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近出版的一本名为《可疑的环保主义者》的书中,作者(一丹麦学者)与当前流行的环保观念大唱反调。他认为,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并不像环保主义者所宣传的那样严重。经过大规模的工业化,人类的资源不是面临枯竭而是更多了,环境污染问题在大多数地方也比以前改善了。污染是工业化早期的产物,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消失。对于环保政策,他怀疑现行的不惜一切代价治理污染的做法,主张以福利最大化为原则在环保与发展间作出选择。这本书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在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主张放任污染,当然会成为众矢之的。然…  相似文献   

2.
<正>持续几天的雾霾终于散去,我们迎来了久违的蓝天和阳光。虽是严冬,但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就像是妈妈的手在轻轻地抚摸我们,多么温暖、舒服啊!《阳光》这篇课文中写道:"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阳光像金子,阳光还像什么?它还会洒到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  相似文献   

3.
声音广场     
《环境》2014,(9)
正《工人日报》:填湖又挖湖,城市经不起这么折腾按理说,对被钢筋水泥高楼围绕的城市而言,多一个湖总比少一个湖好——既能提升城市的舒适度,又能给市民带来更多的自然气息,但为何会招来"瞎折腾"的斥责呢?其实,这次开挖人工湖的消息就像导火索,激起了武汉市民多年来埋在心底的填湖之痛。武汉本是"百湖之市",但随着时间推移,该市大量湖泊因"向湖泊要土地"、"填湖、盖楼,盖楼、填湖"的发展模式而消失。  相似文献   

4.
假如地球上没有人类据《新科学家》报道,毋庸置疑,人类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具统治力的生物。仅仅数千年的时间,城市、农田和牧场就侵占了地球陆地超过1/3的面积。据估计,人类现在霸占了地球40%的生产力。人类的连番冲击让地球变得满目疮痍:草原变为耕地,森林夷为平地,地下蓄水层干枯;而核能废料、化学污染、入侵物种、生物灭绝及气候变暖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直接恶果。如果可能的话,与人类分享地球的其它生物会毫不犹豫地把我们“踢出”地球。现在,假设它们如愿以偿,地球上65亿人明天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被送到遥远的星系接受再教育,那么,地球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可曾想象没有鸟儿的天空将会多么死寂空旷,没有鱼儿的海水又会何等孤独凄凉,没有绿树鲜花的地球那是怎样的灰暗苍苍,看不见人之外的任何生灵影踪,听不到乌兽虫鸣……其实无需想象物种全部消失的那一天,因为只要其中的一部分灭亡,就足以上我们人类够呛!拍摄《海洋》的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曾说过:"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人类,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从世界上消失了,人类也将仅仅剩下4年的光阴!"因为,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受粉.如果蜜蜂少了,那人将告别多少粮棉、油料、瓜果?没想到一只小小的蜜蜂竟是生态系统多米诺骨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牌.比如在我国,如果没有蜜蜂,高寒山区植物的授粉就会受到影响,由植物种类众多的杂木林向植物单调的松杉林转化.而植物多样性的减少,也将直接导致以植物为生存条件的昆虫种类的减少,进而使鸟类减少……  相似文献   

6.
郭薇 《世界环境》2004,(1):11-14
12月17日下午,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剪辑楼,记者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冯小宁导演。冯导不像照片上看到的那么严肃,他随和谦逊的样子让人觉得十分亲切,采访前紧张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谈起他的影片,冯导似乎有着太多的感慨。1989年的《大气层消失》、1990年的《战争子午线》引发了他对战争与和平这一永恒主题的探讨。从此后的《北  相似文献   

7.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日前预测称,办公室工作将在未来五年内完全消失,届时智能机器人将会取代人类员工。此前比尔·盖茨也曾高调表示,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他还戏称,如果自己现在20岁,一定会把机器人作为创业目标。可以看出,这位美国首富对机器人产业可谓是信心满满。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的和平崛起,究竟会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或者,中国和平崛起后,有没有能力威胁世界?《领导干部能源知识读本》一书,是对西方叫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一个有说服力的还击,也让中国的领导干部真正认识国情,看清世界。  相似文献   

9.
<正>北半球产生的雾霾,是否会影响到南半球?太平洋沿岸工厂排放的污水,是否会对印度洋造成污染?污染物全球传输机制一直是环境科学界研究热点,而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在南极找到.从"雪龙"号启航那天,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郑宏元就肩负了一个重要任务——每跨越一个纬度,就采集一次水样,靠近人类居住区还要加大采集密度.从上海到中山站跨过近40个纬度,他一共采集了53组水样和34组  相似文献   

10.
<正>1977年,美国发射了"旅行家"号太空探测船。探测船里放有一张使用10亿年也嘹亮如新的唱片,唱片中录有30种声音,代表着人类向"外星人"的问候,其中有7段音乐,第2段就是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2号第一乐章。《勃兰登堡协奏曲》1717年底,巴赫离开了魏玛来到柯腾,担任柯腾宫廷乐长。两年后,他陪同柯腾公爵利奥波德来到勃兰登堡,拜会了勃兰登堡侯爵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侯爵听了巴赫的精彩演奏,不由得对他的技艺大为叹服,便请求他为自己的乐队写一些乐  相似文献   

11.
<正>在很多次教研会上,与会发言的教师都苦于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成绩迟迟不见提高。是啊,我们不会忘记:幼儿园的孩子会由一个圆圈想到"太阳""月饼""纽扣""西瓜"。刚入学的孩子也会仰着一脸迷茫,用童稚的话语问几个"为什么"。可几年下来,抑或只一年,我们的学生却变成"小手背背后,身子端端坐,小嘴闭闭严"了。学生的主动性是怎么消失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  相似文献   

12.
正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我们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里有很丰富的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论述。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提出资源有限、节约为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近900年后的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E. Boulding)在"即将到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一文中,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观。他认为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最大生态系统是地球,  相似文献   

13.
遥望星空,无边无垠。地球之外有着多少秘密?有没有像人类或者超过人类智慧的生命?自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开始,人类就不曾停止过这种探索。浩瀚的宇宙中,光银河系就有1000亿颗恒星,太阳也不过占1000亿分之一,何况银河系之外。地球之外没有生命吗?那么什么样的星球上才能够诞生生命?温度适中,有一定含氧的大气层;有足够液态的水;存在有机化合物等等。先来看看我们的太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品尝了《阿凡达》这道精神饕餮、视觉盛宴后,最让人思索的还是我们人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烟害猛于虎。2009年11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开幕前举行了特殊的揭幕仪式——在大会前方摆放着一个数字不断跳动着的——"死亡钟",这跳动的数字表示每6秒钟就有一个人因为烟草而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可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人如今仍然在拿自己的健康当赌注,"无烟"文明,究竟离我们多远?天涯咫尺,抑或咫尺天涯?  相似文献   

16.
余风玲 《环境》2012,(1):72-74
一部《2012》的电影,将玛雅人的预言发挥到极致,也将人类对2012年的恐慌推高到极致,那一天真的会来临吗?2012终于来了。两年前好莱坞大片《2012》的热播,已经让这个原本普通的年份具有了某种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环境》2017,(7)
<正>"地沟油"为何屡禁不止?它从哪里来?又销往何处?制售能有多少利润可图?食用它会有什么危害?它变废为宝的道路还有多远?……如何治理"地沟油"一直是个难题。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沟油"治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构建"地沟油"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作出安排部署。这让人们看到解困"地沟油"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个折腾的时代,《折腾》的作者戴定南是位赤贫出身的奇人,他把自己的事业折腾到了纽约曼哈顿的世贸大厦。随着"9·11"事件双子塔的崩溃和燃烧,他的商业帝国也遭灭顶之灾,他的雄心壮志变成了炼狱中的另一种折腾——在死亡与复活之间挣扎。作者把"折腾"写得真实而又奇异,写得惊心动魄而又出神入化。《折腾》是关于一代人的寓言,它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从中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要素之一。而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污染状况急剧恶化。例如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而在中国情况也不容乐观,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地也会走一遭。因此,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立法的现状,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存在的几点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绿色化"的概念,并且将其定性为"政治任务"。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发展方式"绿色化"?《世界环境》日前专访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先生。《世界环境》:中央提出"绿色化"的概念,是基于什么背景?吴敬琏: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人类要生存,起码要有土地、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淡水,但这些基本条件都出现了问题。从目前情况看,环境远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