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目前地震学方法开发利用资料的概况及台站观测能力与资料的精度,从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地震学方法本身对观测资料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优化和改进台站布局与观测的建议。认为,地震台站记录的原始资料基本满足中长期预报或全国大形势判定与研究的需要,但作为短临预报工作的要求和综合预报方法效能的提高,尚需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地震台站的观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沃登W-1190,W-1208两台仪器在北京高崖口基线场及豫北地区的实测结果,讨论了重力测量中系统误差的原因,认为主要是由于基线场到测点间的温度改变引起仪器的格值变化所造成,故应在每一测点上予以改进。进而研究发现,用这种温差校正格值的办法可以减少基线场标定次数,其结果提高了测点精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多台CG—2型重力仪在不同基线场标定的格值资料,分析了调测程对格值的影响,讨论了导致格值变化的原因。认为由于各台仪器石英系统的弹性性能不可能完全相同,仪器格值亦各自有别;在相同重力段差区间调测程时,各台仪器弹性性能的变化将有所差异,每台仪器的格值变化也就各不相同;格值变化较大的某些仪器(或测程变化超过一定的范围)不同测程范围与格值之间可能存在着线性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 一、仪器简介DSG-1型地磁时号光源控制仪是专门为地震台站地磁观测系统而设计的配套仪器。长期以来,地磁观测使用的时号钟是由一般的家用机械闹钟加一对时号触点改装而成,但机械闹钟精度较低,而且需要每天(或几天)上一次发条,倘一疏忽,闹钟停走,这就影响了记录资料的连续性。另外,外加的时号触点,有时接触不良,反映在记录图上时号线模糊不清,这也会影响图纸的质量。时号灯点燃的时间虽可通过调节外加的时号触点来实现,但比较困难,不是接触时间过长,就是接触时间太短或不接触。本控制仪由于使用SYZ石英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格值函数表的精度,给出了用加权高次多项式逐步拟合重力仪格值函数的方法.研究表明,利用格值函数可以检验基线法标定格值的偏差、削弱"虚假"地震异常、并可减小复测成果的舍弃率.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新近研制的地震台站体应变观测资料的日常处理系统 ;简要地介绍了该系统及其数据库的结构以及各功能模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南通地震台核旋观测的干扰 ,通过多种试验最终加以排除。这项工作表明 ,地震台站环境改造中要注意监测环境的保护 ,特别是铠装电缆的铺设要考虑到对磁、电观测的影响 ,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核旋的观测质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我国基准地震台站的特点和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基准地震台站的定位应是监测、预报、科研一体化的野外实验基地 ;基准地震台站的发展目标应是建立世界一流地震台站。此外 ,还从强化基准地震台站管理、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的角度 ,就基准地震台站领导体制、管理体制、资源优化配置、激励措施等方面的深化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这样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遍布全国各地的地震台站担负着地震活动监测、前兆信息探索,为科学研究提供各类观测数据的重要任务。为了贯彻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的要求,本刊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支持下,组织专业作者,深入基层台站,采访撰写反映全国台站十年来变化的系列专辑,从历史发展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角度展示历代台站人由奉献坚守逐渐发展为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国台站已由模拟观测技术转为数字观测技术模式,观测环境、技术标准的改变使台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地震台站是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本专辑将向您讲述一个个真实的台站故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重力段差仅同时用两台重力仪进行一次三程联测时,应如何计算段差值和精度估算作了讨论。导出了两台仪器的观测资料联合平差时的严密公式;并对目前常用的两种方法的精估公式进行了改进。最后对实际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导出重力仪在平台倾斜θ和2θ角前后的读数ΔS_1、ΔS_2与θ的关系式,并得到迭代公式和控制测量误差的判别式,给出了提高倾斜平台标定重力仪格值精度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地震波包含有各种频率的波,震级愈大其卓越周期也大。一个地震台站,对于同一次地震事件,不同频带的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波形态差异很大,震级也不相等。  相似文献   

13.
<正> 日本地震前兆研究概况日本地震预报的研究和观测,最早只有大地测量、验潮、重力、地磁、地震活动、地形变等项目.日本地震预报第二个计划(1969-1973年),尤其是第三个计划(1974-1978年)期间,观测项目有很多增加(表1).地震观测分三类,即全国性观测、指定地区的强化观测和集中观测.在预报地震方面,又将地震前兆分为长期、中期和短临三个阶段,并以此把地  相似文献   

14.
地震台站观测系统的防雷技术——以陕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电对地震观测台站的危害已成为影响台站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地震台站观测系统建设,从4个方面对避雷技术进行了分析设计。同时以陕西省的地震观测台站为例,具体说明了防雷措施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初步判断和估求苏鲁皖和云南地区八个绝对重力点重力值的实测精度和偏差程度,1983年底用10台不同类型的石英弹簧重力仪在这两个地区的几个绝对重力点问进行了联测。综合全部资料分析后认为:(1)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所测昆明、保山、连云港、沂水四个绝对点的重力值是可靠的;(2)昆明野毛山、弥渡、徐州、怀远四个绝对点的重力值均存在明显差异,其偏差分别为-110微伽、-200微伽、-30微伽、+50微伽左右;(3)采用多台石英弹簧重力仪进行联测能获得较高精度的重力段差值。  相似文献   

16.
<正> 台站短水准作为地震予报的前兆手段,需要有较高的测量精度。本文对无锡台的成果分析认为:场地的合理布设及适当的缩短视距,对于获取好的观测精度是有一定作用的。场地概况及历年成果精度该台建于1976年8月,9月开始观测。78年底按台站规范要求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场地布设见下图及表1—2。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工程观测方法存在的基准点选取困难、自动化程度低及可靠性差等问题,设计了北斗Ⅲ高精度变形观测系统。为验证该系统在地表变形观测中的观测精度及应用效果,通过模拟试验分析观测精度与通视条件、定位时段的关系,并将上述观测系统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试验区域内,保证通视条件且定位时段为 12∶00~16∶00 时,BDS-Ⅲ变形观测系统垂直向定位精度优于 1.5 mm,水平向定位精度优于 1 mm,相同条件下,水平向定位精度由于垂直向定位精度;该系统能很好的保证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得到的观测值与传统水准观测值基本一致,适合用于高精度、自动化地表变形观测工程。  相似文献   

18.
大地测量学经过了几十年的沉寂之后,近二十年来,又显露出勃勃生机。现在正面临着一个理论突破、技术更新的新形势。这种新形势表现是什么呢?本文概括地作了介绍。首先是传统观念的更新,作者归纳出四个观点,即从静态到动态;树立系统的整体概念;从几何学发展到物理—几何学;从表层测量到内部结构的反演。第二是观测体系的立体化,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深井观测,海洋观测,地面定点连续观测,地面测距与测高等技术的发展。而且用了较大的篇幅着重介绍了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最后介绍了一些代表发展方向的数据处理方法或思路。  相似文献   

19.
流动重力方便快捷,能快速获取重力场变化信息。汶川8.0级大震后中国地震局立即开展震后重力应急监测,陕甘川交界地区重力观测显示:①汶川震后陕甘川交界的沙洲、碧口、青木川地区形成了重力变化大于60×10-8ms-2的局部重力异常区及其伴生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重力变化最大值达到70×10-8ms-2多,重力异常与强余震的空间分布存在密切的联系。②望褒线重力与垂直形变变化活跃,靠近断裂重力与垂直形变变化剧烈。③利用重力资料对汶川震后地震趋势进行了正确的判定。  相似文献   

20.
像哨兵一样,日日夜夜,风雨无阻,密切监视着地球“脉搏”的地震台站,多数位于高山、丘陵和地质状况复杂的区域。其地理环境特征是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地下土壤电阻较高,是雷电频繁活动区域。而雷电的频频光顾,扰乱了地震台站的正常监测工作。随着“九五”成果在全国地震台站的普遍应用,“十五”项目的不断实施推进,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已基本实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