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ETM 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分别从东西、南北、西北至东南3个方向进行空间梯度分析.结果表明,沿东西方向,景观多样性呈现"升-降-升"的波动变化趋势,破碎化程度与复杂度降低;沿北南方向,景观多样性、复杂度以及连接度逐渐下降,但破碎度增加,形状趋于复杂;沿西北至东南方向,景观多样性与复杂度均表现出"降-升-降-升"的波动变化趋势;在西北部至中部斑块邻近度相对较高,变化较为明显;而东南部相对较低,变化幅度小.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所处的自然条件是其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先决条件,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明显受水文地貌特征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旅游干扰下五台山不同植被景观区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和6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研究了旅游干扰下五台山不同植被景观区物种多样性的特征.结果表明:1)TWINSPAN将所有样地划分为9类植被景观区,从Ⅰ区到Ⅸ区,随着旅游干扰程度的增加,植被景观大致由乔灌草区向灌草区、草本区和居民区方向变化.2)乔木层物种的丰富度和综合多样性随着旅游干扰的减小而趋于增加,但是其均匀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3)灌木层物种的丰富度和综合多样性也随着旅游干扰的减小而趋于增加,至于其均匀度,则呈现出在中度干扰下值最大,干扰很小的地方次之,在重度干扰下则最小.4)草本层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和综合多样性指数均在旅游干扰适度的地方达到了最大值,在旅游干扰很小的地方,各种值则次之,在干扰严重的地方为最小.5)从整个植被层物种多样性的角度看,随着旅游干扰程度的减少,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综合多样性指数均呈现趋于增加的趋势.表4参15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的典型土壤呼吸变化规律,采取野外原位观测的方法,监测了2种典型植被类型(林地和灌草地)下的红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在不同时刻的土壤呼吸过程。通过对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在旱季、雨季的差异的分析,探讨了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土壤呼吸规律。结果表明,3种土壤不同植被呼吸速率相比,旱季红壤和棕色石灰土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有:林地〉灌草地(P〈0.05),黑色石灰土的土壤呼吸速率有:灌草地〉林地(P〈0.05);雨季为红壤:灌草地〉林地(P〈0.05),石灰土:林地〉灌草地(P〈0.05)。灌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湿度的响应比林地敏感。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呼吸特征的变化因植被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同的植被覆盖状况会影响到土壤呼吸对不同土壤类型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4.
广西南部地区坡地桉树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偏相关、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广西南部地区2.5万hm2 2~8 a生桉树(Eucalyptus)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蓄积量等生长指标与该地区的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制约坡地桉树生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该地区桉树生长与气候因子间存在着较密切的相关关系,其中成年桉树的树高和单位蓄积量生长主要受最冷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和年降雨量的影响;(2)胸径生长受气象因子的影响较小;(3)4 a生桉树受最冷月气温、年平均气温影响较大;(4)2 a生桉树幼林平均胸径与最冷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5)尽管降水量丰富,但由于坡地特殊的地形,年降水量仍然是制约广西南部坡地桉树人工林的主要限制因子;(6)广西南部地区太阳辐射较大,不是制约桉树生长的主要因素,故在采用3-PG模型预测桉树生长状况时,太阳辐射不是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5.
闫东锋  杨喜田 《生态环境》2010,19(12):2826-2831
研究选取14个分别代表植被群落、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的指标,利用宝天曼自然保护区32块样地资料,研究了物种分布与环境之间关系。采用DCCA法可将该地区木本植物群落划分为3个类型;物种与9个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前4轴可解释物种总变异的94.1%;海拔、坡度、土壤含水量、坡向是影响该地区物种分布的主要因子,其中海拔是指示物种分布变化的最敏感因子。不同指标集团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形与植被因子之间、土壤因子与植被因子之间第1对典范相关系数分别为0.712和0.783,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影响植被特征的最重要地形因子是海拔和坡度,土壤因子为土壤厚度和土壤含水量,而对地形和土壤反应最敏感的植被指标分别为林分密度和平均树高,群落分布状态是由地形和土壤因子共同作用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研究的一大难题。以武陵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人工林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踏查选定樟树-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地区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在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4种等级石漠化环境下的植被特征、土壤物理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探寻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人工林植被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生态恢复和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4种等级石漠化环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均匀度与丰富度指数随石漠化等级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草本层植物共有24科35属36种,以禾本科、菊科为主;灌木层植物共有28科43属47种,以蔷薇科为主;乔木层植物共有13科13属13种,以樟科为主,物种相对丰富。同一物种对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的适应性差异显著,蔷薇科植物可作为石漠化等级的区分指标。(3)同一石漠化环境下,除土壤容重外,土壤自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  相似文献   

7.
以典型的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恢复阶段(Ⅰ)、灌草恢复阶段(Ⅱ)、灌丛恢复阶段(Ⅲ)与乔灌恢复阶段(Ⅳ),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各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水分入渗特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饱和导电率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非毛管孔隙度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p<0.05),与粒径在2~0.25 mm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2)选取各植被恢复阶段的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平均渗透率和渗透总量4项参数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各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灰色关联度依次为乔灌恢复阶段(Ⅳ)(0.730 03)>灌丛恢复阶段(Ⅲ)(0.686 02)>灌草恢复阶段(Ⅱ)(0.596 09)>草坡恢复阶段(Ⅰ)(0.56009)>裸露地(CK) (0.414 03),乔灌恢复阶段(Ⅳ)在所研究的区域内具有较好的水分入渗性能;(3)Horton水分入渗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R2值≥0.774,对所研究的区域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图1,表6,参23.  相似文献   

8.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利用常熟农业生态国家野外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对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无肥、化肥、化肥 秸秆,始于1989年,采用稻麦轮作方式)土壤酶活性和水稻土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施肥管理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对长期不同施肥管理方式有明显的响应,化肥处理比无肥处理中土壤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08.7%、170.2%和58.0%,化肥 秸秆处理比单施化肥处理中相应酶活性分别提高30.7%、85.5%和25.8%,三种施肥管理方式之间土壤酶活性差异性显著(P<0.05);土壤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脲酶与转化酶、碱性磷酸酶的相关系数为0.915和0.942,转化酶与碱性磷酸酶的相关系数为0.918 (P<0.01),三者均与土壤速效磷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846、0.824 (P<0.01);三种酶活性与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0.812、0.824(P<0.01),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优于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这说明土壤酶活性和施肥方式呈密切的相关性,可将其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千岛湖典型生境片断化区域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为材料,研究了水库形成后岛屿化导致的群落生境差异对苦槠AM侵染率的影响以及AM侵染率与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生境面积为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则不同岛屿生境对苦槠AM侵染率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AM侵染率与岛屿面积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苦槠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中岛、大岛与陆地间差异显著,但与AM侵染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植被对工业污染区盐渍土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包头市西郊工业污染区盐渍化弃耕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对土壤水盐动态和体积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造林后使林地内草本植物得到较快恢复,且归还土壤的枯落物比木本植物多,改良盐渍土壤和促进脱盐的作用较好;随植被盖度增加,盐渍土土壤含盐量和体积质量降低,盐渍土性状逐步改善。因此,在实施以耐盐树种造林为先导的工业污染区盐渍土恢复植被工程时,应适当降低造林密度,以利于林地内草本植物的恢复和建立林草复合植被,提高工业污染区盐渍土的生物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滨海盐业的迅猛发展,盐田的急剧扩张已经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影响。通过调查盐田周边植被分布特征,分析与植被带对应的典型样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研究了盐田对周边土壤及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田周边的植被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盐田周边呈带状分布,且距盐田越近,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越低。土壤含盐量的空间分布在宏观上表现为距盐田越近,含盐量越高,土壤盐渍化越重。距离盐田20m处土壤含盐量平均值达8.22g·kg-1,距离盐田1000m处,土壤含盐量平均值为1.84g·kg-1,土壤含盐量显著降低,且表层土壤含盐量与采样地距盐田间的距离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由此可见,盐田的扩建已经显著加重了周边土壤的盐渍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利用TWINSPAN(双向指示种分析)和CCA排序(典范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北京西卓家营采砂迹地型退化湿地植被进行了群落类型划分,并探讨了湿地植被空间分布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确定了影响湿地植被空间分布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38个样方40个植物种可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即茭白+针蔺群落(Zizania latifolia+Eleocharis congesta);牛鞭草+旋覆花+野艾蒿+竹节灯心草+茵陈蒿+扁杆藨草群落(Hemarthria sibirica+Inula japonica+Artemisia lavandulifolia+Juncus turczaninowii+Artemisia capillaries+Scirpus planiculmis);千屈菜+苣荬菜+小香蒲群落(Lythrum salicaria+Herba Sonchi Brachyoti+Typha minima);竹节灯心草+问荆+酸模叶蓼+芦苇群落(Juncus turczaninowii+Equisetum arvense+Polygonum lapathifolium+Phragmites australis);针蔺+扁杆藨草+茵陈蒿+野艾蒿群落(Eleocharis congesta+Scirpus planiculmis+Artemisia capillaries+Artemisia lavandulifolia);鬼针草+狗尾草+香蒲群落(Bidens pilosa+Setaria viridis+Typha orientalis)和朝天委陵菜+猪毛菜+大刺儿菜+稗群落(Potentilla supine+Salsola collina+Cephalanoplos setosum+Echinochloa crusgalli)。植物群落物种和土壤因子的CCA分析表明:益母草、大车前、猪毛菜主要受土壤pH的影响;茭白主要受氨氮、土壤有机质(SOM)的影响;马唐、鸡眼草主要受土壤全氮(TN)和Mg2+的影响;针蔺、狼杷草受土壤K+的影响;苦苣菜、苣荬菜、牛鞭草主要受土壤Na+的影响;黄香草木犀主要受土壤Cl-的影响;灰绿藜、大刺儿菜、球穗莎草主要受土壤NO3-的影响;扁杆藨草、小香蒲主要受全磷(TP)和含水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将为采砂迹地型湿地恢复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植被覆盖变化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土壤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的发育和运行等方面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题研究宜昌点军区柏树地,橘树地以及菜地的土壤性质状况.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是柏树林最大.菜地的最小,而土壤容重的大小顺序是:柑橘树地>柏树地>菜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二者的比值都是柏树地的最大,柑橘地的最小,菜地的处于中间状态.而微生物碳和微生物墒含量大小顺序是柏树地>柑橘树>菜地;微生物代谢墒的大小顺序是:柑橘地>菜地>柏树地.由此说明柏树生长有利于土壤活性碳源含量的提高和土壤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广州郊区农业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广州郊区农业土壤性质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并对2者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州郊区农业土壤中壤土占样品总数的70.5%,土壤pH值平均为5.93,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1 7g·kg-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不高,且各区之间变幅较大;Cu、Pb、Zn、Ni、Cd、As和Hg有效态含量在3种土壤中顺序为菜园土>水稻土>赤红壤;土壤重金属和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复杂,如有效态Cu、Zn、Ni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相关,Cd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粘粒含量呈极显著相关,As除与有机质含量和粘粒含量有关,与pH、阳离子交换量也有极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重庆金佛山典型岩溶区林地、裸地表层岩溶生态系统CO2浓度进行短时间尺度变化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林地与裸地不同深处土温变化幅度由地表向土壤深部逐步降低,裸地地表温度和不同深度土温波动幅度均较林地大.林地与裸地各层次土壤CO2浓度变化与土温呈较好的相关关系.林地各层土壤CO2浓度波动微弱,变幅小于裸地.林地与裸地土层中CO2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高.植被各层的温度和温度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层、灌层和草层.林层温度最大值滞后于气温约3 h.  相似文献   

16.
通过选取不同层次的景观指数,对粤北典型区域的景观生态子区进行分区研究,探讨了景观指数在景观生态区划方面的应用,为景观生态区划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采用2009年广东省南雄市DOM数字正射影像为数据源,应用ENVI 4.3和ARCGIS 9.3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和分类,把研究区景观类型分为耕地、林地、疏林地、城镇建设用地、水体、未利用地6大类;根据镇级行政界线把研究区分为18个景观生态子区;选取不同层次的景观指数,应用Fragstats 3.3计算研究区的景观指数;以经过筛选后的景观指数为变量因子,18个景观生态子区为聚类对象,在SPSS 17.0中选择Q型聚类欧式距离平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图谱中选择水平距离7.5为标准线,对景观子区进行分类,把18个景观生态子区分为4个区域。聚类结果显示,各分区内子区的景观结构特征高度一致。把景观指数应用到景观生态区划,通过聚类分析,分区结果能够较好的反映景观生态结构的显著特征与空间分异状况。  相似文献   

17.
稳定的土壤团聚结构对种子发芽、根系发育、作物生长以及有机碳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人为扰动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有着重要意义.选择两种不同母质发育土壤上长期施用畜禽粪便和化肥5个田块耕层土壤团聚体为供试土壤,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库、土壤养分和理化性质与团聚体稳定性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施用化肥比较,施用畜禽粪便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不同母质类型土壤上,海相沉积物母质土壤上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高于河相冲积物母质土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碳(包括DOC和HWOC)和总磷含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化学因子是第一影响因素,土壤碳库因子是第二影响因素,其中海相沉积物母质土壤上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受土壤化学因子影响;河相冲积物母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受土壤碳库因子影响,施用化肥土壤受两个因素影响均较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热水提取态有机碳和钙是本研究条件中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半干旱黄土区自然恢复与人工造林恢复植被群落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半干旱黄土区高效植被恢复途径,选取陕西省吴起县境内的合沟封禁流域和柴沟人工造林流域为研究区,在两流域内,沿顺坡和横坡方向,选择一系列20 m×20 m的样地,各组成2条样带。在每个样地内的对角线交点和对角线四分之一处选取5个样方进行植被调查,草本样方和乔灌样方的尺寸分别为1 m×1 m和5 m×5 m。共获得草本样方185个、乔灌木样方80个,其中,合沟封禁流域105个,均为草本样方,柴沟人工造林流域草本样方与乔灌样方各80个。运用植物生态学和植物群落学方法,调查各样方内的植物种类、株数、株高、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树木基茎、树高、冠幅等植被群落特征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两流域的植被群落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流域的植被种类共61种,其中柴沟人工造林流域46种,合沟封禁流域51种,共存物种36种;(2)经过10年生态恢复,柴沟人工造林流域已形成乔-灌-草群落,合沟封禁流域仍为草本群落,且两流域草本群落均以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 Ledeb.)和茭蒿(Artemisiagiraldii Pamp.)为主要建群种;(3)柴沟人工造林流域的植被盖度、平均高、生物量均明显高于合沟封禁流域的相应指标。两流域植物群落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差异较小,Sorensen指数为0.742,主要草本植物种的指标差异不显著。以上特征反映出,在半干旱黄土区,适宜的人工造林可加速该区植被恢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营浩  张显晨  郜红建 《环境化学》2014,(11):1885-1892
通过连续流动搅拌法,研究了不同pH的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溶出液中氟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出液的pH随溶出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土壤溶出液中的游离态氟和总氟的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和柠檬酸pH的升高而逐渐减小,且呈现初始(0—6h)溶出浓度较高,而后(6—10h)逐渐减缓的趋势.土壤氟的溶出过程用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扩散方程和双常数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0.低pH(pH3.5)条件下,F主要以H-F形态存在,随着pH的升高(pH4.0—5.0),H-F形态的氟减小,Al-F络合态的氟增多,且随时间延长,溶出浓度均降低.反应开始的前1h,Al-F络合物主要以AlF3为主,占氟溶出总量的90%以上;至7h时,AlF+2的溶出量逐渐增大,并逐渐超过AlF3.低pH的柠檬酸促进土壤游离态氟和总氟的溶出,有利于络合态氟的形成,但对Al-F络合物的形态转化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