.
袁玲 《中国环境管理》1990,(1):16-16,2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紧密联系的个体经济在迅速发展,它参与着社会主义经济大循环,对搞活流通领域,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就业、促进社会安定起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当前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经济活动也引起了环境保护问题。近几年来环保部门接到群众投诉信中有反映个体经营的涂料厂,土法炼钢,塑料加工等产生粉尘、废气污染的;有反映屠宰业、饮食业噪声,烟尘,水体污染的;也有反映加工业噪声及高频辐射污染的。1988年南京市建邺区环保局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的目标,昆明市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努力进行法制与机制的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改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5.
冯杰  陈琳 《环境教育》2011,(6):43-45
环境公平积极主张人们在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享有同等的权利与负有义务的对等性。我国目前出现了经济持续发展与环境不断恶化同时增长的现状,环境公平的倡导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具有异质性,不同参与程度影响着他们对旅游业和旅游者的支持程度与态度。以重庆金刀峡为案例地,以旅游从业者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与访谈方法分析其对旅游影响的态度、行为与责任。研究发现,旅游从业者在经济利益刺激下,对旅游发展持积极的支持态度,证实了获益越多、正面感知和支持态度越强的主流观点;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旅游从业者的增权意愿日益加强,开始以主人翁角色思考社区旅游发展并付诸实践;更重要的是,嵌入社区的地方归属感使旅游从业者不但关注自身经济利益,而且兼顾社区其他居民需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来实现社区共同利益的提升,从而推动和促成地方旅游发展中社区自我管理的产生与成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鹤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自身特点和产业趋势,以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为基础,积极整合可利用土地资源,按照高起点规划、集约化建设、循环式发展的要求,规划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积极打造新经济增长点。鹤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2月,位于河南省北部、晋冀鲁豫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地带,是经国  相似文献   

18.
包慧英 《青海环境》2005,15(4):179-180
文章以青海省互助县西山乡为例,就建立浅山水土保持生态经济体系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提出了有关对策措施。说明建设浅山水土保持生态经济体系应当遵照积极保护治理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有序的全方位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立体防护网络以达到维护最佳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石油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循环经济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措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石油在分析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找出了存在问题,制定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服务行业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夏晶  陆根法  钱瑜 《四川环境》2003,22(1):60-62,66
服务业的环境影响表现在水体、大气、噪声、固体废物以及资源破坏等多方面,本文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并且提出要采取必要的手段:经济手段、信息手段、宣传教育等,并积极培育服务业的“绿色”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