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众参与,对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国人来说,绝不陌生。今年年初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新增了一个章节,即第五章"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其中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而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听证会制度作为公众参与环境事件的形式之一,为公众提供了公开性的陈述意见的平台。笔者有幸参与了美国环保部门的一场听证会,得以一窥在环保事业发展更加成熟的大洋彼岸,公众如何参与到环境决策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12月,笔者随团参加了"四川省赴新西兰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专题培训。作为全球唯一一个通过"农业现代化"实现"国家现代化"、一半以上财富来自土地的经济发达国家,新西兰的发展,真实地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论断。新西兰人对自然的敬畏发自心底,对资源的利用精准节制,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世  相似文献   

3.
正"只有了解,才能热爱;只有热爱,才能保护"。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公众是环境保护的宣传员、推动者和践行者。为推动公众自觉履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点滴做起,用实际行动参与环境保护,目前,根据生态环境部的要求,全国范围的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向公众的开放活动正在进行。云南省第一批向公众开放的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为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昆明市第  相似文献   

4.
徐震 《环境保护》2014,(23):27-28
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浙江省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实践与探索,努力构建政府、企业、公众良性互动的环保社会行动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极培育一核多元的社会参与主体坚持党委政府核心引领新世纪以来,浙江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  相似文献   

5.
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公众不仅要参加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而且要参加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规划项目的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环境信息公开化是公众参与的基础,应健全政府与建设单位、公众环境信息公开化的平台,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社区作用,不断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系统性工程,而公众参与又是环境保护这项系统性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根本。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环保事业发展的基石。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不强,大多还停留在末端参与、公众的环保意识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从完善法律法规、落实相关制度、拓宽参与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7.
环境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涉每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环境保护,应当是一项受众广、参与高的系统性、社会性工程。因此重视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探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渠道,成为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完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公共图书馆在公众参与环保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莹 《环境保护》2006,(18):61-62
编者按:环境保护是"公众事业",公众参与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信息存贮与交流中心的图书馆,应发挥其文献信息、文化传播和公众学校功能,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认知度、参与度上做发挥作用,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水平.本文分析了环境公众参与的现状,根据图书馆的功能对发挥图书馆在环境公众参与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一个笼统概念。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或者说,说出来的时候似乎条条道路皆可通达,但现实中,却可能每一条道路都被堵死、封严,风透不过,雨淋不湿。打"12369",是一个"上访"的过程2009年的一天,在北京丰台区居住的王先生,望着窗外的一所中学。中学的围墙外,有一个管口约20公分的铁烟囱,烟囱里冒出灰尘阵阵。稍微有点生活常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简述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部分,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对环境保护事业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同时指出了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作为国家意志,是人民意志的凝聚,那么,环境保护人民意志是如何由人民体现的?环境保护作为民主意志,是公众利益的体现,那么,环境保护公共利益是怎样由公众体现的?在这本质统一的两个层面之间,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成为了一座行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提出"五位一体"战略以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被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的参与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本文将通过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严格环境执法保障公众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地区重污染天气频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建设健康中国,应当痛下决心,对偷排、造假的排污者,严厉惩治;对执法不力、姑息纵容的,严肃问责。一是要及时查办、严肃处理、信息公开;二是要查企查政、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三是要立足当前,狠抓落实,建立健全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的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包括抓紧起草《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与健康的配套法规制度;国家加快制定区域性的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创新建设科学合理的环境与健康的管理体制机制;抓紧对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执行中的重大难点问题进行梳理,必要时将环境与健康的管理权限适当集中。  相似文献   

14.
虞伟 《环境保护》2014,(16):47-48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在信息公开、平台搭建、制度完善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受制于环境信息供给不足、决策机制不畅、参与主体能力薄弱等因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从六个方面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的完善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战场,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紧扣贴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惠及群众、依靠群众的主题,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着力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各级宣传部门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一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纵观党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发展并不断走向完善的"群众路线史"。建党之初,我们党确立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思想共识;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6.
环境影响评价要加强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该项制度主要是要求对建设项目以及区域规划等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并根据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该项制度的实施对防止新的污染源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1月28日,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北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条例》。《条例》明确规定,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重点排污单位和违法企业名单,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结果等环境信息;对属于依法主动公开范围内的政府环境信息,应当自这一信息制作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公开的时间不得少于30个工作日。  相似文献   

18.
<正>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是指公民或公民组成的团体直接或间接参与环境保护立法、政策及决策、环境管理和监督、环境维权等活动,实现环境治理和善治。它是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延伸和拓展。从参与主体看,公民或公民组成的团体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主要主体;从参与范围和途径看,既有立法、政策、决策制定中的源头式参与,也有法律、政策及决策实施中的过程式参与和监督式参  相似文献   

19.
<正>法律责任制度是权利实现的法律保障,关系着法律能否得以有效实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正是相关法律责任制度长期缺位、违法成本低的后果。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加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这背后的原因,除了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和提升外,更多的则是由于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体制机制不健全所致。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并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工作,这一方面,可有效建立低成本的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