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导言业已证明,废水中的氮和磷有助于湖泊和河流的富营养化。生物除氮技术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化学沉淀法除磷是最普通的方法,一般地要消耗昂贵的化学药品和附产废污泥。空气产品和化学药品公司萨泰克(Satev)有限第一股份公司已经研制出特有的活性污泥法—A/O 系统,它既可以生物除磷,也能改变总氮控制。A/O 工艺过程产生一种密度大的污泥,改善了污泥的可沉降性能,并创造性地设计出条件来抑制引起污泥膨胀的好气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针对净化厂污水回用中总磷和微生物超标,采用了化学法进行物理膜过滤室内实验研究,对化学法杀菌、物理膜过滤除菌、生物法除菌进行了室内研究,得出采用化学法杀菌+膜过滤除菌组合工艺控制回用水中细菌总数效果最好。超滤陶瓷膜系统与化学杀菌复合联用可有效控制出水细菌总数,投加量10 mL时出水细菌总数控制在100~400个/mL。采用过滤精度为50 nm的陶瓷膜管进行了对比除菌实验,出水细菌总数基本约100个/mL。现场实验采用了超滤陶瓷膜系统和化学除磷、杀菌一体化工艺可改善回用水水质。  相似文献   

3.
倒置A2/O悬浮填料生物膜处理工艺,能有效解决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的泥龄矛盾。其工艺简单、运行低耗、处理高效、抗冲击能力强的特点在宣汉采气作业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中得以应用,适合油田作业区生活污水的处理。在来水波动较大时,出水也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4.
殷俊 《绿色视野》2013,(7):43-44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正在遭到多种来源的污染。废水对水资源的污染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特别是作为生物体重要营养元素的氮磷,随污水进入水体以后产生种种严重危害,而目前更普遍的是,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水体措。工艺要求宁国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BOD5/COD=0.51、BOD5/TN>3~5、BOD5/TP=60,可以采用生物法对污水进行脱氮除磷处理。污水处理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选择应根据设计进水水质、处理程度要求、工程规模等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脱氮除磷工艺,不仅可以降低工程投资,且有利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以及减少污水处理厂的常年运行费用,保证出厂水水质。要求提高污水处理脱氮除磷程度,对NH3-N、TP去除率要求分别达到68%和50%以上,因此,对污水处理脱氮除磷工艺的选择应十分慎重。本工程的污水处理脱氮除磷技改工艺选择充分考虑污水量和污水水质以及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优先选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低能耗、低投入、少占地和操作管理方便的成熟处理工艺。工艺方案比较(一)A/A/O法A/A/O法即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在流经三个不同功能分区的过程中,在不同微生物菌群作用下,使污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得到去除。本工艺在系统上是最简单的同步除磷脱氮工艺,总水力停留时间小于其他同类工艺,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的条件下可抑制丝状菌繁殖,克服污泥膨胀,SVI值一般小于100,有利于处理后污水与污泥的分离,运行中在厌氧和缺氧段内只需轻缓搅拌,运行费用低。由于厌氧、缺氧和好氧三个区严格分开,有利于不同微生物菌群的繁殖生长,因此脱氮除磷效果非常好。目前,该法在国内外使用较为广泛。(二)UCT工艺为了解决回流污泥中过多的硝酸盐对厌氧放磷的影响,产生了UCT工艺。与A2/O法相比,UCT工艺不同之处在于污泥先回流至缺氧池,而不是厌氧池,再将缺氧池部分混合液回流至厌氧池,从而减少了回流污泥中硝酸盐对厌氧放磷的影响。但是UCT工艺增加了一次回流,多一次提升,运行费用将增加。(三)氧化沟法氧化沟工艺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形式,是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一种变形。传统的Carrousel氧化沟不具备除磷功能,但在沟前增设厌氧池,便具备生物脱氮除磷功能。Orbal氧化沟的特点是对三个沟道的溶解氧浓度进行控制,使其在不同的阶段下运行,对外沟要求的低溶解氧很难控制,脱氮效果不理想。(四)AB法AB法是一种生物吸附-降解两段活性污泥法,A段负荷高,曝气时间短,仅0.5h左右,污泥负荷高达2~6kgBOD5/kgMLSS.d,B段污泥负荷较低,为0.15~0.30kg-BOD5/kgMLSS.d。该法对有机物、氮和磷都有一定的去除率,适用于处理浓度较高、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的污水,通常要求进水BOD5≥250mg/L,AB法才有明显的优势。本工程设计进水BOD5为180mg/L,采用AB法显然不太合适。(五)传统SBR法其反应是在同一容器中进行。在同一容器中进水时形成厌氧(此时不曝气)、缺氧,而后停止进水,开始曝气充氧,完成脱氮除磷过程,并在同一容器中沉淀,再通过撇水器出水,完成一个程序。这种方法,总容积利用率低,一般小于50%,因此适用于较小污水量场合。(六)CAST法CAST工艺脱氮除磷的原理为:除磷是靠厌氧捕捉选择区(预反应区)和曝气反应区(主反应区)完成。硝化和反硝化在主反应区完成。(七)Unitank法Unitank工艺,又称单池系统,是SBR法的另一种形式,由三个矩形池组成,三个池水力相通,每个池内均设有供氧设备,在外边两侧矩形池设有固定出水堰和剩余污泥排放口。连续分池进水,具有脱氮除磷效果。其优点是不需回流、无二沉池、布置紧凑、占地面积小。但由于无专门的厌氧区,因此生物除磷效果差。其总的容积利用率为67%。  相似文献   

5.
开展了催化铁内电解+CAST工艺耦合系统处理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中试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催化铁内电解具有改善活性污泥性状的作用,能够强化生物脱氮,提高脱氮效果;同时通过生物除磷与化学除磷协同作用提高除磷效果。试验期间各项指标去除效果良好,NH3-N平均去除率为96.40%,TN去除率为36.55%,TP去除率为90.00%,各项指标基本上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6.
在深入了解除磷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小试和生产性试验,研究AO工艺同步PAC的除磷效果,配制浓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投药量与除磷效率的关系,得出了PAC投加量估算公式,并进行了除磷成本核算。结果表明,AO工艺同步PAC除磷具有良好的除磷效果和运行稳定性;PAC适宜的配制浓度为2%~4%;PAC除磷吨水成本为0.06~0.15元/m3.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污水除磷脱氮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和经济技术分析。化学法在工艺上并不比生物法简单,而且运行费用及产泥量都很高,但其除磷效果优于现行的生物法;而对生物法活性污泥糖类物质进行控制则可从根本上解决生物法除磷效果不可靠的问题。因此糖控制技术使生物法成为一个经济高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中国环保产业》2014,(11):70-70
由天津凯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全过程除臭技术,适用于活性污泥法及其变型工艺,包括A/O、A2/O、多段多级A/O工艺、氧化沟、SBR等多种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9.
反硝化除磷工艺节约碳源,节省曝气量,同时减少剩余污泥产量,是一种低碳型污水脱氮除磷新技术。污水反硝化除磷最终通过排放剩余污泥来实现,设置合理的污泥停留时间(Sludge Retention Time,SRT)将影响系统的除磷效果,最终决定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高效性。因此本研究有助于实现除磷工艺的优化,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本实验设置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反硝化除磷系统,系统研究了不同SRT(10 d、15 d、20 d、25 d和30 d)对反硝化除磷效果以及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当SRT=15d时,磷去除率达到98.1%,系统除磷效果最佳;随着系统SRT的梯度增长,系统污泥产率依次为0.216 1mg VSS/mg COD、0.209 0mg VSS/mg COD、0.1894mg VSS/mg COD、0.170 5mg VSS/mg COD、0.140 3mg VSS/mg COD,逐渐降低;系统污泥磷含量依次为8.09%、8.43%、8.27%、7.92%、7.62%,总体成下降趋势;CST依次为3.54g/g SS、3.73g/g SS、2.39g/g SS、2.1g/g SS、1.71g/g SS,污泥脱水性能增强。试验表明SRT的变化影响系统除磷效果及污泥特性,为优化反硝化除磷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环保产业》2014,(10):70-70
由天津凯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全过程除臭技术,适用于活性污泥法及其变型工艺,包括A/O、A2/O、多段多级A/O工艺、氧化沟、SBR等多种处理工艺。主要技术内容 一、基本原理 通过特制填料的接种、诱导和催化作用,利用特制的微生物培养箱,在污水处理厂生物池的活性污泥中培养并增殖出高效的除臭微生物,将含有除臭微生物的污泥回流至污水处理厂进水端。  相似文献   

11.
生物除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蕾  宋志文  温少鹏  李凌云 《四川环境》2007,26(3):94-98,126
本文阐述了生物除磷过程中PAOs和DPB代谢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在EBPR系统及其他生物除磷系统中分离到的除磷微生物的种类、习性、特征等,并对今后相关重点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城市污水除磷技术发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侯红娟  周琪 《四川环境》2004,23(6):41-44,49
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控制出水中磷的浓度尤其重要。污水除磷方法有生物除磷、化学除磷及生态除磷,也可将各种方法组合使用,如生物一化学除磷、生物一生态除磷等,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除磷方法。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urrent techniques for nutrient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from wastewaters was conducted by the author under a research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Office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ile and evaluate, under one cover,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on current techniques for removing nutrients from wastewaters with emphasis on type of treatment (physical, chemical, biological, or any combination); economics (capital and operating costs); efficiencies, and applications. Due to space limitations, only a brief summary of this work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 copy of the completion report may be obtained from the author.  相似文献   

14.
催化铁应用于草甘膦废水处理工艺改造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化工厂草甘膦废水经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后出水总磷浓度高,无法达到该化工区污水纳管标准的情况,应用催化铁方法对该废水现有处理工艺进行改造以提高出水水质。考察了催化铁方法对原处理工艺不同处理工段出水中磷的去除效果,发现该法可有效地去除生物厌氧池出水的总磷及正磷盐,去除率分别达到52.7%和83.13%以上,且使废水的BOD5/COD值显著提高,可从0.08提高至0.31,增强了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有利于后续好氧生物处理的进行。研究表明在原处理工艺的厌氧池后增加催化铁处理段能明显提高最终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5.
SBR法强化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开发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SBR工艺的特征和氮磷脱除机理,分析了改善SBR氮磷脱除功能的有效途径,重点对目前已研究开发出的几种实用的SBR法强化脱氮除磷工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综述了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分析了目前应用的脱氮除磷工艺机理及其特点,探讨了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废水生物除磷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废水生物除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与评述了生物除磷机理及其工艺发展现状,并对生物除磷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我国总磷排放标准日趋严格,污水处理厂为保证出水总磷达标,过量投加化学除磷剂,造成资源浪费.为在出水水质达标的基础上节省化学除磷剂添加量,以山东某污水处理厂为例设计了化学除磷精确控制系统.在充分考虑仪器故障潜在风险的前提下,根据进水磷酸盐负荷实时调整药剂投加量,采用"前馈+反馈"控制的模式,实现加药过程的自动化及智能化....  相似文献   

19.
VFA(挥发性脂肪酸)是生物除磷过程中的关键物质,并且不同VFA对生物除磷效果的影响也不相同。本文介绍了提高污水中VFA含量的几种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直接加入VFA、通过发酵污水产生VFA、发酵污水和初沉污泥产生VFA、发酵初沉污泥以及发酵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的混合物产生VFA等几种方法来提高生物除磷效率。目前国内外以发酵初沉污泥产生VFA的研究和应用较多。  相似文献   

20.
除磷微生物和新型除磷工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总结了聚磷微生物的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化动力学,生物除磷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一些能够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实现除磷的新型生物除磷脱氮工艺,以及如何实现除磷的最佳化。对聚磷微生物的筛选和驯化以及遗传改良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发高效的生物除磷工艺,磷的资源化回收利用和再循环将是今后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