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宁阳县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同时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构筑循环经济基本模式,推动建立生态工业园;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长远规划;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迫切。近日,长期致力于研究循环经济的专家、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安徽省科协主席季昆森强调,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先进的经济模式,更是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和经济革命的实现形式。季昆森把循环经济概括为四句话:是解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比如经济与环境),收到“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效果;是致力于解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无限需求和地球上有限资源的矛盾;是将传统的单向的线型经济“资源-产品-废弃排放物”变为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有其特有的运行规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以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物资投入、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资源环境安全四大类指标构成的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采用综合评价指数及障碍度对四川省2006年~2011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状况逐年趋好,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因素是资源物资投入、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安全及物质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4.
环境资讯     
国务院批复第一个区域循环经济规划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以下简称《批复》),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复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现了循环经济由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批复》指出,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处,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陆路交通枢纽,资源蕴藏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发展潜力巨大。要把《总体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批复》强调,《总体规划》实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大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努力把甘肃省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批复》要求,甘肃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落实配套措施,积极探索发展循环...  相似文献   

5.
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基本路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必要途径,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全球视野分析了物质资源消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价值,结合新时代背景阐释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内涵及其助推碳减排的关键路径。同时,分析了当前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构建循环经济治理路径的实施方案、推动政用产学研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立法及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完善智慧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循环经济是应用生态学指导的反馈式物质流程,其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中主要是清洁生产;在产业区中主要是建设工业生态园区;在城市中是建立循环经济系统。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环境的“三赢”经济。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法规、政策、科技支持。我国公布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政策及重点行业、重点省市、重点工业园区,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扬州经济开发区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构建以工业共生、物质循环、自然和谐、宜业宜居为特征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本文介绍了扬州经济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情况,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可持续性”原则为理念,分析了其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规划。  相似文献   

8.
淮北市围绕建设生态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积极探索循环利用资源的新路子,不仅有效遏制了环境污染,而且加快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步伐。科学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十一五”规划中,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八大基地、一个中心”的建设;在工业园区建设中,整合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计量分析原理,以中国30个省区为研究对象(不含台湾地区),对中国省际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从东往西依次呈现"循环经济发达地区—循环经济较发达地区—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梯形带状走向;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省际间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最后找到影响循环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约束下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作为战略性经济资源日益影响着全球的环境和发展,水资源约束下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发展任重道远.通过分析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及水资源约束状况,发现盆地存在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管理落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基于区域独特性,提出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虚拟水战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完善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保护和管理好自然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跨世纪绿色工程的重要战略。本文通过对秦皇岛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调查与思考得出结论:将秦皇岛建设成以旅游为龙头的生态城市是秦皇岛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作用,能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因此,要从企业、产业、区域层面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确保循环经济发展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3.
传统开发区内,资源的流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交互的物质流,因而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特征,即"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1]。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选择[。2]目前新型开发区产业发展,则要求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之路。本文以昌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研究其循环经济模式,为其他开发区设计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的理念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以新疆为例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新疆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提出了新疆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迁安市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迁安市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较大,采取钢铁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工业副产品、工业固体废物、余压、余热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措施后,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它关注的是资源减量、循环及再利用的问题。介绍了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所采取的税收政策,指出我国目前在该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包括:完善现有税种,开征环境保护税,建立“绿色关税”体系,尽早开征燃油税,制定激励机制,开征社会保障税。  相似文献   

17.
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的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高效生态。近年来东营市从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构筑生态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探索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同发展的新路,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东营市高效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8.
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珠江源旅游区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循环经济是发展旅游业一种新的指导思想,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针对珠江源旅游区的现状,根据旅游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并重的理念,探讨其在旅游区的林地系统利用建设、湿地系统利用建设、岩溶地貌系统利用建设、旅游服务设施系统利用建设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中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发展内涵进行了对比,并简要分析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进而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应采取的措施和做法: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建设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业体系;二是健全政策机制,提供法规和制度保障;三是积极创建生态城市和村镇,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四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0.
成都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远清 《四川环境》2004,23(2):40-44
本文从城市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阐述了建设生态成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根据成都自然资源、人文、社会及经济等条件提出了成都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选择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