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概述了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综述了近年来采煤塌陷区及复垦区的植物修复主要研究进展,探讨了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强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限制性问题,文章综述了目前植物修复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如何通过采取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及农艺措施等方法提高修复植物的生物量和重金属积累量。重点阐述了基因工程技术、化学诱导技术、微生物技术、蚯蚓强化修复及农艺措施强化植物修复的作用机制及应用效果,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污染是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植物修复技术利用超积累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达到清除土壤重金属污染。介绍了植物修复技术方法和植物修复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植物修复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植物萃取技术、植物转化技术、植物挥发技术和植物稳定技术;植物修复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植物吸收重金属的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机理,重金属在植物体内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植物对根际土壤重金属的活化以及植物体内的金属有机配位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主要采用物理化学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根据其作用过程和机理,物理化学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固化、土壤淋洗和动电修复;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稳定、植物挥发和植物提取。本文就修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实用性及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土壤汞污染及其治理是当前汞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与传统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对环境扰动小,修复成本低,是目前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主要热点方向。本文主要从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原理和应用两方面入手,总结了土壤汞污染特点、植物修复技术原理及过程、修复植物与潜在修复植物种类、植物修复强化措施。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植物修复汞污染土壤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应用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植物修复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污染物的治理上 ,植物修复技术与其它治理方法相比 ,有明显优势。从积累作用、降解转化作用、催化作用介绍了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原理以及植物修复技术在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从植物萃取、根系过滤、植物固化、植物蒸发介绍了植物修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的机理及其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证明植物修复是生物学的、有效、廉价、无二次污染的原位绿色技术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超积累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用于清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技术.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及植物修复技术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机制主要是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和转化,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综述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超积累植物机理,探讨植物修复技术目前尚存在的某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恶化,严重危害居民生活和作物、畜牧安全,影响经济发展,对重金属污染农田的治理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与传统的理化方法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因其环保、经济、安全、环境扰动小等特点而备受关注。介绍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简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和分类,并针对各种植物修复技术的修复原理、适用情况和研究实例进行详细阐述。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可用于提高植物修复效率的方法措施,指出了当前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修复周期及修复效果的局限性。最后,在现有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展望,以期为今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盐渍化土壤石油污染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石油污染盐渍化土壤污染状况、修复特征及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盐渍化土壤生物修复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耐盐生物(微生物、植物)筛选、耐盐植物利用方法、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等方面探讨了盐渍化土壤石油污染修复的策略及途径。多年来人们对盐渍化土壤石油污染修复问题关注较少,相关研究缺乏,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机制亟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日益严重的水体重金属污染,对我国环境体系及人体健康存在着很大的威胁。植物修复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的生物修复技术。本文系统总结了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工程应用及发展,认为应继续寻找、培育新的富集植物品种,在工程应用上应结合其他方法发挥最大功效,同时结合遗传学等更好地发展植物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1.
矿区废弃地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矿区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入手,综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用于矿区重金属污染修复与治理的机理、超富集植物筛选研究进展,提出实际应用中超富集植物的筛选原则:植物体内重金属的临界含量高低、植株的生物量大小、叶绿素含量的高低及根系转运能力的大小。指出了植物修复在投资、建设、运行管理及其环境效应方面的优势性与耐受植物种类及修复速率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最后,展望了植物修复在矿区废弃地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矿区土地复垦与土地生态重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矿区土地复垦是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诸多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在对矿山土地损毁机理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划分了矿业前、矿业中和矿业后3个阶段研究土地损毁类型,根据不同的损毁机理及类型,提出了矿山土地复垦所涉及的主要学科、理论及规划的原则,初步研究采空区、废石场、尾矿库等几种不同类型的复垦工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土地督察对土地市场化的影响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估土地督察对土地市场化的影响,论文把目标分解为两个问题:即土地督察制度的实施是否对土地市场化程度产生影响;如果有影响,影响的效果如何。论文收集了2003—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估计了土地督察对土地市场化的影响。通过相关检验,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并在模型估计的基础上,对影响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土地督察对土地市场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7—2009年专项督察覆盖度每提高1%,约能促进土地市场化程度提升0.14%,例行督察覆盖度每提高1%,约能促进土地市场化程度提升1.12%;②通过实施专项督察,2007—2009年全国土地市场化程度分别提升了2.06%、 0.19%和0.55%,通过实行例行督察,2008—2009年全国土地市场化程度分别提升5.01%和12.47%;③2007—2009年通过开展土地督察,全国土地市场化程度分别提高了2.04%、 5.21%和13.02%。  相似文献   

14.
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和有效方式, 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利 用效率。文章在构建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 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因素分 析模型分别对江苏省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化率和不同市场发育阶段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进行了测算。 研究结果表明, 江苏省33.4%的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发育处于转型后期至相对成熟期发展阶段; 57.1%处于转型中期发展阶段, 整体来说, 市场发育较为成熟。而不同土地市场发育阶段土地利用 的集约度不同, 处于转型后期至相对成熟期发展阶段的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要显著高于处于 转型中期发展阶段的开发区。因此, 文章认为提高我国土地利用集约度的主要思路应是推进土地市 场创新, 使市场成为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 并作为转变土地管理机制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5.
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价格评估——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志  刘耀林  龚健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115-2123
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对耕地价值缺乏完整认识,造成了耕地价格与转用建设用地价格的不连续性,论文在土地资源总价值理论基础上,通过对耕地价值的重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增值空间分析以及权益归属的研究,重新构建了城乡交错带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价格评估体系,提出耕地价格是经过外部性内在化以后的耕地资源权利的价值体现,它包括耕地实际生产收益价格、社会保障价格、社会稳定价格、生态安全价格和发展权价格5部分。同时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得出南阳市水田单位面积价值总量价格测算结果为139.81元/m2,该评估较好地反映了耕地的转用价格。  相似文献   

16.
大都市郊区工业用地减量化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谷晓坤  刘静  代兵  柴铎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8):1317-1325
工业用地减量化是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下大都市用地转型的必然,也是地方实践在土地整治领域的创新尝试。论文建立大都市郊区工业用地减量化适宜性评价方法,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镇为例,客观评价其减量化的适宜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工业用地减量化的5个影响因素中,污染与能耗因素值差异最大,布局合理性因素值差异最小,主体意愿性因素的空间分布差异最明显;2)218个工业地块划分成5个适宜度等级,随着适宜度提高,相应工业地块零星程度加剧,地块平均规模由适宜度一级的9 507 m2逐渐下降至五级的3 300 m2;3)一级适宜占24.06%,二级适宜占21.51%,三级适宜占29.45%,四级适宜占12.63%,五级适宜占12.35%。适宜等级所占面积的分布接近于正态 分布特征。研究结论:论文所建立方法可作为大都市郊区工业用地退出的评估工具,有助于提高工业用地减量化的统筹协调性。  相似文献   

17.
以1992年TM和2006年ETM+影像提取通海县土地利用信息,根据最佳指数因子(OIF)的最佳组合波段,在最佳组合波段下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9.2选择监督分类方法,获取通海县1992~201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5a来该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加强:耕地、建设用地显著增加,水域面积虽有萎缩,但变化不大;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因果关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雪君  黄忠华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0):1724-1728
论文利用1999-2006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普通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GMM模型来分析我国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财政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相互反馈作用;②土地财政是导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其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01;③土地财政对耕地保护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土地财政刺激地方政府形成城市扩张冲动,导致耕地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土地财政带来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的面积大幅增加,降低耕地减少速度;④经济、人口和城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导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中国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由于快速城市化,城市用地扩展(占用耕地)和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此矛盾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用地远比农村居住用地节约,城市化有助于减少耕地的流失;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城市用地扩张和耕地资源稀缺之间矛盾尖锐,城市用地的蔓延极可能造成耕地资源的紧张。论文针对国外城市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我国城市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历程,探讨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耕地资源总量的变化趋势。然后,利用由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字化图,分析了我国部分地区城镇人均用地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的差距。结果认为,中国城镇人均用地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远低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而是较为接近;中国城市用地的扩展可能导致耕地资源的紧张。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综合考虑影响退耕还林还草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论文以通辽地区为例,介绍了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的方法和过程。根据对2010年模型模拟结果和2000年通辽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2000~2010年该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合适区域应该主要位于研究地区的中部、南部,以及北中部。研究地区中部属于科尔沁沙地的腹地,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同时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分布较密,退耕还林还草是政府用于减缓风沙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危害程度的重要生态措施;而南部和北中部属于丘陵和山区,由于过度开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区域。此外,与退耕还林区相比,退耕还草区距城镇、农村居民点以及道路相对较远,具有可达性较差、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特点。论文得出的结果可为今后通辽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文提出的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的方法对其它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