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毒死蜱在韭菜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韭菜是中国消费者比较喜爱的一种蔬菜,其食用安全性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毒死蜱在韭菜生产中经常采用叶面喷洒和灌根方式进行害虫防治.采用气相色谱法(GC-NPD)进行毒死蜱残留测定,研究了毒死蜱在韭菜生产中灌根和叶面喷洒时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在推荐用量和加倍用量灌根处理条件下,毒死蜱的半衰期分别为3.81 d和3 42 d;在推荐用量和加倍用量叶面喷洒处理条件下,毒死蜱的半衰期分别为2.42 d和2.38 d.不同的用药方式对韭菜中毒死蜱残留量的影响存在差异.若严格按照良好农业操作(GAP)生产,可以符合无公害韭菜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毒死蜱对菠菜抗氧化酶活性、酸性磷酸酯酶(APase)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以及农药残留量的影响.高浓度毒死蜱对菠菜SOD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施药后第1 d、14 d有上升外,其他时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药后4 h,喷施高浓度毒死蜱的CAT活性高于对照组,但1 d后CAT活性与对照组相当.药后4 h,POD的活性明显受到抑制,且药后第21 d喷药处理菠菜的P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表明毒死蜱对菠菜POD的影响时间较长,且总体上其浓度越高影响越大.喷药处理后,菠菜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毒死蜱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喷施毒死蜱可明显抑制APase的活力,且总体上毒死蜱的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而胁迫后期的抑制效果逐渐减小.由农药残留量可以看出,总体上喷施毒死蜱浓度越高,其半衰期就越长.防治菠菜虫害时,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毒死蜱用量,以减少对菠菜的伤害,提高其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套袋对番茄和黄瓜果实农药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果品的套袋技术,以黄瓜和番茄为试材,采用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多菌灵残留量,气相色谱法(GC-ECD)测定氰戊菊酯、氯氰菊酯和百菌清残留量,研究了套袋对果实中上述农药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明显减少了番茄和黄瓜果实中的农药残留量,比不套袋分别减少84.5%~100%和12.5%~100%,符合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实践证明,在黄瓜、番茄等果菜类蔬菜栽培中采用套袋技术降低果实中的农药残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毒死蜱在香蕉、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监测香蕉中毒死蜱的残留量,科学、安全地使用毒死蜱防治香蕉上的害虫,确保产品质量,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毒死蜱在香蕉及其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结果表明:在香蕉中,毒死蜱的原始沉积量较高,残留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关系,推荐剂量和加倍剂量处理的降解动态方程分别为y=1.0724e-014149t和y=1.7840e-0.1468t,半衰期(T1/2)为4.8 d,降解99%所需要的时间(T0.99)为31.4~31.8d;在土壤中,毒死蜱的残留降解动态方程为y=6.4365e-1412t,T1/2为4.9d,T0.99为32.7 d.距第2次施药后60~68d,最终在香蕉与土壤中均未检出毒死蜱残留量(检出限为0.005mg/kg).研究表明,漳州蕉区在香蕉生产上科学、合理地施用毒死蜱,其最终残留符合NY/T 750-2011规定的MRL要求,不会对蕉园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5.
湿式过氧化氢氧化法处理吡虫啉农药废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优化反应条件,在2 L压力反应器内,对吡虫啉农药废水进行湿式过氧化氢氧化(WPO)和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CWPO)降解处理,考察了过氧化氢加入量、反应温度、进水pH值和催化剂等对反应过程与污染物降解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WPO和CWPO能在温和的条件下降解难于生物降解的吡虫啉农药废水.温度为110℃,压力为0.6 Mpa,过氧化氢用量为理论用量.进水pH值为3.5的条件下,WPO处理吡虫啉农药废水,COD去除率为47.7%;采用非均相Cu-Ni-Ce/SiO2催化剂,pH值为7.0.其他条件相同时,CWPO对相同吡虫啉农药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89.1%.计算得CWPO和WPO基于COD的第1阶段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1.2 kJ/mol和29.6 kJ/mol.湿式过氧化氢氧化法为农药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吡蚜酮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定吡蚜酮在水稻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吡蚜酮在水稻、土壤、水中的残留与降解动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吡蚜酮在水稻茎秆、土壤、水中的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1.2~1.9d、10.1~10.6d、6.2~7.0d.施药量为135.0 g(ai)/hm2,使用2~3次,末次施药距采收期间隔14 d时,吡蚜酮在水稻糙米及土壤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064mg/kg和0.083 mg/kg,低于日本制定的大米中吡蚜酮最大残留限量值(0.1mg/kg),说明吡蚜酮属于低残留、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7.
毒死蜱是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类有机磷类杀虫剂。应用光合细菌红假单胞菌PSB 07-26(Rhodopseudomonas sp.)对大白菜和土壤中毒死蜱残留的生物修复进行了研究。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培养28 d,PSB 07-26对土壤中添加5 mg/kg、10 mg/kg、15 mg/kg毒死蜱的降解率分别为25.44%、44.57%和44.08%。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PSB 07-26含量的增加,其对大白菜和土壤中毒死蜱的降解率升高;施用PSB 07-26菌剂6 750 mL/hm2,3 d后对大白菜中毒死蜱的降解率为20.97%,9 d后对菜田土壤中毒死蜱的降解率为39.14%。  相似文献   

8.
为制定40%噻嗪酮悬浮剂在水稻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噻嗪酮在水稻、土壤、水中的残留与降解动态,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噻嗪酮在水稻茎杆、土壤和水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3.5~3.7 d、4.7~5.5 d和5.2~6.6 d.施药量为282.0 g(ai)/hm2,距末次施药14 d后,噻嗪酮在水稻糙米中未检出,土壤中的最高残留量为0.032 mg/kg,低于我国制定的稻米中噻嗪酮最大残留限量0.3 mg/kg,说明噻嗪酮属于低残留、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9.
鱼藤酮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鱼藤酮在不同类型土壤(稻田土、菜田土和果园土)中的降解,并探讨土壤微生物、土壤含水量、紫外光照和土壤理化性质等因子对鱼藤酮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藤酮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避光条件下,鱼藤酮在稻田土(pH=5.5)、菜田土(pH=5.64)和果园土(pH=4.78)中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164 5、0.147 8和0.120 3;鱼藤酮在灭菌菜田土中的半衰期为10.51 d,而在未灭菌菜田土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76 d.避光条件下,鱼藤酮在烘干的土壤中稳定.其半衰期为15,16 d;土壤含水量为田间饱和含水量的60%时,鱼藤酮半衰期为4.03 d;厌氧条件下,鱼藤酮半衰期为3.51 d.紫外光照也是加速鱼藤酮降解的重要因素,未接受紫外照射的土壤中的鱼藤酮半衰期为67.28 h,接受照射时仅为10.51 h.研究表明,鱼藤酮在土壤中的降解受微生物、紫外光照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土壤pH值越小,鱼藤酮滞留时间越长;此外,土壤理化性质也是影响鱼藤酮在土壤中滞留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为正确评估鱼藤酮的环境安全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农药厂废水中分离到一株广谱菊酯类杀虫剂降解菌JZL-3,经过形态、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该菌能降解目前市场上使用的7种主要菊酯类杀虫剂,降解速率由高到低为: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联苯菊酯、功夫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氯氰菊酯的最适降解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7.0,初始接种量在一定范围内(1%~5%)与降解率呈正相关.菌株JZL-3对氯菊酯和氯氰菊酯顺反异构体的降解没有显著的差异,不同于已有的关于菊酯类杀虫剂生物降解具有显著立体异构选择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日光温室蔬菜中百菌清残留状况及不同处理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农药残留由于其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越来越多的温室蔬菜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其农药残留势必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应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两种常见温室蔬菜(黄瓜、番茄)的农药百菌清残留情况及不同处理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菌清在这两种温室蔬菜中严重超标,而实验中所采取的类似家庭采用的流水洗净和去皮两种不同处理方式都可以有效降低百菌清的残留量,去皮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主要蔬菜产区多菌灵农药残留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无公害蔬菜标准为评价标准,对陕西省10个蔬菜主产区152个蔬菜样品中的多菌灵农药残留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陕西省10个蔬菜主产区的152个蔬菜样品中有99个出现多菌灵超标,超标率达65.1%.超标的蔬菜种类主要以韭菜、芹菜、空心菜、茼蒿、青菜等叶菜类及菜花、青椒等为主,而瓜类蔬菜如西葫芦、黄瓜、瓠子等的多菌灵农药残留相对较轻.陕西省主要蔬菜产区多菌灵污染程度依次为宝鸡>铜川>西安>咸阳>渭南>汉中.  相似文献   

13.
莱州湾水体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监测与风险影响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近年来莱州湾水体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情况及对环境的影响.于2005年5月采集了渤海莱州湾及其主要河口地区的水样,用气相色谱(GC-FPD)测定了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含量,并运用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价公式进行了风险概率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水体中有机磷农药的含量范围在0.2~79.1 ng/L,氧化乐果、甲胺磷、马拉硫磷、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甲基毒死蜱、甲基对硫磷等在研究海域占主要部分.对研究海域水体中有机磷农药的风险评价表明,莱州湾海域水体中的有机磷农药的含量与其他地区相比,污染水平居中,氧化乐果、甲胺磷、马拉硫磷、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等农药对研究海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已经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应加强该地区该类农药的施用管理.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在甘蓝中残留的仪器检测方法,并在天津、山东和江苏连续开展了2 a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在甘蓝中残留状况和消解动态规律研究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溴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添加质量比分别为0.025~0.5 mg/kg和0.025~1 mg/kg的水平下,甘蓝中溴氰菊酯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2.19%~102.48%,变异系数为2.98%~9.46%;吡虫啉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4.58%~100.30%,变异系数为0.85%~4.10%。甘蓝中溴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0.1 ng和0.5 ng,甘蓝中溴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最低检出质量比均为0.025 mg/kg。田间试验表明,在甘蓝莲座期施用20%溴氰菊酯.吡虫啉悬浮剂1次,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在甘蓝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在甘蓝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4~8.8 d和5.9~8.6 d。按照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在甘蓝中施用20%溴氰菊酯.吡虫啉悬浮剂3~4次,2次施药间隔7 d,距最后一次施药10 d时,溴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最高残留量低于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的溴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以及NY 1500.5.6—2007《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的吡虫啉在甘蓝中的最大残留限量(1 mg/kg)。  相似文献   

15.
有机磷农药对大蒜素含量的影响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浓度乐斯本、对硫磷灌根胁迫条件下,测定大蒜生长过程中大蒜素含量及农药的残留量.结果表明,低浓度胁迫条件下,大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高浓度时,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大蒜素含量与两种农药使用浓度有明显的负剂量效应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85,乐斯本、对硫磷残留量分别在用药后5 d、7 d未检出.通过化学分析得知,有机磷农药与大蒜素或蒜氨酸(大蒜素的前身)间可能发生两种作用:1)有机磷农药水解成碱性,与蒜氨酸或蒜酶发生酸碱中和反应;2)蒜氨酸与有机磷农药分子中都有双键,两者间发生了双键聚合反应.研究结果为大蒜的安全生产及加速有机磷农药降解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一起乐果爆炸事故,对农药的火灾危险性及工艺防火作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事故的处置方法及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使生产农药的有关单位引起重视,更加安全地生产;并使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受到教育,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土壤环境中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是当今国际环境修复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重要课题.从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降解农药的途径及机理、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微生物降解农药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量化分析高校新建教学楼室内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风险问题,调查了武汉市某高校新建教学楼室内甲醛污染状况,引入美国环保署(EPA)致癌风险模型,运用蒙特卡罗模拟室内甲醛暴露对不同性别的教师和学生受体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并研究各参数敏感度。结果表明,该教学楼室内的监测点监测得到的甲醛质量浓度数据中有5%超过标准限值(0.10 mg/m3,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男性的癌症风险和超标率略高于女性,教师群体健康风险平均值超过限值(1×10-6)9倍左右,且高于学生群体3~4倍。对教师造成影响最大的参数为暴露时间,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参数为甲醛质量浓度,在无致癌风险的室内甲醛质量浓度和在可接受健康风险限值(1×10-6)下,推荐教师每日平均暴露时间不超过0.31 h/d(男性)和0.35 h/d(女性)。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5种不同类型杀虫剂(毒死蜱(Chlorpyrifos)、三氟氯氰菊酯(Cyhalothrin)、丁硫克百威(Carbosulfan)、阿维菌素(Abamectin)和锐劲特(Fpronil))对3种淡水浮游动物(大型溞(Daphnia magn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和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的急性毒性作用。通过单一急性毒性试验,检测了5种常用杀虫剂对3种淡水浮游动物的24 h(大型溞和萼花臂尾轮虫)和1 h(尾草履虫)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随杀虫剂质量浓度增加,5种杀虫剂的毒性均明显增强,3种浮游动物的死亡率上升,呈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5种杀虫剂对大型溞的24 h-LC50依次为0.001 mg/L、0.000 001 mg/L、0.078 mg/L、0.001 mg/L、0.098 mg/L,毒性均为剧毒;对萼花臂尾轮虫的24 h-LC50依次为0.081 mg/L、0.003 mg/L、0.062 mg/L、0.005 mg/L、0.476 mg/L,毒死蜱、三氟氯氰菊酯、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为剧毒,锐劲特为高毒;对尾草履虫的1 h-LC50依次为0.434 mg/L、1.904 mg/L、4.851 mg/L、4.024 mg/L、33.393 mg/L,毒死蜱表现为高毒,三氟氯氰菊酯、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为中毒,锐劲特为低毒。3种淡水浮游动物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大型溞、萼花臂尾轮虫、尾草履虫。从敏感性来说,大型溞和萼花臂尾轮虫均为较好的进行杀虫剂水环境生态效应评价的受试动物;尾草履虫由于时效快,在毒死蜱的检测中可作为优先考虑的受试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