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根据某类事件发生时的行星空间位置分布,可以从理论上建立该事件的时间预测模型.指出这一方法有可能通过计时历史资料的归算,提供未来灾害事件发生时刻的预测信息.以地震为例,给出了该方法的具体思路.处理了1900-1996年中国震级6.5及以上级的311次地震资料,据此:(1)统计得出了历史时期的地震时间与行星位置分布的相关性;(2)利用这种相关性并以7星组合作1997-2010年间6.5及以上级地震的模拟预测,给出了6个可能的危险日期;(3)采用1997年1月至2006年6月的35次M6.5级地震对模型作检验,表明总计14种单星和组合模型中日、月、水星、金星和天王星等五种模型稍好,而冥王星和海王星模型则不理想.(4)指出该模型不适用于较大区域,因其难以提供较精确的地点信息.此外,预测精度还与步长和确定的危险日期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 地震活动概况和地震预报研究的思路苏联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强震主要分布在中亚、贝加尔、堪察加、库页岛、高加索和喀尔巴阡山地区。据统计,平场每2~3年发生一次6.5级以上的地震;近百年来曾发生过两次8级地震、七次7.5级地震和几十次6.5~7级地震。苏联的地震活动区占其领土面积的20%,达四百四十万平方公里,居住着5千多万人口。频繁的强震往往带来巨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3.
系统研究了1985年以来江苏及邻区的36次小震群,结果表明,江苏及邻区的地震具有成丛活动的特点,每一丛地震活动持续时间和平静时间没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反映了它是在一定的外部应力环境控制下发生的.江苏及邻区地震的成丛活动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多发生在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前后.分析表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  相似文献   

4.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市漾濞县(北纬25.67度,东经99.87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地震造成3人死亡,32人受伤,1.3万间房屋受损,周边多个市县震感强烈.该地震是继漾濞县2017年5.1级地震后发生的又一次中强地震.根据强震台网测定,最大强震记录的台站为漾濞台,距震中10千米,三个方向的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组合模式原理提出了一种用小震调制比(rm)异常区出现高频次的空间异常图,进行强地震中短期预报的方法,简称rs法。该方法在预报强震地点和时间上可望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在介绍该方法的基础上,应用该法对3次7级以上大震进行了回顾性检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陆东部(不包括台湾省及其它岛屿)所有M≥7地震相互之间以及与次一级强震之间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的研究,发现存在着“有限扩散”现象,由此得到预报大震发生地点的两个必要指标,并试图从震源物理理论加以解释,为预报强震发生的地点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震基本情况 (一)震情 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34秒,云南省漾濞县(北纬25.67°,东经99.87°)发生M6.4地震. 据云南省地震台网测定,截至2021年5月30日08时00分共记录到M3.0以上地震46次,其中6.0-69级地震1次,5.0-5.9级地震3次,4.0-4.9级地震13次,3.0-3....  相似文献   

8.
前言     
<正>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发生至今已有20年了。尽管这次地震震中位于海中,对其研究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国内、外地震工作者一直没有停止对渤海地区地震的探索。这是由于1966-1978年华北地区地震活跃期的7级以上强震均发生在渤海及其周围地区。对渤海地震及渤海地区震源环境条件(浅部、深层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条件)的研究,不仅对渤海而且对华北地区的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和地震预报均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缺震方法对山东南部(鲁南)三个小区的地震分别进行统计处理,观测到发生在西区的三次4.5级(M_L,下同)以上地震在本区均有“缺震”反映,其中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异常达11月之久;东区有反映邻区较大地震的“窗口”效应;而中区仅对本区的4.0级以上地震对应较好,对邻区地震对应效果不甚明显。最后对缺震方法的预报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防灾博览》2014,(5):11-11
正2014年8月17日6时7分在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北纬28.1度,东经103.5度)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2014年8月18日10时32分在伊朗北纬32.7度东经47.6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2014年8月24日6时32分在智利南纬32.7度,西经71.4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2014年8月24日18时20分在美国(北纬38.2度,西经122.3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CN算法研究了我国近期大陆东部和西部南北带及邻近区域共23次强震前的TIP,即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18次强震发生在被判定的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的TIP内。TIP警戒约占总研究时空域的30%,获得了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测效果。表明CN算法可作为强震中期预测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研究了1974年以来华北地区9次Ms≥5.0级大震前,小震时空分布参数R(t)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9次Ms≥5.0级大震前小震时空分布参数R(t)值均出现了先上升,然后下降直至主震发生的异常图象。根据R(t)值异常可能对未来发生的大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文中对R(t)值异常变化的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利用调制地震方法对华北地区1973年以来发生的24个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地震调制比异常面积、调制地震条带和调制地震频度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对异常类型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认为,华北地区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和异常面积随时间进程的起伏、调制地震频度震前数月的突然增大以及调制地震条带异常图象是显著的异常变化,可以用于对中、强地震的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点的一维随机分布出发,导出了参数S_1值,用其表示点的时间分布与随机分布相背离的程度,从而提出表征地震活动时序特征的一种方法.在研究华北地区发生的5次Ms≥5.8级地震时,发现震前二年到震前几个月,S_1值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过程,表明地震前小地震在时间分布上相对于随机分布有明显的集中过程.最后,对S_1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大华北地区 (2 9°~ 4 2°N ,10 9°~ 12 4°E) 1970年以来发生的 11次ML6 0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 ,从地震的空间分布入手 ,来研究强震的发生位置与活动断裂带的关系。结果表明 :(1)强震往往发生在地震带发生明显拐折或相互交汇的部位。 (2 )断裂带对于强震的位置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3)强震前 1~ 5年内主震所在地震带上b值普遍有高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根据15个中国大陆M_s≥5级双震型地震序列的资料,对双震型地震序列的活动过程和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从h值(或P值)、密集—平静、震源机制、序列早期活动峰值的有序性等几个方面对第二主震的时间预报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引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中强震前后的中小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发现地震的S值在震前和震后的异常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在震前S值异常为高值或低值异常,震后下降或上升;对特定区域研究发现,华东地区陆地区域的中强震的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为高值,震后下降;而海域的中强震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主要表现为低值异常。因此,通过对华东地区中强震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的动态追踪,利用其变化规律可以为中强震的预测预报提供一种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8.
对华东地区(29°~35 .5°N,115°~125°E)1970 年以来14 次MS≥5.0 和5 次MS≥4.6 地震的诱发前震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诱发前震在华东地区具有较好的预报效能,可以作为本区中期预报尤其是发震地点预报的判据之一。同时对本区诱发前震预报参数进行多种优化组合,给出了适合本区的诱发前震预报参数,并对未来中强震进行了尝试性预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新编 M_3>4(3/4)级历史地震目录及1970年以来 M_L>4.0级地震目录,对渤海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图象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等值线显示该区地震主要受北西向天津—蓬莱断裂带和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控制,而北西带的活动性更强烈;1970年以来4级以上地震在空间上沿活动构造带定向迁移与丛集,而以活动构造为基础划定的统计单元内4级以上地震随时间呈线性、指数或幂函数增长三种类型;海城和唐山大震发生于4级以上地震局部集中且呈指数增长过程中。结合地质构造及岩石破裂实验,讨论了上述地震现象的构造物理涵义及地震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自仿射分形H值的变化特点作了研究,并对1970年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作了回溯性预测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的H值在0.59~0.99之间,地震活动具有确定和随机的双重属性,同时表明地震活动具有正继承性;对江苏及邻区的震例及其预报效能评价的研究表明,地震频次H值下降的异常现象与江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回溯性预测检验得到的R值为0.365。因而地震频次H值在该地区的地震预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用来探求未来中强地震可能发生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