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乔月霞  艾东  张荣群 《绿叶》2013,(11):71-75
湿地具备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价值。在湿地的演化变迁中,温度与降水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起着决定性影响.而人类活动干预则加速了湖泊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为此,在湿地保护中,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自然灾害频发,受灾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居高不下,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给乡村振兴造成重大阻碍,迫切需要补齐农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这一短板。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乡村振兴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决定农村灾害应急与生态保护之间具有高度协同性,基于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协同视角提升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本文从目标、机制、主体、防控、保障5个层面构建了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体系,并在协同体系下提出从机制体制、监测预警、保障设施、统筹关系体4个方面推动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为减少灾害损失、降低“因灾返贫”风险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若羌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午旱的地区之一,其生态环境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和破坏出现逆行演替,现状令人担忧。作者在分析若羌县生态环境特征和破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辉 《青海环境》2004,14(1):12-14
本文在青海省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 ,就当前全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青海省生态环境背景质量居全国较低水平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居全国中等水平 ,生态环境人类适宜度居全国第七级。在生态环境综合评分比较中 ,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农业自然灾害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历来是我国自然灾害多而重的省份之一,而农业自然灾害是农业的主要障碍因素,笔者通过大量调查分析,得出陕西省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治理工作有跟上所致。本文明确提出了成立机构,依法治理,建立高效生态农业系统,实行特殊政策等综合防治对策,使农业自然灾害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本地区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及其基本规律,试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防治自然灾害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伴随人类的开发和使用,生态环境消耗已经超出其自身恢复能力,生态环境治理成为世界各国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而言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未改变,探索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路径十分必要。本文从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出发,阐述了以市场为中心和以政府为中心两种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新疆环科院准噶尔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编纂的《乌鲁木齐河流域野生动植物图谱》,由中国环境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国环科院院长工程院院士孟伟为该书作序。准噶尔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是以特定区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长期生态环境要素动态观测,研究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本书介绍了乌鲁木齐河流域(1号冰川-大西沟水库-乌拉泊水库-青格达湖-准噶尔生态环境观测  相似文献   

9.
2003年第3期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文明。汽车、电脑、飞船、空间站……当人类正为此陶醉欢呼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迅速恶化。黑雾、酸雨、臭氧空洞……一次又一次为人类敲响了警钟。有的人将此归结为科技的发展及片面的追求于经济的最大化。龚三堂先生在《生态环境道德论》一书中,对此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分析,提出更为深刻的理论。他认为环境危机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人类与环境关系不协调的结果。而这种不协调正是由于人类长期以来不承认自然的价值,不承认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所造…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质超出环境的容量,对自然界、人类物质与精神活动等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而引起的国家机关与法人、公民之间、法人之间、法人与公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称环境污染纠纷或环境争执。它主要是指环境法主体就他们之间权利与义务而产生的纠纷。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互助北山林场是青海省重要的林区之一,对黄河水源涵养及黄河源生态系统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林区人畜数量的逐年递增,草地环境出现危机,林牧矛盾日渐突出,本文就如何解决北山林区的草地环境问题谈几点看法,事实上,人、森林、草地、牲畜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只要认真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生存需求的关系,按客观规律去操作,就会达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2.
张大任 《四川环境》1993,12(3):66-70
作者将自然运动与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气候结合起来研究,求索洪旱灾害之谜,着重探讨了其中多种生态环境因素。由大灾后的反思,找出灾害加剧的人为原因是:人中激增、生态危机、水利失修等,提出必须加强防灾减灾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3.
贵州毕节,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过去由于人为的破坏,使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成为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年人均纯收入仅一百多元。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一贫困地区极为关注,多次到毕节视察,倾注了满腔热情。1988年,国务院决定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把脱贫致富同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为毕节地区解决人口、生态、贫困三大难题指明了方向。十几年后的今天,这里出现了奇迹,近300万农民在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中摆脱了贫困,这是西部开发的序曲,是可持续发展的动人乐章。本刊特稿《毕节变奏曲》再次向人们揭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了首批33家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示范区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14.
郝润梅 《青海环境》2001,11(1):33-36
地处阴山中段的大青山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自然地理屏障,大青山在短暂的人类历史时期经历了由昔日郁郁葱葱的茂密原台森林到今日的濯濯童山之变迁过程,这其中有本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探讨两者之间关系,有助于恢复与重建大青山森林景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处在城市化及工业化全面发展阶段,一些人为活动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环境风险持续加剧,重特大环境事故时有发生,对人类的健康与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区域环境风险评价(Regional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可对区域内的环境风险因素予以全面的评价,侧重于功能布局及产业定位等有可能造成严重环境风险的分析,同时依附于已有区域环境安全标准设计可承受的风险与损害度,进而为区域开发、环境风险管理及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区域环境风险评价较之独立项目评价,其缺陷在于信息获取不足、风险成因存在多元化特性及风险叠加困难。文章将以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下的产业布局规划探讨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予以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爱护环境系列教育活动从身边小事入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玲 《环境教育》2003,(1):40-4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因此,我们围绕环境教育开展了很多主题活动,并收到良好效果。在近两年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幼儿园课题组成员通过大量的教学活动、实验改革,初步研究出“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周边环境”三大教育活动系列。1.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教育活动系列幼儿的天性是好奇的,他们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着探索欲望。开展环保活动从保护动植物入手,培养幼儿自觉关心、爱护环境…  相似文献   

17.
谈谈植被保护与植物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具有独特的能量存储和物质生产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和自然条件的残酷筛选。人类应该也完全可以通过保护现存植被和栽培各种植物,恢复生态环境,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一个方面的保证。文章给植物栽培作了“四个适宜”的概括,提出了“区别类型和尺度”的栽培思路及相应模式。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以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为主,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将遥感评估方法应用于河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的特点,结合河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优先选取分辨率为2m的民用卫星,提出了遥感调查方法在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和开发建设活动中自动监测、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生态系统质量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四方面的评估应用。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陈海堰  吴文娟 《四川环境》2004,23(1):28-30,41
本文以重庆市近几年生态环境现状为基础,对重庆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森林质量下降、水污染问题、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环境质量问题、库区淹没区环境质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逐一进行了剖析,同时从经济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强化管理、认真执法、实施重点工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对策,以维护和建设重庆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鸭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绿江流域由于人类长期过度地甚至是掠夺式地开发建设活动,造成水患等自然灾害频仍,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及野生动植物种群减少,生物群落退化,生态功能降低。针对这些问题,该流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科学进行生态环境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林种结构和树种结构;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污染综合防治,严格保护天然林;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省),发展生态经济;深化改革,落实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体制,不断推进流域的生态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