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岛核事故委员会近日发布中期调查报告称,福岛第一核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及其监管机构均未能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为重大突发事件做好充足准备并迅速做出回应,以致在去年3月11日海啸之后发生了25年来最严重的核事故.  相似文献   

2.
福岛核事故虽已过去4年,但其给日本乃至世界核安全管理带来的影响仍然存在。针对福岛核事故中暴露出的问题,日本对核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了改进。现行的日本核安全管理制度体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我国是核能利用大国,核安全管理制度亟需完善,日本的这些变化会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至今,灾区核燃料处理及灾后重建工作已逐步进入收尾阶段,有关福岛灾后复兴路径的探索仍在继续。在能源领域,通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扩大普及,将福岛建设为不依赖核能的地产地销型可再生能源先驱地是福岛复兴计划的重要支柱之一。日本福岛可再生能源政策推进路径表现出诸多亮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受限因素。本文从福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探索中提出对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几点启示,即立足地域自然与经济条件,加快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重视可再生能源产业集聚,造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改革与行政体制的放开。  相似文献   

4.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引起核辐射后48 h内,500 hPa气压场、850 hPa气压场、地面风场,从气象条件分析日本核辐射对我国地区的影响可能。分析表明,核泄漏扩散地区的地形不利于核辐射向我国地区传播。我国东部至日本福岛之间的地区高空受暖脊的影响,地面至低空受辐散下沉气流的影响,核电站泄漏后18 h,辐散气流吹向我国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5.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海洋放射性监测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面总结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不同核素通过海洋途径排放的放射性总量;介绍多个国家开展的海洋放射性监测工作;基于海洋放射性本底与各国制定的限值标准,对福岛核事故后海洋放射性监测结果进行评价;最后对国内外的海洋放射性监测工作进行展望,从海洋环境安全角度出发,提出建立我国海洋放射性数据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福岛核事故,日本是否负有国家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花 《世界环境》2011,(3):52-55
核事故损害责任国际公约核事故损害赔偿的国际规则为了解决核事故的损害赔偿问题,美国于1957年创设了第一部核损害赔偿方面的立法——《普莱斯-安德森法》。其后,各有核国家纷纷立法,有关国际组织也纷纷投入其中。目前核损害赔偿公约有两大体系——《巴黎公约》体系和《维也纳公约》体系。这两大体系构成了现行第三方核损害民事责任的两大基本国际机制。《巴黎公约》欧洲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指导制定的1960年《核能领域第三方责任公约》(也称《巴黎公约》)是最早的核损害赔偿国际规则。《巴黎公约》适用于大部分西欧国家。随着核工业的发  相似文献   

7.
《环境》2014,(6)
正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日前表示,为控制福岛核电站内不断积聚的核污水,该公司已经开始向大海中排放地下水,并声称排放的污水符合法定辐射安全标准。据了解,福岛自2011年3月核泄漏以来,东京电力公司一直在应对核污水问题。直到最近经过谈判,当地渔民终于同意该公司向大海中排放  相似文献   

8.
田洪鋆 《环境保护》2011,(15):30-31
一直以来,中国市场上进口自日本的食品不多,日本进口食品偏高的价格也使其未在国内产生大量需求.然而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几则消息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利用FLEXPART-WRF粒子扩散模式和Stohl等给出的福岛核事故137Cs排放数据,对日本福岛核事故放射性粒子扩散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有、无地形的敏感性试验;同时假定核污染物排放源位于日本高崎市的RN38站(36.3°N、139.1°E),对向东开口的V型特殊地形进行了敏感性试验. 福岛核事故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放射性污染物的扩散路径、范围和强度既与天气形势有关,还与地形密切相关,不同天气或不同盛行风向条件下,地形的绕流和抬升作用对核污染物扩散输送态势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在偏东气流影响下,由于地形作用,相比无地形时核污染物扩散偏西1个经度左右,偏高约0.5km. V型特殊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环流形势下(边界层为偏东风,中、高层为偏西风),由于V型地形的阻挡作用,可形成强烈上升运动区,核污染物主要向上、向东扩散输送,向上可扩散至3.0km以上,向东可扩散至145°E左右;而无地形时核污染物向上、向东影响范围减小,向东扩散至140°E,向上扩散至1.5km,但由于无地形阻挡和偏东风影响,向西扩散范围有所增加. 讨论了天气和地形条件对核电站选址的影响,不同天气形势下地形对核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并不相同,因此核电站选址应首先考虑选址地的大气环流背景和常见的天气系统,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核电,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一种高效经济的清洁能源而成为我国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发展核电被看作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现实选择,也被视为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2011年3月11日由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造成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严重核事故对日本核  相似文献   

11.
12.
结合日本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依据国务院全国核设施安全检查过程中,国家核安全局针对在建核电厂的安全审评对环境监测设施提出的要求,本研究对包括环境实验室、环境辐射水平及气象连续监测站、KRS中央站和环境监测车在内的环境监测设施提出了改进方案。改进方案实施后可增强样品处理、监测能力,迅速监测出放射性烟云的扩散方向,有效加强核电厂事故后环境监测体系的有效性,增强环境监测设施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事故应急情况下环境监测设施失效导致不能对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的风险,提高核电厂营运单位本身对事故放射性后果评估的能力,目前已通过国家核安全局的审评,符合通用技术要求的规定,已在中广核在建机组实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日本向低碳社会体系转型的过程中,交通部门碳排放现状、都市交通体系构成、实施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其交通运输领域低碳交通的相关因素及发展模式,为中国低碳交通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后福岛时代对我国核电安全理念及要求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回顾了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及教训,指出核电厂贯彻纵深防御原则的重要性,并需要在核电厂设计和运行中进一步加强。同时,对我国核电安全目标、安全理念及要求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思考,提出需要提倡核安全合理可达到的尽量高(AHARA)的核安全理念、调整核电厂工况分类、调整纵深防御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也是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全国80%的电力来自烧煤。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放量虽然只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左右,但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已超过美国。从1998年9月至2009年3月,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1.6%。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传播途径包括新闻网站舆情传播、意见领袖舆情传播、网民舆情传播,具有交互式、跨时空、多媒体、虚拟性、广泛性的特点,传播规律包括信息相对价值规律、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信息循环规律,在监测时要把握网络舆情的负面性、模糊性、突变性、集中性特征,并加强对舆情信息级别的判断和部门间舆情监测处置的协作。  相似文献   

17.
太湖水污染近期变动趋势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湖水污染是公众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近3年调查资料,对太湖水污染治理措施(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水的治理、河道清淤和引水工程、农业面源治理及禁用含磷洗涤剂等)、水质变动趋势及影响太湖水质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太湖水污染的进一步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日本环境保护技术及发展趋势李静云(江西省环境监测站南昌330029)1概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环境保护技术,对于迄今高度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公害防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经济在逐年增长,而环境污染呈平稳下降态势,特别是在控制大气中的SO_2,汽车废气等方...  相似文献   

19.
一、日本酸雨危害简况当前,酸雨已成为北美和北欧各国重大的环境问题。但在日本,酸雨问题并不严重。据日刊《科学朝日》,1982年第12期报道,目前在日本除了梅雨季节,很少有酸雨问题。另外,日本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有许多酸性湖,有的湖泊的pH值为0.9,1.4,2.6,3.1,4.3。但是除了火山造成酸性湖以外,没有发现酸雨引起湖泊酸化的现象。日本最早出现酸雨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当四日市在发生闻名世界的“四日市气喘病”时,曾下过pH为2的强酸性酸雨,使许多人发生哮喘。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太阳每秒钟向地球输送1.74×10~(17)焦耳的能量。按理论计算,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和放出红外辐射后的平衡黑体温度仅为-18℃。幸而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大气中的H_2O和CO_2等气体对地表红外辐射有相当程度的吸收,使大气变暖。同时,大气也有红外辐射, 其中向下的一部分为地表所吸收,从而使地表的净向上辐射大为减少,地表的平均温度可达到17℃左右。大气的这种使地表温度升高,保持地球有较高温度的热平衡过程,与玻璃温室的作用有相似之处,故被称为“温室效应”。正是这种效应,保证了地球的温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